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影片主人公Earl Brooks(凱文•科斯納)是一個具有雙重人格的多面體。在外人的眼中他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家,混跡於上流社會,衣冠楚楚地出入於各種社交場所,在地方頗負盛名;對於家庭,Brooks又是一個負責的父親和有愛心的丈夫,標準的顧家好男人。一切看上去都那么完美。然而在所有華麗的光環籠罩之下的卻是Brooks內心深處時刻涌動的不安欲望——謀殺。Brooks意識到了自己心理上這一邪惡的傾向,並極力的抵制這種危險的欲望,企圖救贖自己被黑暗包圍的心靈。但與此同時這種不安而又恐慌的情緒卻又極大的滿足著Brooks的另一個自我Marshall(威廉•赫特)。
Marshall存活於Brooks的潛意識,支配著Brooks的行為和思想,享受著自己的存在和不為人知的“工作”。每當Marshall占據了Brooks的思想,道貌岸然的企業家便搖身變成了踐踏無辜生命的冷血殺手。每次殺人都像是完成任務般的幹練,簡潔,絕不拖泥帶水,而這種現代的嗜血無時無刻不讓Brooks的神經充滿快感。
Brooks的每一次作案都是那么完美的天衣無縫,沒有任何蛛絲馬跡的殺人現場甚至讓警方懷疑一切都是幽靈所為。精明能幹的女警探Tracy Atwood(戴米•摩爾)受命調查這一個個離奇的謀殺案件,卻也苦於沒有任何線索而屢屢受挫。但性格堅毅的她顯然不會就此認輸。與此同時Brooks一位鄰居(丹尼•庫克)不經意的偷拍卻記錄下了他的一次殺人全過程,這又給了這些撲朔迷離的案件以新的轉機。
頑強的Atwood聯繫各方情報也一步步的接近了這位深藏不露的雙面殺手。面對鄰居的敲詐勒索和女警探的窮追不捨,Brooks和Marshall又會做出何種選擇呢?是從此隱退江湖收手不乾,還是繼續那瘋狂的殺人遊戲,一切似乎懸念重重卻又都在意料之中……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
布魯克斯先生 | 凱文·科斯特納 |
特雷西警探 | 黛咪·摩爾 |
史密斯 | 戴恩·庫克 |
馬歇爾 | 威廉·赫特 |
艾瑪 | 瑪格·海根柏格 |
霍金斯 | Ruben Santiago-Hudson |
簡 | 丹妮爾·帕娜貝克 |
Aisha Hinds | 南茜 |
隊長李斯特 | 林賽·克洛斯 |
傑西·維塔羅 | 詹森·劉易斯 |
職員表
製作人 | 金佰利·安德森、托馬斯·奧格斯伯格、凱文·科斯特納、羅賓·喬納斯、山姆·納扎里安、馬爾科姆·佩塔爾 |
---|---|
導演 | 布魯斯·A·埃文斯 |
編劇 | 布魯斯·A·埃文斯、Raynold Gideon |
攝影 | 約翰·林德利 |
配樂 | 拉民·賈瓦迪 |
剪輯 | 米克洛什·賴特 |
選角導演 | 明迪·馬林 |
藝術指導 | 傑夫里·比克羅夫特 |
美術設計 | 威廉·拉德·斯金納 |
服裝設計 | 茱迪安娜·馬科夫斯基 |
視覺特效 | 帕特·麥克朗、David Sosalla、利奧·維薩里 |
布景師 | 安妮·庫爾基安 |
角色介紹
布魯克斯先生 | 布魯克斯先生 演員 凱文·科斯特納 布魯克斯是一位富有的商人、慷慨的慈善家、貼心的丈夫、可敬的父親,端莊、優雅、成功的正面人士。但是他的另一個身份是極度嗜血、聲名狼藉的連環殺人犯,外號叫“拇指紋殺手”。 |
馬歇爾 | 馬歇爾 演員 威廉·赫特 他是布魯克斯先生分裂出的另一個人格,是這個世界上最狡猾、最邪惡的殺人兇手,成為布魯克斯惡念的促動者與協助者。 |
特雷西警探 | 特雷西警探 演員 黛咪·摩爾 一位辦案的女警探,在她逐漸接近了案件的真相時,她的私生活也被高智商的罪犯布魯克斯設計卷了進來,讓她身陷危機之中。 |
史密斯 | 史密斯 演員 戴恩·庫克 一個有偷窺欲的攝影師,將布魯克斯先生的一次作案過程拍了下來,但他並沒有選擇報警,而是拿著這一沓相片勒索已經是社會名流的布魯克斯先生。 |
音樂原聲
曲目 | 專輯資料 | |
---|---|---|
One Last Question | Vicious Traditions | 布魯克斯先生 |
Regrets of an Artist | Decision | |
The Thumbprint Killer | Meet Meeks | |
Addiction | Her Story | |
Hallway Burial | Are We Alone | |
Detective Atwood | Realization | |
Mr. 布魯克斯 | Graveyard Standoff | |
Unwelcome Partner | A Clue | |
Suicide Note | 發行日期:2007年5月22日 |
幕後班底
本片導演Bruce A. Evans曾因1986年的電影《站在我身邊》(Stand by Me)而被提名奧斯卡最佳編劇,除此之外卻再鮮有力作。尤其是新世紀之後,Bruce在影壇基本處於銷聲匿跡的狀態,他上一部執導影片還是遠在1992年的《我的子彈會拐彎》(Kuff),作為編劇出身的他,上一次劇本創作也是十年前的事情了——《野蠻城市》 (Jungle 2 Jungle,1997)。此次復出對於Bruce是老樹逢春還是狗尾續貂筆者暫且保留意見,但無論如何,無可否認的是比起導演來說片中的幾位主演顯然光芒更盛。
凱文•科斯納的演出著實是影片吸引人眼球的一大亮點,對於90年代初的中國觀眾來說,正是由凱文•科斯納所主演的《與狼共舞》、《保鏢》、《俠盜羅賓漢》 、《刺殺甘迺迪》等影片,讓我們從長久而凝重的現實主義影像中打開視窗,深切地感受到新好萊塢影片中所散發的寬廣、陽光、浪漫與人文主義氣息。同時,凱文•科斯納所塑造的形形色色銀幕形象也被千萬的中國影迷所熟知、所熱愛。
無論是持槍躍馬的牛仔、劫富濟貧的好漢、還是鬥志頑強的檢察官,銀幕上的凱文•科斯納呈現給大家的總是一位集英俊、勇敢、浪漫、沉著與堅強的完美偶像。而此片中Brooks的形象雖屬反派,卻也與凱文•科斯納的常規路線沒有大的出入,一樣的冷靜、一樣的沉穩、一樣的堅毅和勇敢。不過話雖如此,這一角色與他之前的英雄形象畢竟還是有著不同,筆者甚至覺得這有可能是凱文•科斯納中年轉型的一個重要標誌。
對於女主角戴米•摩爾來說,帶有神秘、懸疑色彩的影片似乎也早已經是家常便飯。從《人鬼情未了》到《鬼屋24小時》再到《神秘群島》,戴米•摩爾接拍了太多鬼氣橫生、千機百變的影片,而本作又為這位鬼魅影后插上了一根犯罪驚悚的羽毛。這次的出演,戴米•摩爾顯然也是如魚得水、遊刃有餘,影片上映後觀眾便可一睹她在片中爐火純青的演技了。
幕後製作
【故事簡析】
《布魯克斯先生》引出了一個讓人非常不安的問題:某個充滿人格魅力的人--可能是你的鄰居、同事或家人,竟然是一個讓社會產生恐慌的連環殺人犯,你會做出什麼樣的反應呢?也許你會說,這樣的故事主題,在好萊塢已經不新鮮了,許多編劇和導演都已經通過各種各樣的影片探索過這方面的問題了……《布魯克斯先生》確實可以歸類到這種“人格分裂”的俗套領域中,但卻是以一種全新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影片所展現的世界,是一個充滿著無法解釋的謎題的懸疑地帶:一個人如何在成功人士和可怕罪犯之間找到一個生存的平衡點?布魯克斯先生確實是那種會讓你感到無比驕傲的朋友,可是他同時也是你最不願意在漆黑的夜晚遭遇的恐怖殺人犯。
導演布魯斯·A·埃文斯(Bruce A. Evans)與他長久以來的編劇合作夥伴雷納爾多·吉迪恩(Raynold Gideon)共同為影片創作了劇本,埃文斯表示:“布魯克斯先生很可能與你認識的一個人非常相似--我們都有邪惡的一面,但絕不會像布魯克斯先生這樣將其發揮到極致。你可能認為他是那種連一隻飛蟲都不捨得傷害的善心人士,享受著生活,愛著他身邊的每一個人,從各個角度衡量,他都擁有一個美妙的人生……只除了一點,他的內心深處有著嚴重到無法控制的強迫性衝動。”埃文斯和吉迪恩共同創作的最著名的本子,就是那部曾獲得奧斯卡最佳編劇獎提名的《站在我這邊》(Stand By Me),另外,還有像《野蠻城市》 (Jungle 2 Jungle)這種非常出眾的喜劇以及科幻愛情片《外星戀》 (Star Man),如此看來,《布魯克斯先生》是兩人之前從未涉足過的電影類型。
雷納爾多·吉迪恩說:“我們通常都會創作那種家庭類的故事,但是黑暗一些的電影內容卻是我們一直以來的心之所向。我和布魯斯·A·埃文斯都認為‘上癮成癖’本身就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概念,於是我們就想了,這個世界上最可怕的癖好是什麼呢?既不是酒癮,也不是毒癮,而是一個看似正常的男人,卻對殺人有著無法抑制的衝動……一旦有了第一次,就再也無法回頭,即使他知道這種行為不僅將自己推向了深淵,還讓他的家人陷入了危險之中。”
【分裂人格所帶來的雙重人生】
布魯克斯先生+馬歇爾,形成了《布魯克斯先生》的基本故事框架--馬歇爾代表著布魯克斯先生無法說出口的最可怕的想法,那是一種強迫性的欲望的具體體現,類似於那種邪惡版本的“想像中的朋友”。布魯斯·A·埃文斯說:“馬歇爾就像是一種時常出現在腦海里的聲音,‘繼續,變得更壞,這太有意思了。’這個角色給了我們將聲音形體化的一個機會。”
我們可以說馬歇爾其實就是一個普通人腦袋裡不道德的瘋狂,這種註解確實很有獨創風格,布魯斯·A·埃文斯和雷納爾多·吉迪恩所要做的,就是深入到布魯克斯先生的血管中去,然後通過他的血液進入最糟糕的噩夢當中,尤其是在他發現自己正被一名警探和一個年輕的‘冬粉’追蹤時--布魯克斯先生面對著自己最可怕的秘密最終會大白於天下的可能,不斷地掙扎著、反抗著。
大眾化或者經典的電影,都曾無數次描繪過連環殺手在現實中可能會出現的樣子--包括“漢尼拔”系列以及電影《十二宮》 、《殺魂手》(The Boston Strangler)、《天才雷普利》、 《火車怪客》 (Strangers on a Train)、 《七宗罪》 、《1999驚魂記》(Psycho)等等,當然,這裡還包括任何與“開膛手傑克”有關的殺人電影……但布魯斯·A·埃文斯和雷納爾多·吉迪恩卻認為《布魯克斯先生》有足夠的能力可以突破至一個全新的故事領域,因為影片中的主角的犯罪手段是與眾不同的:布魯克斯先生對待進入他眼帘的犧牲品,就好像是在談戀愛。他先是仔細地挑選,然後跟蹤他們,甚至連他們的習慣和生活方式都了如指掌。最後,他會以一種純粹、愉悅的心情,用一種非常可怕、但極有效率的殺人手段,為這段“戀愛關係”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埃文斯表示:“布魯克斯先生並非一個一流的連環殺手,卻有著絕佳的洞察力,善於觀察身邊的人,所以他永遠都是人群中最聰明的那個……這是他能夠成為一名成功的商人、一位完美的丈夫的根本原因,因為他總是能看透別人的想法--這也成了殺手必不可少的成功因素,他不僅能讀懂死於他手中的受害者,還會洞悉負責調查案件的警察的思想,事事搶得先機。”
布魯克斯先生也是他所在社區高尚和正義的代名詞,即使新聞媒體在描述一個謀殺犯時,都會用類似“他曾經是一個好人”或“他可能非常有魅力”這樣的字眼為人們敲響警鐘,但卻很少有人願意相信自己所崇敬的人竟然是個殺人不眨眼的魔頭。布魯斯·A·埃文斯補充道:“要知道那位被外人稱為‘BTK殺手’的丹尼斯·雷德,他的真實身份就是一名教堂的執事,年逾60歲……人們總會將他黑暗或邪惡的一面隱藏起來,而布魯克斯先生所代表的,正是人心中不可避免的那一部分,只是被擴大到了極致而已。”
於是,這個圍繞著布魯克斯先生展開的故事就漸漸有了輪廓,就連兩位編劇自己都對影片發展方向所帶出來的瘋狂曲線而感到吃驚。雷納爾多·吉迪恩說:“我們傾向於將這種驚訝的心情保持住,然後以一種有機的方式寫進劇本當中,想像一下,故事中的馬歇爾是以一種非常突然的方式出現的,他說出了布魯克斯先生不敢說出口的恐懼、幻覺、憤怒以及誤解--這本身就是一種讓人嚇一跳的表現形式,卻也是馬歇爾殘存的本能。”
而故事的基調也是朝著一個有機的方向發展的,既有黑色喜劇的特點,又包含了黑色電影的風格,布魯斯·A·埃文斯表示:“多么黑暗的故事,我和雷納爾多·吉迪恩都會為其注入一些喜劇元素,那是因為這本來就是我們看待生活的方式。也許你覺得生命的軌跡有時候就有如在深淵的邊緣行走,一不小心就會永無出頭之日……但我要說的是,其實生活是非常有趣的,不管你曾經歷過多么黑暗的過去,卻總能被充滿陽光的未來所吸引,繼續前進。”
一旦布魯克斯先生和馬歇爾各就各位,故事就開始以快到無法再快的極限速度構架成功……布魯斯·A·埃文斯和雷納爾多·吉迪恩僅用了10周的時間,就完成了劇本。而他們在創作的過程中,順便還挑出了飾演布魯克斯先生的最完美演員人選,埃文斯對此的解釋是:“通常情況下,凱文·科斯特納總是以正面的男性形象示人,有的時候是甜蜜的愛人,有的時候又化身成為動作英雄--所以他突然而至的邪惡,更會讓你感到無比地震驚。”
花絮
·丹妮爾·帕娜帕克(Danielle Panabaker)在影片中的角色是布魯克斯先生的女兒簡,布魯克斯夫人則是由瑪格·海根柏格(Marg Helgenberger)飾演的……丹妮爾還有一個妹妹叫凱·帕娜帕克(Kay Panabaker),她曾在美劇《犯罪現場調查》(CSI: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中飾演凱薩琳的女兒琳賽--凱薩琳的扮演者也是瑪格·海根柏格。
·布魯克斯先生和他的“分身”馬歇爾,分別是由兩位演員飾演的,正義的代表是凱文·科斯特納,邪惡的代表則是威廉·赫特。
精彩對白
Marshall: I love what you're thinking.
馬歇爾:我愛死了你現在的想法。
發行信息
上映信息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
韓國 South Korea | 2007年8月30日 | 義大利 Italy | 2007年10月5日 |
俄羅斯 Russia | 2007年6月14日 | 澳大利亞Australia | 2007年8月2日 |
英國 UK | 2007年10月12日 | 法國 France | 2007年8月29日 |
德國 Germany | 2007年11月29日 | 日本 Japan | 2008年5月24日 |
票房成績
影片在美國本土正式上映時共在全美的2453家影院進行放映,放映的首個周末獲得1001萬美元的票房收入,平均單塊銀幕收穫4083美元。影片最終的全美累計票房為2854.9萬美元,而美國之外的累計票房為1957.2萬美元。影片評論
本片既沒有非常扣人心弦的懸念,又缺乏抽絲撥繭的推理,在視覺效果和情節上也都略顯平淡,似乎影片要把重點放在絲絲入扣的展現人物內心複雜而矛盾的心理來引發觀眾的思考。然而,對於Brooks這樣一個性格分裂的形象大家也許都會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無論《一級恐懼》的愛德華·諾頓、 《神秘窗》的約翰尼·德普、還是《捉迷藏》的達寇塔·范寧,都是在大玩精神分裂的過程中順手大開殺戒(當然,這些病號有真有假)。
不過,本片導演布魯斯·A·艾文斯先生顯然比較有自知之明,他並不打算像上述作品那樣,把“揭開精神分裂的狼的羊皮”作為最後的驚天謎底。這其實是比較靠譜的思路,畢竟除《一級恐懼》外,《神秘窗》和《捉迷藏》等在用精神分裂設定懸疑的方面都顯得捉襟見肘、故弄玄虛。因此,《布魯克斯先生》一上來便明言雙重人格的態度頗為謙虛。
那么,這樣一部影片對於人物心理的刻畫又究竟能有多么深刻呢?其實每個人都是一個多面的複合體,在不同的場合我們扮演不同的自我,在獨處的時候我們面對自己往往也扮演著一個角色,那么眾多角色中究竟哪個才是真實的自我?抑或所有角色都只是面具,而自我其實永遠深藏於面具之下?這也許是影片所能帶給我們更深層次的思考,但問題是這樣一部娛樂至上的影片是否能承受的了如此深的人生哲理。
其實對於這類影片我們不必要求太高,老套的故事、中正的表演再加上平庸的懸念所能產生的效果只有蒼白的消遣和娛樂。總的來說除去幾位主演的演技外,筆者並不對此片的導演技巧、劇情構架等其它方面抱有太多期待。當然,對於電影的欣賞每個人標準不同,究竟影片好壞優劣還是要大家體驗後自己評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