《席勒散文選》

席勒散文選 內容簡介

席勒是德國文學史上一位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同時,又 是一位具有淵博知識和複雜內心世界的哲學家、史學家、美 學家。席勒的散文更是以其豐富的內容、深刻的思想內涵以 及雄辯的語言和恢宏的氣度而為世人所稱道。 本書精選了席勒不同時期的散文代表作,從中我們可 以較為全面地了解作者的美學思想和語言藝術風格。

席勒散文選 本書目錄

文論短章
論當代德國戲劇
曼海姆的古代藝術珍品陳列室
論畢爾格的詩
關於各種審美對象的斷想
論崇高(I)
論崇高(Ⅱ)
運用美的形式的必然界限
審美習俗的道德效用
審美教育書簡
第一封信
第二封信
第三封信
第四封信
第五封信
第六封信
第七封信
第八封信
第九封信
第十封信
第十一封信
第十二封信
第十三封信
第十四封信
第十五封信
第十六封信
第十七封信
第十八封信
第十九封信
第二十封信
第二十一封信
第二十二封信
第二十三封信
第二十四封信
第二十五封信
第二十六封信
第二十七封信
書簡
致哥特弗里德 克爾納
致父親
致洛蒂
致伊曼努爾 康德
致封 奧古斯騰堡公爵
致歌德
遺稿斷片
方法
發展階段
美的快感
悲劇和喜劇
雜著
好的常設劇院究竟能夠起什麼作用?
什麼是和為什麼研究世界史?
《季節女神》發刊詞
附 邀請參加
論悲劇中合唱隊的運用
譯後記

席勒散文選 本書後記

約翰・克利斯朵夫・弗里德里希・席勒(1759―1805) 是德國文壇上與歌德齊名的大師,他的主要成就在戲劇和 詩歌,他的名劇《陰謀與愛情》、《強盜》、《威廉・退爾》等,早 已演遍了世界各地,他的詩歌力作《歡樂頌》、《大鐘歌》、《手 套》等,也已經蜚聲全球。但是,他同時又是一位偉大的哲學 家、美學家、歷史學家,而且在他短暫而輝煌的四十六年生 涯之中,他曾經在哲學、美學、歷史上花費了相當多的時間。 他曾經潛心研究過康德的批判哲學,同時進行了大量的美 學思考,還在耶拿大學做過編外教授。因此,席勒除了為我 們留下了數量可觀的詩體的戲劇和詩歌作品以外,也為我 們留下了許多散文體的文學遺產瑰寶。
由此可見,席勒的散文作品的產生就有著其不同一般 的來由。席勒寫散文,與一般的散文家不同。一般散文家, 或者確切地說主要以散文體來進行創作的文學家,寫作散 文作品,主要在於文學目的本身,即創造出具有審美價值, 以引起讀者的審美感受和審美享受的散文作品。而作為文 學家的席勒,把這種文學目的交付給了他的不朽的戲劇和 詩歌作品,而寫作散文的目的卻在於:哲學、美學、歷史。他 要把自己關於哲學、美學、歷史的沉思默想和深思熟慮,通 過他的嫻熟而縝密的散文作品表達出來,以完成他以藝術 和美,以真、善、美的完整統一來拯救他滿目瘡痍的祖國 德意志,以求得整個的和平、安寧、團結、友愛、幸福、歡 樂,以創造出一個全世界人民都是兄弟的美好人間的人道 主義目的。這樣就給席勒的散文帶來了很鮮明的哲理、思辨 的色調。
本來,席勒就是一位喜好並善於進行哲理思辨的文學 家。他自己也十分清醒地認識到了這一點,他曾寫過一篇十 分著名的美學論文《論素樸的詩和感傷的詩》,把文學家分 為兩大類,一類是素樸的詩人,長於描繪現實(自然)本身, 而另一類是感傷的詩人,善於表現理想觀念,他明白地把歌 德歸為素樸詩人而把自己算作感傷詩人。他還曾多次寫信 給歌德、克爾納等人,表白了他自己在文學創作中的哲理思 辨的傾向以及他自己為此而感到的困惑。因此,席勒的哲理 思辨的色調也就很自然地在他的全部文學作品中顯示了出 來。他寫了大量的哲理詩,即使是寫抒情詩或敘事詩也總帶 有很強的哲理思辨色彩。這恰如著名翻譯家錢春綺先生在 他所譯的《席勒詩選》的譯本序中所說:“席勒的抒情詩,常 常缺少抒情味,但卻具有深邃的思想性和格調高超的表現 手法,在德國思想詩(又稱哲理詩)方面占有極其重要的地 位。”①他的每一部戲劇幾乎都充滿了哲理思辨,政治性和 思想性特彆強,甚至出現了某些把人物當作思想的傳聲筒 的傾向,因此,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建立自己的馬克思主義美 學理論體系時就要求“莎士比亞化”,而反對“席勒式”。 不過,席勒寫作散文作品的目的本身就在於表白他自 己的哲學、美學、歷史等方面的觀點,以建構起他自己的人 道主義的、客觀唯心主義的、歷史唯心主義的思想體系,因 此,哲理思辨的色調正好給席勒的散文塗抹上了十分耀眼 的明亮基調,使得席勒既游移困惑於形象和思辨之間,又成 為具有自覺的理論追求的偉大文學家,從而造就了席勒的 詩意哲理化的散文作品。因此,有人稱席勒的哲學、美學,歷 史為詩化的哲學,美學、歷史。這恰恰表現在他的散文作品 之中。
為了準確而縝密地記錄和表達自己的哲學、美學和歷 史的沉思及其過程,席勒在他的散文中顯示出了人類思辨 能力的最深刻的銳力。他的散文往往記述了他用犀利的思 辨解剖刀層層剝離而逐步揭開底蘊的邏輯過程,表現出追 根溯源,探微洞幽的特點。為了探討德國當代戲劇的可憐現 狀及其發展趨向,說明戲劇的巨大社會功能,席勒便深入到 戲劇與社會,人生、人性的內在關係上去挖掘、分析;為了正 確評價畢爾格的詩歌的價值,席勒首先分析了詩歌與現實 和理想的關係以及詩歌必須表現理想的本質;為了界定美 是現象中的自由,勒從美學史的縱向以及美的內在構成 的橫向進行了層層剝繭式的剖析,從而把美與形式和內容, 美與理性和感性,美與自然和技藝等方面的內在關係揭示 得一目了然;為了說明人要達到政治自由必須首先經過審 美自由,席勒就從人性的根子上談起,進行了大量仔細而抽 象的哲學分析,由人的人格和狀態談到人類的自然國家、審 美國家和道德國家,由人格的感性、理性及其統一談到感性 衝動、理性衝動及其統一:遊戲衝動,由遊戲衝動談到人類 的由物質到精神的歷史發展,由人類的歷史發展又談到審 美外觀,由審美外觀談到藝術,正是在這一系列的追根溯 源、探微洞幽之中,席勒發現了美的真諦,美是活的形象,美 是遊戲衝動的對象,美是理性與感性的統一,藝術是審美外 觀,審美外觀是美和藝術的本質,因此,美和藝術就是引導 人們由自然王國進入審美王國,再到達道德王國,使人得到 真正自由的唯一途徑。翻開席勒的每一篇散文,哪怕是一篇 短簡,其中都閃爍著思辨理性之光。
然而,我們切切不可忘記了席勒畢竟是一位偉大的詩 人。他的思辨理性,雖然有時會破壞他的詩性直覺或感情, 可是在更多的情況下卻與詩情直覺融化成了審美外觀,進 入了遊戲衝動的審美化境,達到了內容和形式、理性與感 性、主觀與客觀的高度統一,成為了詩化哲理散文。讀一讀 《曼海姆古代藝術珍品陳列室》、《審美教育書簡》以及本書 中的任何一篇文章,你都可以感受到席勒的散文是那樣完 美地把詩化和哲理化統一起來了。當你沐浴在地中海之濱 希臘島的明媚陽光之下,感受著希臘民族的人性完整,沉醉 在希臘藝術珍品的美和魅力之中時,同時也就領悟了席勒 的人道主義理想和美學觀念,理解了席勒對現實的批判和 理論的追求,從而也就可以直覺式地把握住席勒關於美和 藝術的諸種具體特點。席勒的散文,就是這樣以詩意的、詩 化的內在結構和外在表現,把席勒的哲理思辨、理性思考的 過程和結果完美地呈現在我們面前。
當然,我們也不能忽視席勒的哲理思辨和詩意追求的 某些歷史的局限。席勒生活在德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那 時,幅員並不很廣的德意志土地分裂為三百多個小諸侯國, 經濟衰退,文化落後。恩格斯說當時德國的狀況是:“一切都 爛透了,動搖了,眼看就要坍塌了,簡直沒有一線好轉的希 望,因為這個民族連清除已經死亡了的制度的腐爛屍骸的 力量都沒有。”①席勒在符騰堡公國中的親身經歷也感受到 了當時德國的可憐、畸形、落後,因而他要求反抗這個黑暗 的社會,追求自由、平等、博愛的啟蒙主義、人道主義理想。 不過,他用來分析解剖當時社會的思想武器是客觀唯心主 義哲學,是歷史唯心主義,是啟蒙主義者的美好人性論和人 道主義,他所追求的理想社會也就是那被他美化、理想化了 的早已逝去的古代希臘奴隸社會,而他堅決反對以法國大 革命的暴力手段來改造舊社會,只主張用溫和的改造人性 的美和藝術來匡正舊社會並創建新社會。因此,席勒也明白 自己的追求是一種很難實現的空想,他所設計的新的階級 的人是一種很難生存於現世的人,他的理論不過是糾正了 康德的主觀唯心主義的客觀唯心主義。正是這些歷史和思 想的局限,使得席勒的散文顯露出某些抽象晦澀的毛病,有 時會令人感到難以理解和很難自圓其說。雖然有時詩意的 跳躍會給作者以一些便利,給讀者某些啟迪,但是最終會使 人感到一種難以名狀的理論失落和若既若離的理論困惑。 席勒的散文,在內容上來看,絕大多數是美學文章。這 主要是因為席勒本人是一位文學家,他所關注的首先是文 學藝術,而通過文學藝術的關注走向了以藝術為中心研究 對象的美學。另外,這也是在當時康德哲學和美學影響下的 必然結果。康德的哲學和美學是對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主義 哲學和美學的總結性探索,它要以自己的哲學和美學體系 來彌合和統一當時流行的大陸理性主義和英國經驗主義兩 大對立思潮,而且康德是在自己的美學體系的建構過程中 尋找到了人類自身的完整發展道路。因此,當席勒於1791 年得到了剛剛出版的康德的美學專著《判斷力批判》(1900) 的時候,他立即投入了關於美學的繼續思考,並且在得到丹 麥王子奧古斯騰堡公爵的三年固定資助(三千塔勒)以後, 便寫下了最負盛名的《審美教育書簡》(1794)。
席勒的散文,從形式上來看,主要是書信體文章和論說 體文章。關於席勒散文的論說體的問題,在前面談到席勒散 文的哲理思辨色調時實際上已經說明了。既然席勒要表述 自己關於哲學、美學和歷史的理性思考,自然也就要寫論說 體的散文了,而把抒情的任務放在了自己的戲劇和詩歌之 中了。然而,席勒的最負盛名的美學論文,像《審美教育書 簡》,還有《論美書簡》、《曼海姆的古代藝術珍品陳列室―― 一個丹麥旅遊者的書信》,為什麼又要以書信體散文來寫 呢?大概地說來,首先,這是因為書信體文學是十八世紀文 學中比較流行的文體,像孟德斯鳩的《波斯人信札》,伏爾泰 的《英國通訊》,盧梭的《新愛洛綺絲》,維蘭德的《故世者寫 給未亡朋友的信札》,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哥爾德斯 密的《中國人信札》等等都是非常著名的書信體小說,而席 勒卻側重於採用了書信體散文。其次,那就是因為書信體散 文可以比較自由地敘寫、表述自己的思想及其形成過程,而 且能夠比較親切地講述自己的觀點和解釋自己的理論體 系,使人感到一種思想交流的愉快。這樣也就可以避免了那 種正襟危坐,滿臉嚴肅,刻板矯飾的論說形式所帶來的隔膜 感。這也許是構成席勒散文的詩意化特點的一個重要因素 哩。
譯者接觸席勒的文學作品雖然很早,但是接觸席勒的 散文卻是比較晚的事,因為席勒的散文作品一直翻譯得很 少,連他的最有名的美學論文《論美書簡》、《審美教育書 簡》、《論素樸的詩與感傷的詩》等三篇散文,在我國二十世 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都還沒有一個完整的譯本,更談不 上有一本較完整的《席勒散文選》了。我接觸到並下決心翻 譯席勒的散文,完全是為了撰寫我在復旦大學讀碩士研究 生時的畢業論文《席勒的人道主義美學體系》。這樣,手頭就 積累下了一堆席勒的散文譯稿,並且編了一本《席勒美學論 文選》,然而此書的出版卻遇到了一些困難。而正在這時,我 到上海參加蔣孔陽先生主持的“八五社科國家基金項目” 《西方美學通史》的編寫討論會,幾天緊張的會議使得我無 暇去拜望一些令我尊敬的師友,為了彌補這個遺憾,我在離 開上海返回武漢的前一天晚上給他們分別打了電話,以表 示歉意和遺憾。這些令我尊敬的長者之中就有著名的翻譯 家錢春綺先生。寒暄之後,他在電話中詢問起我的近期學術 打算,也關切地問及《席勒美學論文選》的出版情況,我便把 出版困難之處如實相告。錢先生立即表示願意為我與百花 文藝出版社聯繫,先編選一本《席勒散文選》加入該社編輯 的外國名家散文叢書之中。我回到武漢不久便分別收到了 錢先生和百花文藝出版社謝大光先生的信,很快就確定了 《席勒散文選》的編選事宜。這樣,我從我的一堆席勒散文譯 稿中,分別選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散文作品,其中有戲劇評 論,詩歌評論,美學論文,還特意新譯了《曼海姆的古代藝術 珍品陳列室》以及十二篇有關席勒生活的書信,就編定了這 本《席勒散文選》。因此,這本散文選與《席勒美學論文選》就 有了區別,其中有相當多的篇章是後者所沒有的。而《席勒 美學論文選》中也有好幾篇重頭美學文章也因篇幅稍大而 未編入前者之中。之所以如此處理,就是因為在我編這本散 文選時據說承蒙北京大學外國哲學研究所王煒先生的多方 努力,原西方學術文庫中的幾部譯著已被內蒙古人民出版 社接受出版了,其中就有《席勒美學論文選》。
經過了一個暑假的艱苦努力,冒著武漢火爐的酷熱,到 今天為止,我終於編定了《席勒散文選》。從以上所述的編選 過程可見,如果沒有錢春綺、謝大光兩位先生的鼎力相助, 這本散文選是絕對不可能問世的。從此書的原始譯稿的積 累來看,當然我還應感謝我的恩師蔣孔陽先生以及我的同 學朱立元和曹俊峰,是他們為我選定了席勒美學研究的課 題。王烤先生曾經對我的譯稿進行過審核,並提出過一些極 寶貴的修訂意見,在此,我也一併致謝。此外,劉小楓先生也 曾為拙譯提過一些寶貴意見,理應感謝。最後,我還必須感 謝我的妻子黃敏,如果沒有她的支持、關心甚至自我犧牲和 奉獻,包括這本散文選在內的我的一切學習和科研的成果 都是不可能產生的。
張玉能 1995年9月10日教師節 於桂子山

席勒散文選 文章節選

畢爾格先生的這些新詩的特徵是,有某一種怨恨,有一 種幾乎病態的憂鬱。這個詩集中最傑出的一篇:《絕代佳人 之雅歌》也因此而喪失了他其它很多詩篇達不到的價值。其 他藝術家和詩人們對畢爾格詩神的這個美的產品詳盡地說 過了,我們也愉快地同意大部分對他的讚揚。我們感到驚奇 的是,怎么能夠原諒詩人的熱情,他的感情的衝動,他的形 象蘊含,他的語言才能,他的詩的和諧有那么多違反好的審 美趣味的過失;怎么能夠忽視,詩人的熱情並不罕見地消失 在癲狂的界限內,他的衝動往往成了復仇女神,正因為此有 些人放下這篇詩時的心情完全不是令人欣慰的和諧心情, 我們想以這樣的心情隨詩人調遣地構想一下。我們明白,像 畢爾格先生那樣,被強迫他接受這篇詩的激情所迷住,被這 篇詩接近他自己環境的方面所吸引,他把這個環境寫在這 篇詩中,就像寫在一片聖地中一樣,在這篇詩結尾時就可能 呼喊,讓盡善盡美的鏡子在本身上結出果實吧,――但是, 正因為此我們才應該不注意它的出色優點,只稱之為一首 優秀的即興詩,即在它缺少唯一能滿足好的審美趣味的理 想的純粹和盡善盡美時大家也原諒它的出現和使命的一種 詩。
正是詩人自己本人對這個詩集的這首詩及其它一些詩 的巨大而親切的同情,順便對我們說明了,為什麼我們在讀 這些詩時會那么過分經常地想到作者本人。評論者不知道 在當代詩人中還有像畢爾格先生那樣濫用賀拉斯的“Subli― miferiamsideravertie”(“我要與高尚的山峰一起休憩在眾 星身旁”),把它掛在嘴上的詩人。因此,我們不想懷疑他,在 那樣的場合中《奇美的小花》會是使他真心喜歡的;很清楚, 有的人只能在自己身上開玩笑地浪費那么多自我吹噓。但 是,假定只有第十部分他才認真地表明了那種開玩笑的態 度,那么重複十次出現的一個第十部分,甚至也會造成一種 完全而痛苦的認真。自我吹噓甚至只能對一個賀拉斯被縱 容,而著了迷的讀者不情願原諒詩人,他那樣情願――只樂 意欽佩詩人。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