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大學新生寶典》全長1500多字,2009年7、8月,各大高校新生入學前,它被各大高校論壇、教育資訊網、個人部落格廣為轉載。
為人處事建議
作者以一個大學過來人的身份,向“沉浸在剛剛金榜題名的喜悅,又難掩入學焦慮的大一菜鳥”們提了生活、學習和為人處世三方面的建議:
對於室友,要“以和為貴”,不可挑撥離間。
對同學,充分準備交流話題,為“人緣”加分。
在學習方面,“知識第一性,讀書是王道”。
學習、職業指導
大學社團要參加,成功接任社團領導人地位的等式為:“50%勤奮+20%人緣+29.5%團長青睞+0.5%機遇=下一屆團長人選。”
《在“如何進行未來的職業規劃》一帖中建議,儘早給自己定位:走仕途、學術、從商或者出國,若想走“仕途(公務員)”,“一是參加學生會——社會官場預備班;二是成為黨員;三是大學裡面積累公務員的人際關係網路,如有前途的學長學姐、老師等等。”
寶典還請學長“現身說法”,教新生“公關”。帖子中的一名學長稱:“如果你想在學校可以順利一些,那么新生接待的時候,你就要把這看做一個了解師兄師姐的機會,一個打進學生會社團高層關係圈的機會。對於所有幫助過你的師兄師姐,一律給予衷心的感謝。我以前的行為就是一律請吃飯……這是我在學校可以做得很好的一個重要原因。”
實用價值
2009年夏天,全國各大高校的論壇上,一則《大學新生寶典》廣為流傳,一些新生入學前就早有耳聞;“初來乍到需結交的三類人”、“心態決定戀愛的機會成本”等觀點更是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贊同。許多大一同學都表示,網路已成為他們認識大學的主要途徑,不少人都看過各種各樣的“新生寶典”。
江南是杭州某大學商學院的大一新生,在競選中當上班長。2009年入學前,她已經在各大論壇上看了不少經驗帖,並結合自身情況,得出自己一套大學裡的“生存規則”。
國慶長假,剛上了半個月大學的女兒楊騁回到金華老家,沒怎么說學習上的事,而是一系列她“縱橫捭闔”的故事。通過學校論壇,找到了當院學生會幹部的老鄉學姐,很談得來。 學姐力推她直接競選院學生會的幹部,而不是從“幹事”做起。 開學的第一個星期,學姐帶著她和幾個男生,跟著輔導員“打雜”,還陪院團委的老師及其男友一起逛了街,“其他同學喊她‘老師’,我們幾個喊她‘姐’。” 老楊覺得,半月不見,女兒成熟不少,“走在別人前面了”。 女兒說,網上《新生寶典》里就這么寫的,很多人想做,只不過,沒遇上領路人,只好“摸著石頭過河”,做不到、做不好。
各方觀點
大學輔導員說法
王林祥在浙江大學擔任輔導員,他認為,90後出生在一個網路發達、信息資源相對透明、充沛的時代,也身處比以往更激烈的社會競爭當中,這也迫使他們要儘快地成熟起來,“例如,一名大一同學曾告訴我,說高考後父母想把她送出國留學,而她認為現在出國的孩子大多在‘混日子’,在國外也未必混得好,最後還是要回來找工作,不如利用家裡的人脈,留在國內找份好工作。”
“現在的大一大二新生興趣廣泛,重視個人情感,同時很敏感。”他總結說,“各種各樣新生寶典的出現,既是網路資訊發達的必然結果,也是大學新生迫切希望整合利用社會資源、促進自身發展的表現。”“當然,有些‘總結’還是表面了一些,稚嫩了一些。”王老師說,“新生寶典”帖對於很多新生來說,充其量只是一種參考資訊帖,甚至是娛樂帖。
教授觀點
浙江大學社會學教授馮鋼的看法還要直接一些:學生需要從學校之外獲得信息,才能保證將來進入社會時不會驚慌失措,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大學的教學內容和方式都亟待改變。“現在的信息化與以前的信息化不同,以前的信息化是可以被人為控制的,傳達國家的教育理念,而現在的信息化是沒法控制的,一些學校教他們的,他們不感興趣,轉而從網路獲取。這就是為什麼,以前的大學生畢業時走上社會時,發現非常陌生,很多東西沒接觸過,需要重新適應,而學校教的反而都沒有用武之地。”
80後說
一些新生寶典教學生如何逃課不被發現,如何討好部分老師拿獎學金,如何跟本地人打好關係方便留在當地工作,如何如何,表面看是提供意見,實則是向你灌輸一種“價值觀”。
有大四學生認為大學生作為成年人,價值觀很難被強迫,大學四年重要的是“盡興”。回想自己在大學經歷的幾年,最大的收穫是沒有盲從所謂“寶典”的價值觀,而是“活得盡興”,活出自己的精彩。
身邊大部分同學都有自己的想法,也敢於表達,儘管能夠通過網路廣泛獲得各種信息,但不會一概接受,大部分同學都有自己的原則,有人認為這樣做值得,他就會做;大部分人對“潛規則”不屑一顧,他就不會做,完全取決於自己。——朱頤,1988年出生,大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