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小夜曲》又名《如歌的行板》,弦樂四重奏曲,大約作於1762年。原作為《F大調第十七弦樂四重奏》的第二樂章。本曲後來被改編為管弦樂曲、管樂合奏曲、小提琴獨奏曲、吉他曲等。
本曲用弦樂四重奏形式演出時,由第一小提琴加上弱音器奏出的主鏇律流暢而親切,充滿了歡快的情緒(片段1)。其他三個聲部由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用拔弦奏法奏出吉他伴奏的效果。用小提琴獨奏形式演出時,則由鋼琴奏出相似的伴奏音型,保持了原曲在織體上的特點。
這首小夜曲色彩明朗,輕快的漫步節奏和娓娓動聽的鏇律,具有一種典雅質樸的情調,表現了無憂無慮的意境。在展開過程中的鏇律進行,時而出現極其自然的大跳音程,使曲調更富於生氣。
樂曲賞析
夜曲結構又是以前說過的奏鳴曲式,但篇幅較小,顯得很精緻。開始是呈示部主題,輕盈、優美。曲中連續出現了三次遠距離大跳,但鏇律線條依然流暢並富有歌唱性。展開部非常簡短,只有八小節,就進入了再現部。再現部的主部音樂出現後,沒有在延用呈示部中連線部的音樂,而是以主部音樂結尾的音調加以變奏、模進而成,但仍保持著清晰、動聽的歌唱性鏇律。整首樂曲具有一種幽雅質樸的情調,表現了無憂無慮的意境。
作曲家介紹
海頓,J.JosephHaydn(1732~1809)奧地利作曲家。1732年3月31日生於奧匈邊境下奧地利的一個村鎮羅勞,1809年5月31日卒於維也納。他的父親是世代相傳的車匠,母親是貴族府中的廚工,家境貧困,12個孩子有6個夭折,海頓是12個孩子中的第2個。
喜愛音樂的父母使海頓自幼受到民間音樂和教堂音樂的薰陶,從孩提時代就顯示了出眾的才華。他有漂亮的童聲高音,不但能模仿唱出他所聽到的每首歌曲,而且可以在自製的小提琴上拉出這些鏇律。海頓的親戚──海恩堡教會合唱團指導J.M.弗蘭克看中了他,從此6歲的海頓永遠離開了父母,他在多瑙河畔的海恩堡教會合唱團里唱彌撒曲,學習樂理和常用樂器哈普西科德小提琴。學業艱辛,正如他後來回憶的那樣“鞭撻多於膳食”。兩年後,維也納聖史蒂芬大教堂樂長G.羅伊特去海恩堡物色歌童,海頓被選進了唱詩班。
海頓一生創作了不下於104首交響曲(有人估計達150首之多)。他早期的交響曲多為生活娛樂題材,形式接近室內樂。18世紀70年代起才更多地吸收了北德樂派的成就,具有較深刻的內容和古典風格,往往既嚴肅又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