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公社》

《巴黎公社》

《巴黎公社》是由彼得·沃特金導演的一部法國歷史電影。影片於2000年5月26日上映。

基本信息

簡介

Commune de Paris1.巴黎工人在1871年3月18日革命後建立的無產階級政權。世界歷史上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實行無產階級專政的第一次嘗試。

公社的誕生 1870年9月2日拿破崙三世在普法戰爭中戰敗投降。巴黎人民掀起9月4日革命,推翻第二帝國。勝利果實卻落入資產階級共和派右翼和帝制派奧爾良黨人之手,成立了“國防政府”。1871年2月17日,L.-A.梯也爾出任法國政府首腦。28日簽訂法德和約,法國割讓阿爾薩斯、洛林大片領土給德國,並賠款50億法郎。梯也爾政府的喪權辱國行為激起人民民眾的極大憤慨。巴黎民眾紛紛要求成立公社,以監督政府。3月15日,國民自衛軍251個營隊的代表選出中央委員會 。3月18日晨,梯也爾政府出動軍隊襲擊蒙馬特爾和梭蒙高地 ,企圖奪取國民自衛軍的417門大炮,逮捕國民自衛軍中央委員會成員,從而觸發武裝起義。當晚國民自衛軍控制巴黎所有政府機關和塞納河上的橋樑。梯也爾政府成員及其軍隊 、警察和官吏倉皇出逃凡爾賽。3月26日巴黎進行選舉,3月28日正式成立巴黎公社。

公社設立10個委員會(執行、軍事、財政、司法、治安、勞動與交換、糧食、教育、社會服務、對外聯絡)作為新的政權機構。公社解除資產階級常備軍,取締舊警察機構。頒布教會與國家分離法令,根本改造司法機關,實行法官選舉制。公社通過全體公職人員需經選舉始得任命的決議,頒布廢除國家機關高薪法令,規定公職人員最高年薪6000法郎,相當於一個熟練工人的工資水平,以防止國家機關由社會的公僕變為社會的主人。公社在所有制、分配、管理和勞動立法方面實施某些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改革。通過將逃亡業主遺棄的工場轉變為工人協作社法令,改變薪金收入高低懸殊現象,實行保持合理差別的勞動報酬制度,並著手勞動者直接參與企業管理的試驗。公社還制定若干保護工人直接利益的勞動法令,如取締麵包房夜班制、禁止任意罰款和剋扣工資法令等。為了維護人民民眾的切身利益,公社先後通過若干減輕人民負擔和解決生活困難的法令。其中有一切債務延期在3年內分批無息償還法令、無償發還典當金額不足20法郎低檔典押物品法令、免收3個季度房租法令等。

公社把自己的鬥爭看作國際性的事業,宣告“公社的旗幟是世界共和國的旗幟”。公社團結許多國家的僑民為共同事業並肩戰鬥。波蘭人、義大利人、比利時人組成僑民兵團。參加保衛公社的波蘭人多達500~600人,其中有將領J.東布羅夫斯基及W.符盧勃列夫斯基等。5月6日,公社拆毀沙文主義和民族壓迫象徵的旺多姆紀念柱,將旺多姆廣場改名國際廣場。

公社的失敗及其原因:從4月2日起,公社戰士與凡爾賽政府軍在巴黎近郊展開激戰。由於德國在4月間釋放10萬餘戰俘以補充法國軍隊,至5月中旬,凡爾賽政府已能調集13萬兵力進攻巴黎。而與之相對抗的公社第一線作戰部隊的全部兵力僅有18000人。5月8日,凡爾賽軍開始炮擊巴黎城防工事。5月10日,法、德正式簽署《法蘭克福條約》,並達成秘密協定,允許凡爾賽軍越過德軍防線進攻巴黎,德軍對巴黎實行封鎖,切斷糧食供應。同日,新雅各賓派領袖L.-C.德勒克呂茲臨危受命,擔任公社軍事代表。公社將士頑強奮戰,多次主動出擊。5月17~20日,凡爾賽軍集中300門海軍炮和攻城炮猛轟巴黎西區各城門。5月21日,凡爾賽軍由叛徒引路從聖·克盧大門廢墟攻入巴黎城區。23日,凡爾賽軍經德軍防線前面“中立”地帶包抄蒙馬特爾,占領該地。公社戰士逐區進行街壘戰。25日,德勒克呂茲殉職,E.瓦爾 蘭繼任軍事代表。28日,瓦爾蘭、C.T.費雷等公社委員率領公社戰士進行最後的抵抗。凡爾賽軍對巴黎人民實行血腥大屠殺,據統計共有29804人遭殘殺,72941人在作戰中犧牲,60971人被投入監獄或流放。

公社革命的失敗由多方面因素所決定。當時的法國,以社會主義制度取代資本主義制度的客觀歷史條件遠未成熟。國際、國內階級力量對比於無產階級不利。在普法戰爭失敗的特定歷史時刻,法國資產階級極端虛弱,因而出現革命形勢,起義獲得勝利。一旦德法議和,俾斯麥政府支持梯也爾政府鎮壓公社,力量對比將發生根本變化。公社革命未能取得外省革命運動有力配合,亦未爭取到廣大農民的支持,陷於孤軍奮戰境地,在力量懸殊情況下不可避免地招致失敗。主觀因素方面,由於法國無產階級本身的歷史局限性,出現若干嚴重失誤,如沒有抓住敵人立足未穩之機,及時進軍凡爾賽,沒有沒收擁有30億資產的法蘭西銀行,聽任其向凡爾賽政府提供經費等。公社委員會內部在作戰緊要關頭對面臨的嚴重局勢和應採取的緊急措施出現重大分歧,圍繞成立救國委員會及其職權、組成問題產生多數派和少數派,並在5月中旬一度瀕於分裂。由此表明,沒有一個成熟的無產階級革命政黨的堅強領導,沒有明確的指導思想,不可能緊密團結革命隊伍,採取正確斗爭策略,去奪取勝利。

巴黎公社革命是法國無產階級自發進行的一場革命,第一國際並沒有以任何行動直接促使公社誕生,而是以其思想和影響孕育了公社革命。國民自衛軍中央委員會的40名成員中半數以上是國際成員。當選的81名公社委員中有36名國際成員。除了某些重大失誤,公社所採取的重大措施,尤其是社會經濟措施,都與國際的原則相符合。

《巴黎公社》《巴黎公社》

K.馬克思、F.恩格斯3月19日得悉巴黎爆發起義,滿腔熱情地讚揚巴黎無產者的革命創舉。公社革命期間,國際總委員會共舉行7次會議,主要討論公社問題。馬克思還與公社委員弗蘭克爾·萊奧、瓦爾蘭建立了通信聯繫。公社失敗後,國際及其各國支部強烈抗議反動派鎮壓公社,譴責梯也爾政府暴行,發動營救、支援和救濟公社流亡者的活動。巴黎公社革命檢驗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思想,積累了極其寶貴的歷史經驗,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總結巴黎公社歷史經驗的過程中豐富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巴黎公社雖然只鬥爭了72天,但它為無產階級革命運動提供了極其寶貴的經驗和教訓。這是無產階級為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第一次偉大嘗試。公社英雄兒女們用生命和鮮血捍衛新生政權的大無畏革命精神,將永遠激勵人民為爭取自由解放而鬥爭。

2.1792~1794 年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巴黎市政自治機構。1789年7月14日大革命前夕,巴黎部分選民在市政府組成維持秩序委員會,組織民團,任命J.S.巴伊為市長。大革命勝利後,組成32人的市府委員會,另設檢察長1人,副檢察長2人。民團改稱國民自衛軍,由M.-J.-P.-Y.- R.de拉法耶特 任司令。1791年在馬爾斯校場發生君主立憲派槍殺集會民眾事件後,巴伊被免職,J.佩蒂翁任市長。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起義前夕,28個區的代表奪取市府權力,當時稱革命公社。公社委員會增至288人。常設機構是非常委員會,由15人組成。原吉倫特派的市長佩蒂翁留任,但實際領導人是檢察長馬尼埃爾。公社在國民公會選舉、處決在押犯、審判路易十六、抗擊外國干涉軍等方面起過重大作用。在與吉倫特派 鬥爭中全力支持雅各賓派,成為與立法議會並存的政權。12月P.-G.肖梅特任檢察長,J.-R.埃貝爾任副檢察長,J.N.帕什為市長。1793年5月M.de尚邦當選市長,F.昂里奧為國民自衛軍司令,公社在6月2日最後推翻吉倫特派的起義中起了重大作用。公社參加1793年9月4~5日的民眾示威,推動雅各賓派政府實行恐怖統治。但公社發動非基督教化運動和要求擴大恐怖活動引起救國委員會的不滿。1794 年3月埃貝爾派因發動反對羅伯斯比爾政府起義而被鎮壓,公社成員被清洗,此後公社完全處於救國委員會控制之下。熱月政變後公社被解散

分析

在馬克思各種著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例如組成《法蘭西內戰》一書的幾篇宣言(以及1891年恩格斯寫的導言);在列寧的著作中也是這樣,特別是《國家與革命》 (1917年)。考茨基在《恐怖主義與共產主義》 (1919年)中,以及托洛茨基在為塔列爾的《巴黎公社》所寫的序言(1921年)中,都部分地對巴黎公社提出了有爭議的解釋。

歷時兩個月的巴黎公社並不是什麼有計畫行動的產物,也決非得力於什麼個人或具有明確綱領的組織的領導。然而,重要的是,1/3的當選者均是體力勞動者,且其中大部分是第一國際法國支部的活動分子。這個政府的成員是由巴黎選民在巴黎國民自衛軍中央委員會意外地掌握國家權力一周之後所安排的一次特別選舉中產生的。這一事件發生在3月18日,當時法國臨時政府在其部分部隊和民眾舉行聯歡之後,匆忙地撤出了首都。

馬克思認為,“公社以其審慎溫和著稱的措施,只能適合於被包圍城市的情況。……它所採取的一些特殊措施只能表明通過人民自己實現的人民管理制的發展方向”(《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382—383頁)。在給多梅拉•紐文胡斯的一封信中(1881年2月22日),他重申公社不過是“在特殊條件下的一個城市的起義,而且公社中的大多數人根本不是社會主義者,也不可能是社會主義者。”(《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422頁)。儘管公社不是一次社會主義革命,但馬克思仍強調指出它的“偉大社會措施就是它本身的存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382頁)。在馬克思看來,決不應把公社看作是教條主義的模式或未來革命政府的方案,公社是一個“高度靈活的政治形式,而一切舊有的政府形式在本質上都是壓迫性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 2卷,第378頁)。列寧堅持馬克思的這一觀點,強調指出,公社以這種方式為“無產階級專政”作了初步準備;這種專政,正如巴黎公社所表明的是一種能使大多數選民(如工人)對所有機構,包括強制性機構,實行前所未有的控制的國家,是一種最適合於建立社會主義而實現勞動解放的國家。

從20世紀20年代初起,馬克思和列寧對巴黎公社上述基本民主性質的關注,是馬克思主義著作研究中最重要的發展;特別是對史達林統治下的蘇聯所出現的嚴格的一黨制國家進行馬克思主義批評的一個基本部分。(參看蒙蒂•約翰斯通:《公社和馬克思關於無產階級專政的以及政黨作用的概念》,載“參考書目”①)。近期在公社史的馬克思主義研究工作上作出重大貢獻的是J•布呂阿的《1871年的政權和國家》,載《社會運動》雜誌第79期(1972年 4—6月號)。關於主要的經典馬克思主義闡述文選可參看舒爾金德的著作(見“(參考書目”③)。關於近來史學問題的爭論,包括馬克思主義的闡述,則收在利思所編的著作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