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大學生》

《布拉格大學生》

該影片是德國經典電影之一,導演為丹麥人斯特倫·賴伊,由保羅·威格納主演。影片通過大學生的人格分裂討論了20世紀以來西方精神世界的普遍症狀。而本片的成功更多地來源於它精彩的劇情設計。

基本信息

影片簡介

電影海報電影海報

《布拉格的大學生》,電影攝製於1913年,導演是丹麥人斯特倫·賴伊,由萊因哈特手下一個非常有名的戲劇演員保羅·威格納所主演,這也是他的熒幕處女作。本片在電影技術上毫無創新,攝影機全片幾乎不動,剪輯也是老一套,而運用分區域暴光實現大學生同他的影子在同一個鏡頭裡的特技手法也比較陳舊。韋格納的表演太過舞台味,好像對於他來說,電影只不過其中另一個舞台而已。本片的成功更多來源於劇作家漢斯·埃韋斯所提供的劇情:一個窮大學生,為了獲得女伯爵的愛,不惜出賣自己的鏡像,最後卻被這鏡像所害,在女伯爵的未婚夫與大學生女決鬥前鏡像提前去了決鬥場,殺死了女伯爵的未婚夫,大學生因此失去了女伯爵的愛,並且那個鏡像還一直糾纏著他,最後,大學生槍殺了那個鏡像,可是他也同時死去,這說明他與他的鏡像本是一體的。

幕後製作

電影海報電影海報

早期的德國電影乏善可陳。雖然早在1895年11月1日,也就是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公映他們的影片的將近兩個月前,斯克拉達諾夫斯基兄弟就在柏林用他們發明的電影放映設備Bioskop進行了公開的商業放映,可是由於他們的電影設備太過複雜,斯克拉達諾夫斯基並沒有在早期的德國電影產生太大的影響。更多在早期德國電影發揮作用的是一個叫奧斯卡·梅斯特的人,他模仿百代公司的電影製作了很多的影片,並且培養了第一個重要的德國電影女明星——亨妮·珀頓Herry Porten)。

儘管如此,早期的德國電影院大部分仍被來自法國和丹麥的電影所占領著。電影在當時的德國很是風行,卻遭到了許多人特別來自戲劇界的抵毀,其中原因之一是電影使得劇院的觀眾有了很大的減少。為了回應各方的質疑,電影界與戲劇界達成了協定,當時柏林頭牌舞台劇製作人萊因哈特甚至也被邀請來製作電影,一些戲劇演員也紛紛來到電影這個新鮮的事物前露臉。從而掀起了一股“作者電影”運動,這一運動與稍前的法國“藝術電影”運動形成了呼應。阿斯泰·尼爾森也被從丹麥邀請到了德國拍攝電影,她很快了成了德國人心中的女神,關且成為當時少有的幾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電影明星之一。

在這一時期最為重要也最具影響力的電影要數《布拉格的大學生》。在克拉考爾看來,大學生巴爾德溫代表著一種人格的分裂,而這種分裂與當時德國的中產階級的境況很是相像,他們有著較高的地位,可是他們在經濟狀況其實已經惡化,與工人和農民相差無幾。“這難道不也是對於德國中產階級在其與統治德國的封建世襲階層的關係中切身體驗的夢般臨摹嗎?中產階級不得不承認他們恰恰與其反對的統治階級是一體的。”這種人格分裂在同時期的另一部電影《另一個人》也得到了體現,只是有著更為樂觀的結局。

克拉考爾對於《布拉格的大學生》解讀,確實很符合他在《從卡里加利到希特勒》里即將要得出要得出的結論。因為德國人處於一種人格的分裂,為了結束這種分裂,他們要么選擇繼續混亂,要么選擇專制。《布拉格的大學生》中大學生巴爾德溫的分裂是20世紀以來西方精神世界的一種普遍症狀。善惡本是一體,硬生生的把他們分開,甚至想要消滅惡來獲得安寧和善的純潔,最後導致的卻是精神世界的大崩潰和走向滅亡。

《布拉格的大學生》像花園裡的交叉小徑,在這部電影這裡,導演斯特倫·賴伊、編劇漢斯·埃韋斯以及韋格納一齊相遇,可是過了這個交叉點後,他們的各自的道路卻向著完全不同的方向延伸:斯特倫·賴伊在不久的一戰中死去,韋格納後來成德國電影中的重要一員,而漢斯·埃韋斯卻投入了納粹的懷抱,但很快又被納粹給拋棄,最後在貧困中死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