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簡介
導 演:景慕逵編 劇:李斌奎
主 演:顏世魁 趙娜 於純綿 李雪健 宋春麗 (更多)
上 映:1982年
地 區:中國大陸
顏 色:彩色
類 型:劇情片
演職人員
天山行 (1982)製作團隊 職員表景慕逵 .... 導演
李斌奎 .... 編劇
黃夫翔 .... 攝影
倪少華 .... 美工
郭毅生 .... 錄音師(收音)
付庚辰 .... 作曲
董曉慧 .... 副導演
梁文寶 .... 副攝影
相興玫 .... 剪輯
宋紹明 .... 剪輯
鞠峰 .... 特技設計
王公馥 .... 特技攝影
朱星 .... 化妝
張荷茹 .... 服裝指導
郭新民 .... 道具
張龍生 .... 置景
童陵陵 .... 音響
李法清 .... 燈光(照明)
李顯明 .... 燈光(照明)
盧伯泉 .... 繪景
高肇慶 .... 製片主任
北京電影樂團 .... 伴奏
馮光濤 .... 指揮
高偉 .... 指揮
張燕 .... 演唱
天山行 (1982)演員表
顏世魁 .... 鄭志桐
趙娜 .... 李倩
於純綿 .... 薛團長
李雪健 .... 佘海洲
宋春麗 .... 陸穎嫻
古則麗努爾 .... 古米拉
伊犁哈姆 .... 冬青
曲雲 .... 鄭母
露陽 .... 咪咪
趙曉明 .... 田野
劉繼忠 .... 通訊員小萬
趙藝 .... 徐明
桂萍 .... 趙醫生
故事梗概
天山行 (1982)故事梗概
“文革”時期,鄭志桐和李倩一起到農村插隊,他們在勞動與生活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鄭志桐富於開拓精神,為了更深入地認識社會,應徵入伍。建設、保衛邊疆的戰鬥生活,風餐露宿、踏冰臥雪的艱苦環境,使他的性格和意志更加堅強。當年懷著狂熱的激情到農村紮根的李倩,隨著時光的流逝,在艱苦的現實生活面前,變得心灰意冷了,並走“後門”調回了北京。由於李倩的心靈受到創傷,失掉了精神支柱,她感到空虛、迷惘。但她又不甘於現狀,為此陷入了矛盾和苦悶之中。鄭志桐在北京工程兵學院學習期間和李倩的感情與日俱增,相愛甚深。李倩希望鄭志桐留校工作,不再回天山,以便在北京建立一個美滿幸福的家庭。對此,鄭志桐內心充滿了矛盾。在一次老同學的聚會上,田野等人追求西方資產階級生活方式,播放靡靡之音,跳起搖擺舞,鄭志桐面對這種歪風邪氣,感到厭惡、氣憤。他拋下李倩,憤然離去。次日,他就返回了天山。此後,他一連幾個月未接到李倩的回信。鄭志桐在承擔艱險施工任務的同時,默默地忍受著感情的煎熬。在薛團長的勸說下,李倩趁到新疆出差的機會,來天山看望鄭志桐。當她看到鄭志桐和余海洲頂風冒雪,在陡峭的山崖上懸空作業;看到戰士住帳篷、啃乾饃,戰鬥在窮山僻壤;看到陸穎嫻對丈夫那么關懷體貼,以及指導員光榮犧牲時,李倩淚流滿面,她的心震動了,愧疚了。然而,她並沒有忘記“現實”,不願意和鄭志桐走余指導員和陸穎嫻的路,懇求鄭志桐跟她回北京。鄭志桐卻堅定地回答:有坐車的,就得有修路的。如果沒有人流血流汗,甚至豁出命來建設、保衛邊疆,什麼“四化”建設、愛情幸福,能得到嗎?鄭志桐赤誠的心,深刻的話,使李倩深為感動。此時,李倩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她自問:我應該走哪條路呢?
導演介紹
景慕逵,著名導演。1931年1月5日生,山東歷城人。1945年參加八路軍,曾任宣傳隊員、文工團隊長、區隊長、戲劇大隊長。1954年入八一電影製片廠任演員。曾在《怒海輕騎》 、 《黑山阻擊戰》等影片中扮演角色。
1974年起任導演,1976年與張勇平合作拍攝電影《南海風雲》 。1978年與王風合作拍攝《崢嶸歲月》 。1980年獨立導演《花枝俏》 ,以自衛還擊越南戰爭為背景,從一個獨特的角度描寫了一名新戰士的成長和越南姑娘、中國軍人之間的純潔愛情,本片獲文化部1980年優秀影片獎。1985年導演《索倫河谷的槍聲》,描寫了新時期軍營生活的內容,通過某連隊尊重知識,尊敬戰士的經過,成為連隊建設的典型。本片榮獲廣電部1985年優秀影片獎,第二屆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獎。
1988年與郝光合作導演《巍巍崑崙(上下)》,以延安保衛戰為背景,全國解放戰爭由戰略防守轉入戰略反攻的歷史性大轉折。是決定中國命運和前途的大決戰前奏曲。本片獲廣電部1988年優秀影片獎,1990年第十三屆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1990—1991年任《大決戰•遼瀋戰役(上下)》導演之一,以大手筆真切地再現了解放戰爭史上著名的淮海戰役的整體風貌和恢宏氣勢。顯示出導演對戰爭題材影片的把握和創作能力,全方面立體化地描寫大戰爭場面的才能和豐富的經驗。該片獲電影金雞、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
參考文獻
http://www.cnmdb.com/crew/2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