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名:《她找我》
導演:海倫·亨特 Helen Hunt
演員:海倫·亨特 Helen Hunt
科林·菲爾什Colin Firth
貝蒂·米德勒 Bette Midler
馬修·布羅德里克 Matthew Broderick
類型:喜劇/劇情/浪漫題材
片長:100分鐘
級別:美國R級(涉及性的內容、語言)
發行:ThinkFilm公司
上映日期:2008年4月25日(美國)
劇情簡介
女教師艾普莉爾發現年近不惑和擺脫生活的困惑根本就是兩碼事。自小被人收養的她常常感覺自卑,被遺棄的陰影始終揮之不去,而結婚後一直未孕也讓她憂心忡忡。本寄希望於從婚姻中尋求安慰,可丈夫卻聲稱無法適應婚姻生活而離她而去,隨後養母又因病辭世……艾普莉爾的生活跌入谷底。正當她孤單痛苦之時,兩個陌生人走進了她的生活:一個是她的親生母親——脫口秀節目主持人貝爾尼斯,另一個是她的學生的父親——剛剛離婚一個月、並且發誓一年都不再約會的英國作家弗蘭克。初次與生母見面,艾普莉爾滿腹委屈與疑問,她試圖了解母親為什麼棄她而去,但母親貝爾尼斯脫口秀主持人式的對話方式實在讓她應接不暇,特別是關於家庭與孩子的話題都觸及了她的痛處。此時,有些迷茫的艾普莉爾與孤獨的弗蘭克接觸漸多,他們見面時局促不安卻能在電話中暢所欲言,經過一段時間的交往,兩顆心越走越近,終於他們相愛了。可是命運似乎在捉弄艾普莉爾,她發現自己竟然懷孕了,而且是前夫的孩子,她不知道該如何面對憤怒、失望的弗蘭克,也不知道該如何擺脫前夫不適時的道歉和追求。另一方面,她與母親的交往也不順利,她想了解自己的身世和母親遺棄自己的原因,但母親卻一再的說謊。所有事情攪得如亂麻一般!更殘酷的是,醫生在給她做胎兒檢查時發現,艾普莉爾身體裡的“孩子”已經沒有了心跳……影片幕後
海倫·亨特一直在用行動證明,一個演員可以在多項工作上都表現出色。2007年9月,多倫多國際電影節上,曾經連獲三年艾美獎喜劇類最佳女主角和拿過第70屆奧斯卡最佳女演員大獎的海倫·亨特又向觀眾們奉獻了她的導演處女作《她找我》。和一些“沒演明白就導”的演員不同,海倫是一位真正的演技派影星。從她第一次參與電視劇拍攝到首次執導影片,已經有了近35年的時間。在美女如雲的好萊塢,海倫以“刻苦工作狂”的形象書寫了屬於自己的傳奇。美國《時代》雜誌這樣描述海倫·亨特的銀幕形象:堅毅的七尺男兒在她面前也要折腰。因為在這個金髮女郎身上,他們看到了勇於探索的睿智,看到了能使你難堪一下,或是給你溫馨的聰慧。
海倫自9歲時出演電視劇《女開拓者》,到90年代中期,已經成為廣為人知的電視劇演員。憑藉在電視連續喜劇《為你瘋狂》(Mad About You) 中的Jamie Buchanan一角,海倫贏得了4項“艾米獎”和3項“金球獎”,並使自己的片酬達到了每集100萬美元。海倫略帶刻薄但卻聰慧無比的幽默感和她本身自然散發出來的魅力為她積累了大量冬粉,儘管這其中以中、老年人居多。1996年,海倫主演了災難片《龍捲風》 ,她在片中扮演了一位追逐颶風的科學家。這股“龍捲風”徹底吹散了海倫之前在電影上的頹勢,票房大賣,成為了有史以來最賺錢的電影之一。1997年,在拍攝《為你瘋狂》的同時,海倫主演了由詹姆斯·布魯克斯執導的影片《盡善盡美》 (As Good As It Gets),她精湛而自然的表演使她摘取了第70屆奧斯卡“影后”桂冠。2000年下半年,海倫在沉寂了兩年半的時間後一氣接下五部頗具水準的影片,如《男人百分百》 (What Women Want)、《讓愛傳出去》(pay it forward)、《荒島餘生》(Cast Away)等。在《荒島餘生》中,海倫扮演了聯邦快遞業務工程師查克(湯姆·漢克斯扮演)的女友,雖然戲份不多,但在片中,她卻是影帝湯姆·漢克斯“朝思暮想的對象和精神的支柱”。
海倫並不驚艷的相貌和灑脫的氣質使她更容易反映平凡的生活,從電視螢幕中崛起的她也精於此道,她可以靈活自如、淋漓盡致地表現日常生活的喜怒哀樂而不忽略任何細節。《她找我》正是一部反映普通人情感的故事,40歲才第一次生育的海倫可以完全理解女主人公39歲還未懷孕的焦慮,而曾經因為不夠漂亮而屢遭片商拒絕的海倫也足以表現角色的悲傷失落。《她找我》,對於海倫來說,或許更多的挑戰來自於首次承擔的導演工作吧。
【多倫多電影節】
《她找我》改編自埃莉諾·李普曼(Elinor Lipman)創作的同名小說,由《我為卿狂》的主演海倫·亨特連編帶導帶演。
當海倫·亨特於2007年9月帶著這部影片抵達多倫多電影節的時候,她還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對此行懷有期待,雖然它是她的導演處女作,她還出演了其中的主要角色--不過這對於她來說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亨特知道影片將會在一家擁有2000個席位的影廳放映,這對於她來說足夠了,然而,讓她沒想到的是,上映的那天竟然會冒出一個小插曲:影片開始的時候,大銀幕上的畫面一片模糊,顯然是放映師沒對好焦。亨特說:“我知道問題不是出在我身上,也不是出在攝影師身上。觀眾噓聲一片,於是我一時心急,就衝進了放映室……要知道這部影片的前10分鐘是非常有挑逗意義的,很安靜,有點陌生感,而且還有裸露的鏡頭--所以想像一下吧,一片模糊?而且音量也沒調好,都聽不清在說些什麼,對於我來說,這就是發生在現實生活中的噩夢了。”
在經歷了這樣一個變故之後,海倫·亨特用一個暗喻形容了一下她在多倫多的日子,影片在電影節上放映的那一天,觀眾時而大笑,時而啜泣,但亨特卻覺得他們最終肯定知道了自己要透過影片表達的意思:“小插曲之後,觀影的過程可以說是波瀾不驚的,可是到了片尾曲響起來的時候,2000名觀眾站起來,一直到曲子完全結束之後才離開……我坐在那裡想,自己至少在過去的10年時間裡沒有過這樣的感動了。”
是的,10年前的海倫·亨特還只是一個單純的“著名演員”,雖然她也給自己主演的電視劇《我為卿狂》中的幾集做過導演,但是她最被人所熟知的,還是在鏡頭前的模樣--亨特是電影史上第二位在同一年中同時贏得艾美獎(《我為卿狂》)、奧斯卡和金球獎( 《貓屎先生》 )的女演員……當亨特第一次讀到埃莉諾·李普曼的小說《她找我》時,簡直到了愛不釋手的地步,看過之後她就一直在想,如果這部小說真的能被改編成電影的話,自己一定要出演埃普麗爾這個角色。編劇之一愛麗絲·艾倫(Alice Arlen)對小說進行了非常忠於原著的改編,創作了第一個版本的劇本,可惜卻總是找不到製作公司願意為其投資。後來,亨特和她的編劇搭檔維克特·利文(Victor Levin)加入進來,並嘗試著對劇本進行了一些有效的修改,結果他們仍然不是太走運。
就在這個時候,海倫·亨特的生活開始經歷了一些重大的改變,她和相處了幾年時間的男友漢克·阿扎利亞的婚姻僅維持了一年,就宣告破裂。隨後,也就是2001年,亨特開始和電視劇《流言》的導演兼製片人馬修·卡納罕(Matthew Carnahan)約會,他們的女兒也於2004年順利出生。那段時期,亨特的工作量驟減,因為她覺得沒有什麼比和家人待在溫暖的房子裡更舒服的事情了……當她再度想起那個無疾而終的劇本時,乾脆決定親自給它當製片人,幫助這個故事走上大銀幕。
【海倫·亨特的導演處女作】
影片是圍繞著一個名叫埃普麗爾·伊普納的中年女人展開故事的,她一直懷有一個強烈的意念,那就是生一個小孩。可是她的丈夫卻認為,兩人的婚姻從一開始就是一個錯誤,隨即離婚。沒過多久,埃普麗爾的養母也去世了,她的生母找到了她,然後,一個潛在的愛情伴侶也出現了……在眾多詳細的分線索當中,只有母親和女兒的這條主線,來自於小說,其餘都是在劇本的創作過程中,由海倫·亨特加進去的,尤其是她為女主角埃普麗爾補充了一個想要小孩的願望,正好與影片所關注的另一個有關母愛的故事不謀而合,亨特說:“依我看來,好電影就一定要有個好主題,而且我也覺得自己的想法越來越清晰--背叛,就是那個完美的話題,不可避免的背信棄義。影片所關注的主題看似是‘收養’,或者是因為失敗的婚姻而獲得的新生,但對於我來說,這就是一部講述了一個背叛的故事的影片:你永遠都不會獲得安寧,除非能夠坦然寬容背叛。”
有了如此明確的定義,海倫·亨特決定在埃普麗爾的世界裡安插兩個男人,其實只是想以此讓觀眾相信每一個人都有可能辜負別人,這裡講述的,就是有關背叛了愛,可能會產生的混亂,亨特說:“對此,我還沒有過相似的經歷,但我要說的是,任何愛的形式,都是混亂不清的。這部影片從表面看,講述的絕不是一個自傳形式的故事,可是骨子裡卻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它如此赤裸裸、以一種無法阻撓的姿態衝進我的內心深處,與我的情感交相呼應,同時也代表著每一個這類故事中的角色有可能具備的形態。《她找我》與《貓屎先生》以及任何一部詹姆斯·L·布魯克斯的作品都不一樣,這部影片算是一部喜劇,只是帶著一點嚴肅不安的元素。”
劇本完成之後,海倫·亨特也意識到了一個事實,那就是除了自己,沒有更合適的導演人選了,所以她反倒沒有那么強烈的意願要出演影片了,亨特解釋說:“我一直在提醒自己,一定要避免犯下同樣的錯誤--那就是千萬不要在你的第一部導演作品中飾演重要的角色。”
為了促成《她找我》的成功拍攝,海倫·亨特奔波了多年,不停地向她能夠想到的人推薦影片的劇本,最終,她幸運地得到了位於紐約的獨立電影製作公司Killer Films的鼎力相助,給予她足夠的資金,將這個故事拍攝成一部低預算的獨立電影,拍攝周期為27天,亨特說:“我開始意識到,我已經不可避免地置身於其中,因為我知道,有電影就得有試鏡,我真的不認為自己能夠同時找到兩位演員,不計任何報酬地免費出演這部影片。”不過沃倫·比提也給她提出了非常不錯的建議和支持,他對亨特說:“如果你也能出演影片,你就變成了出現在每一個場景中的人,同時,你還可以坐在導演椅上掌控著這一切……把它當成你的一個嘗試,一種挑戰吧。”亨特表示,在眾多男演員中,轉行既編又導的有很多人,比提就是其中之一,但對於一個女演員來,這種情況還是非常罕見的。
海倫·亨特把她想當導演的傾向,自然而然地歸結在了想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電影片場,因為她打從9歲起,就已經是一個專業的表演家了,亨特說:“有一種演員,他們可以做到任何你要求他們做的事情,他們雖然帶著困惑,但至少還擁有著自我意識……我就是這種人,所以我一直在努力跳脫出這個框框。”
身為編劇與導演的海倫·亨特讓只是演員的亨特意識到以前的自己過著多么空虛的日子……她在《她找我》中飾演埃普麗爾,一個國小老師,喜歡穿舒適的涼鞋,從來不化妝,看起來比好萊塢電影裡所呈現出來的任何一個“真人”都更加真實。在早些時候,一個電影公司曾經有投資的意向,但要求對埃普麗爾這個角色的裝扮做出修改,卻被亨特拒絕了:“我知道如果自己真這么做了,就等於放棄了立場。”亨特至今還清楚地記得,在多倫多電影節的那次展映會上,當埃普麗爾第一次走進畫面的時候,影院響起了一片倒吸的驚嘆聲--確實與她平常慣有的樣子相差太多了。
拍攝花絮
·在去年的多倫多電影節上,思想影業和加拿大的TVA Films分別買走了影片在美國和加拿大的發行權。
·影片被2008年的棕櫚泉國際電影節選為開幕片。
影片簡評
本以為這是又一個典型的“新東方”式的故事,即“在絕望中尋找希望”,反映堅忍不拔、積極向上的生活主題;本以為這是又一個好萊塢式情節的翻版,即主人公先是鬱悶到底,然後絕處逢生,接著經歷波折,最後完美結局;本以為……都不大對。片中充滿了麻煩,一個又一個,讓人總是覺得壓抑。觀看影片的感覺就像是潛水,偶爾在水面上呼吸一口新鮮空氣,然後又被按回海底。情緒難以亢奮,以至於我們會“在冰冷的海水中”被迫的理性的思考一些嚴肅的話題。
影片兩“明”一“暗”共三條線索。
第一條“明“線:母親希望與她數年前送給別人收養的女兒重溫舊情。這更像一個警察與罪犯的故事,主動尋找女兒的母親像一個自首的罪犯,她不斷撒謊來遮掩自己年輕時不負責任的行為,試圖讓自己成為一個無辜的受害者;被動接受母愛的女兒像一個警察,不斷調查揭露母親的一個又一個謊言,以致母女之間嚴重缺乏信任。雖然我們都能理解母親的行為,有時為了他們眼中的“保護”,家長們會對孩子撒謊。但是她們的矛盾似乎難以解決。
第二條“明”線:女兒艾普莉爾與她學生的父親弗蘭克的愛情。這是一個偶爾能為片子帶來些輕鬆氣息的故事,中年人的愛情總比年輕人來得遲鈍,英國人的愛情總比美國人來得保守。一個被藝術家妻子拋棄的英國傳統男人怎么接受女友懷了她前夫的孩子?
兩條“明”線已經無法進行的時候,影片的“暗”線發揮了作用。這條“暗”線就是艾普莉爾的懷孕。艾普莉爾為什麼如此渴望要一個孩子?因為她是一個棄兒,生命中帶有巨大的缺憾。她希望給自己孩子一份真正的母愛。這份愛,是對自己的一個補償——正如導演盧卡斯所說:生育和撫養後代,帶來一個更好的自己。然而,這個孩子在腹中已經沒有了生命,艾普莉爾失去了“即將給予孩子的母愛”,卻在這個過程中收穫了自己曾經“失去的母愛”。
一句話評論
海倫·亨特在導演領域中邁出了讓人交口稱讚的一步,她不像其他演而優則導的演員,不會因為坐在了導演椅上就過於自我放縱,雖然缺乏一些技巧,但那只是時間的問題。—— 《費城晨報》
對於浪漫愛情電影領域來說,《她找我》絕對是其中最令人著迷、擁有著徹底且坦率的快樂的一個。——《洛杉磯勘測報》
對白過於生硬晦澀,有的時候給人的感覺不是在看一部電影,而是一出舞台劇。—— 《傾向性雜誌》
雖然影片裡沒有什麼值得你開懷大笑的地方,卻有著堅實的情感基礎,肯定更能感動一些年紀偏大的觀眾。—— 《娛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