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1949年,一百多多萬國民黨軍隊及家屬帶著不同的鄉音、記憶和創傷,從大陸撤退到台灣。六十年來,他們心中帶著重返大陸的期望,在眷村從暫時落腳到落地生根,從第一代到第二代人乃至第三代。而眷村,也從暫居之所,逐漸變為故鄉。
六十年,一甲子的光陰,有太多可以記述,也有太多可以遺忘。不管記憶或忘卻,歷史從來沒有離開我們。在這條時間的長河裡,我們每個人都是參與者,每個人都有故事。差別只在,有些故事波濤洶湧如大江大海,有些故事緩慢清淡如小溪小流。
於是,我們邀請了15位不同領域、不同世代的人物,細細訴說眷村的一切。他們是朱天心、賴聲川、王偉忠、張茂桂、毛訓容、李俊賢等。他們就像15台照相機,在深淺不一的聚焦中,呈現出一幅幅即將消逝的眷村圖景:眷村的形成、眷村的現狀、眷村的凋零和保存、眷村文學、眷村愛情、眷村女性、眷村美食、黑幫少年、尋根之旅、家族變遷、眷村方言……所有的敘述,都將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台灣。
眷村,見證了台灣六十年的發展,也承載了兩岸六十年的情感與記憶。
作者簡介
張嬙,居住在北京的台灣人。台灣政治大學本科,美國波士頓大學碩士,北京清華大學博士,中國傳媒大學及中國青年政治學院講師,棱聚商務諮詢創意總監。從事文化創意產業研究及諮詢工作,拍攝記錄片,研究流行文化,專注於偶像崇拜與冬粉文化研究。自稱“文化買辦”,“有機知識分子”,文化產業網站(www.wenhuaindustry.cn)創辦人。
編輯推薦
鄧麗君的歌聲已成一代國人的集體記憶,林青霞的男裝也幾乎是一個時代的標籤,台灣電影雙雄楊德昌和侯孝賢,還有趙傳、張艾嘉、張大春、朱天文、朱天心、王偉忠,胡一虎、伊能靜……你知道嗎?在這個長長的名單後面,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眷村。
第一本向大陸讀者全面介紹台灣眷村的書,全書以眷村為切入點,反映1949年後台灣社會變遷。
另一個角度看台灣,眷村見證了兩岸六十年的情感與記憶。通過了解眷村,了解台灣的前世今生。
本書由台灣各界名人撰寫,包括台灣著名劇場導演賴聲川、台灣知名節目製作人王偉忠、著名作家朱天心等。
通過對眷村的歷史、文化和生活的重現和回憶,引發讀者在多變的全球化時代,重新思索“家園”、“故鄉”、“鄉愁”這些人類永恆的命題。
媒體評論
伊甸、他鄉、滄桑,這些詞都導向了眷村的存在與身世。1987年兩岸開放探親伊始,眷村子民如鮭魚回遊彼岸,而人事全非,返鄉路徑從某個角度看,已經縫合,眷村子民絕大多數已在台灣安居生根,眷村生成故鄉;因此,返鄉在那一刻,既是回去又是回來。——蘇偉貞(台灣著名作家)
台灣太多優秀的人都從眷村出來,我覺得這也代表了台灣精神。……所有不同省份的人們聚在一起,然後外省/外省混,外省/本省混,混出我們台灣精彩的現在,也讓台灣比其他華人世界更精彩。——賴聲川(台灣著名劇場導演)
對建立眷村的父母親這一代,還有在眷村長大的我們這一代來說,眷村不只是個社區,不是一塊地皮,而是整段人生記憶。眷村是我的“娘胎”。——王偉忠(台灣知名電視節目製作人)
我們曾在眷村長大的孩子已是四五十歲的年齡,大多數都早就離開眷村到城市發展去,許多人也都成了家立了業,然而我們這些人最懷念的還是生長在眷村的日子。——林青霞(台灣著名演員)
眷村雖是臨時住所,但給了歷經兵荒馬亂歲月的父親一個安全的家;眷村社會既獨立又混雜的特質,歷練了我觀察世間萬象、接觸各色人物的眼力,成就了我穿梭貫通精英和草根兩個階層的主持本領。——胡一虎(鳳凰衛視名主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