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己亥雜詩·其五
浩蕩⑴離愁白日斜(xié),吟鞭⑵東指即天涯⑶。落紅⑷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⑸更護花。
己亥雜詩·其二百二十首
九州⑹生氣⑺恃⑻風雷,萬馬齊喑⑼究可哀。我勸天公⑽重抖擻,不拘一格降⑾人才。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1.浩蕩:離別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蕩:無限。2.吟鞭:詩人的馬鞭。東指:東方故里。
3.天涯:指離別京都的距離,亦可翻譯成天邊,形容很遠的地方。
4.落紅:落葉。
5.化作春泥:變成春天的泥土。
6.九州:中國的別稱之一。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7.生氣:生氣勃勃的局面。
8.恃(shì):依靠。
9.喑(yīn):啞。萬馬齊喑:比喻社會政局毫無生氣。
10.天公:造物主,這裡指皇帝。
11.己亥:時間。
12.降:降生,降臨,出現。
作品譯文
己亥雜詩·其五龔自珍
浩浩蕩蕩的離別愁緒向著日落西斜的遠處延伸,馬鞭向東舉起這一起聲,從此就是天涯海角了。我辭官歸鄉,有如從枝頭上掉下來的落花,但它卻不是無情之物,化成了泥土,還能起著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己亥雜詩·其二百二十
只有狂雷炸響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國大地發出勃勃生機,
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言終究是一種悲傷。
我奉勸皇上能重新振作精神,
不要拘泥一定規格選取更多的人才。
創作背景
己亥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這年龔自珍辭官南歸,後又北上接取家屬,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著祖國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難中的人民,不禁觸景生情,思緒萬千,即興寫下了一首又一首詩,《己亥雜詩》誕生了。龔自珍生活在鴉片戰爭前夕,他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主張改革內政,抵抗外國侵略。《己亥雜詩》中的批判,集中反映了詩人高度關懷民族、國家命運的愛國激情。寫出了作者對清朝政府不重視籌劃的痛心疾首,言語之間多是關係到國計民生的鹽鐵生計堪危。感於清朝朝庭壓抑、束縛人才的情況,作詩315首表達了變革社會的強烈願望。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己亥雜詩·其五這首是《己亥雜詩》的第五首,寫詩人離京的感受。雖然載著“浩蕩離愁”,卻表示仍然要為國為民儘自己最後一份心力。
詩的前兩句抒情敘事,在無限感慨中表現出豪放灑脫的氣概。一方面,離別是憂傷的,畢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雲,此番一別,不知何年後才能相見;另一方面,離別是輕鬆愉快的,畢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籠,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裡另有一番作為。這樣,離別的愁緒就和回歸的喜悅交織在一起,既有“浩蕩離愁”,又有“吟鞭東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廣闊天涯。這兩個畫面相反相成,互為映襯,是詩人當日心境的真實寫照。詩的後兩句以落花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議論。“化作春泥更護花”,詩人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鴉片戰爭爆發後,他多次給駐防上海的江西巡撫梁章鉅寫信,商討國事,並希望參加他的幕府,獻計獻策。可惜詩人不久就死在丹陽書院(年僅50歲),無從實現他的社會理想,令人嘆惋。
詩的後兩句:詩人用移情於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為我們展示了一個極為瑰麗的境界:“落紅不是無情物,化做春泥更護花”。在詩人看來,落花作為個體,它的生命是終止了;但一當它化作春泥,就能保護、滋養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體身上得以延續,體現出真正的生命價值--終將孕育出一個繁花似錦、絢麗燦爛的春天。這並不是落花的葬詞,而是一首新生命的歌。
詩人借花落歸根,化為春泥,抒發了自己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這兩句詩也包含了這樣的哲理:“落紅”似乎成了無用之物,但從另一角度看,它能化泥護花,仍有價值和作用,它包含著世上的萬事萬物均具有兩面性,“有用”和“無用”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關鍵在於觀察者的視角,在於自身的價值和功用。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也隱喻了詩人雖辭官但仍會關心國家的命運。從而形象、貼切地展示了作者為國效力的獻身精神。
這首小詩將政治抱負和個人志向融為一體,將抒情和議論有機結合,形象地表達了詩人複雜的情感。龔自珍論詩曾說“詩與人為一,人外無詩,詩外無人”(《書湯海秋詩集後》),他自己的創作就是最好的證明。主旨:抒發了自己辭官司離京時的複雜感情,展示了詩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淪、始終要為國家效力的堅強性格和獻身精神。全詩移情於物,形象貼切,構思巧妙,寓意深刻。
《己亥雜詩·其五》鑑賞
全詩可分為兩部分。前兩句以日暮、天涯渲染出一派充溢畫面的濃重離愁;後兩句以落花自況,自己的身世飄零之感賦予落花,聯想到花落成泥而依然默默奉獻著,從而將自己變革現實的熱情和不能消沉的意志移情落花。詩中的哀怨離愁已變成崇高的獻身精神,將色調灰暗的代表過太的日暮、天涯、落花,與春泥孕育的充滿希望的未來融為一體,形象而深刻地表達了自己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對春天的憧憬,奇麗激越,境界尚遠。
首句詩語出驚人,劈頭即以“浩蕩”兩字弁首,既寫出離愁之深廣,充塞天地,又深蘊詩人的憤激不甘之情。“白日斜”則勾畫出夕陽西下、暮色蒼茫的氣氛,強化了詩人離京時五味雜陳,眷戀、悵惘、失落、孤獨、孤憤、不平等等交織的複雜情懷。詩人南下回鄉,卻感慨地將秀麗江南稱為“天涯”,可見其感慨鬱積。
因為離京就標誌著離開政治中心,標誌著政治生涯的終結,更何況此次他根本就沒有任何重返的希望呢。再想到自己仕途蹭蹬,一事無成,不禁更加增添了離愁之浩蕩。
全詩意象單純卻情景渾成,比興無端而心跡昭然,展示了詩人博大的襟懷和極為可貴的生命價值觀。詩中將議論、抒情和藝術形象融為一體,既是抒情,又是議論,但不涉事實,議論亦不具體,但卻將具體的表象提升到社會歷史的高度,予以深刻揭示。詩中想像奇異,將落花這一易引起傷感的衰敗景物化為深沉奉獻之物,更高出尋常的想像之外。
己亥雜詩·其二百二十賞析
賞析一
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詩。全詩層次清晰,共分三個層次:第一層,寫了萬馬齊喑,朝野噤聲的死氣沉沉的現實社會;第二層,作者指出了要改變這種沉悶,腐朽的觀狀,就必須依靠風雷激盪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須經歷波瀾壯闊的社會變革才能使中國變得生機勃勃;第三層,作者認為這樣的力量來源於人材,而朝庭所應該做的就是破格薦用人材,只有這樣,中國才有希望。詩中選用“九州”、“風雷”、“萬馬”、“天公”這樣的具有壯偉特徵的主觀意象,寓意深刻,氣勢磅礴。
詩的前兩句用了兩個比喻,寫出了詩人對當時中國形勢的看法。“萬馬齊喑”比喻在腐朽、殘酷的反動統治下,思想被禁錮,人才被扼殺,到處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現實狀況。“風雷”比喻新興的社會力量,比喻尖銳猛烈的改革。從大處著眼、整體著眼、大氣磅礴、雄渾深邃的藝術境界。詩的後兩句,“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傳誦的名句。詩人用奇特的想像表現了他熱烈的希望,他期待著優秀傑出人物的湧現,期待著改革大勢形成新的“風雷”、新的生機,一掃籠罩九州的沉悶和遲滯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現實,更憧憬未來、充滿理想。它獨辟奇境,別開生面,呼喚著變革,呼喚未來。
賞析二
這首詩是作者在一次祭神活動中,應道士的邀請所寫的一首祭神詩。詩人借題發揮,有力地鞭撻了封建專制的統治,反映了詩人希望改革現狀、期待人才輩出的強烈願望。前兩句運用了生動形象的比喻,寫出當時死氣沉沉的局面和詩人對這種萬馬齊喑的沉悶局面的感嘆。後兩句祈求天公打破清規戒律,降下有用的人才,既指出了改變這一局面的有效途徑,也暗示出當時統治者的昏庸無能。詩中既有對現實的真切描寫,也有對未來的殷切希望,感情真摯,言辭懇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