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龍”之技
一詞源出《莊子·列禦寇》:“朱泙漫學屠龍於支離益,單(通“殫”)千金之家(家產)。三年技成,而無所用其巧(技巧)。”學“屠龍”之技耗資巨大,三年才學成,自然是門好技術。但到那裡去找龍來殺呢?“屠龍”之技開始應該是比喻技術雖高,但不實用的。有宋代黃庭堅的《林為之送筆戲贈》詩句為證:“早年學屠龍,適用固疏闊(疏闊:不切實際)。”但有時,“屠龍”之技也用來指不為世所用的真才實學。如蘇軾《次韻張安道讀杜詩》詩句:“巨筆屠龍手,微官似馬曹(西漢時丞相府曾設馬曹,此指官小)。”宋陸游《登千峰榭》詩句:“一生未售屠龍技,萬里猶思汗馬功。”
有時,“屠龍”之技也用來指艱難偉大的事業。如柳亞子《有懷章太炎、鄒威丹兩先生獄中》詩句:“泣麟悲風佯狂客,搏虎屠龍革命軍。大好頭顱拋不得,神州殘局豈忘君。”(古代認為麟是仁獸,天下太平時才出現;又認為鳳鳥至是聖人受命而王之兆。孔子因亂世獲麟而涕泣,又因鳳鳥不至而傷嘆。後世以“泣麟悲鳳”指哀傷國家衰敗。)
當然,“屠龍”之技常用的一個意思——好本領、絕技,在古代詩歌里也常見。如韓愈的《岳陽樓別竇司直》詩句:“愈昔始讀書,志欲乾霸王。屠龍破千金,為藝亦云亢。”(亢:高超。詩句可謂心雄萬夫,氣凌霄漢。)又如魏源《崑山別龔定庵自珍》詩句:“半生湖海氣,百年漂泊旅。誓回屠龍技,甘作亡羊補。”再如黃庭堅《戲答史應之三首》之一:“先生早擅屠龍學,袖有新硎不試刀。歲晚亦無雞可割,庖蛙煎鱔薦松醪。”後者雖有逗趣之意,但對“先生早擅屠龍學”還是非常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