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北京地理趣談》

《大北京地理趣談》是一本從歷史和空間角度講述的變化中的北京及其周邊區域的書。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中文名:吳彥鵬

籍 貫:河北廊坊

性 別:男

職業:互動百科副總裁

畢業院校:北京工商大學

政黨:中國共產黨 

身高:175厘米
1996年-2000年北京工商大學廣告專業(本科);在校期間曾在院廣播站作過3年播音、編輯工作,曾擔任站長;畢業後到2002年,與同學共同創業廣告公司。 2005年-2007年中國人民大學區域經濟與城市管理在職研究生 。

序言

北京很古老。即使從元大都說起,在最近七百多元的絕大多數時間裡,北京都是我們這個多民族國家的首都,中央集權的特點,又讓它成為中華文明的縮影。所以,談北京的地理,離不開歷史的軸線。北京很龐大。在改革開放的短短二十多年時間裡,他已經從二環建到了六環,從現在可以方便查看的衛星圖中,我們能明顯的看出北京已經是國內建城區最大的城市。更主要的是,在從***出發,在幾個小時的車程範圍里。你能看到陡峭的高山、舒緩的平原、蒼茫的大海、遼闊的草原、荒蕪的戈壁……這裡既有繁華的CBD,又有貧瘠的小山村;既有顯耀的政治、文化明星,又有樸實的京城百姓。所以,關於北京的地理,更應該從更大的空間談起。
我這本書叫“大北京地理趣談”,不是教科書,只是從我感興趣的歷史和空間角度,給大家講一下變化中的北京。因為北京的變化從來離不開他周圍的津冀地區,也因為那裡本身就是未來北京的延展空間,所以我用了一個流行的“大北京”的概念。趣談而已。

精彩書摘

廊坊為何如此年輕
1999年,是廊坊市建市十周年,那時候我還在上大學,回家的時候看到了滿大街“慶祝”的標語,這讓我覺得很奇怪,這個城市怎么這么年輕?雖然,後來我知道了這個“建市十周年”指的是廊坊從地區變成地級市,這是中國特有的行政變遷。但問題是,資料顯示廊坊直到1951年才成為縣級行政中心鎮,1981年才成為縣級市。這么短的建城史和它的地理位置、歷史記載都是有衝突的。
現在關於廊坊的歷史描述告訴我們,廊坊的歷史很悠久,早在60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此聚居,4000多年前“黃帝制天下以立萬國,始經安墟”,這裡的安墟就是廊坊的前身就是安次,廊坊的建置沿革也可以循“安次”歷史上溯。最早在公元前206年,西漢政府在渤海郡設立了安次縣,其故城就在今天廊坊西環路的古縣村。那么又是什麼讓這個城市反覆變遷,直到解放後,才重新走向建城的歷史呢?
大水淹了老安次縣
《廊坊市志》對廊坊歷史的綜合描述是:“現境域夏商處冀州之地,戰國秦漢於薊燕之野,晉唐屬幽州之域,元明清為京畿要衝”。通過對廊坊建制的歷史,我發現,在安次設縣後,歷經朝代變遷,安次(亦或東安)的地名一直變化不大,但縣城地址卻幾經變遷。這和安次賴以生存的永定河水系有很大關係。在古代,城市的發展離不開河流,所以縣城選址一般在河流附近,但永定河在歷史上又多次泛濫和變道,這使得安次縣城不得不多次被毀又隨之遷址。直到公元明洪武二年(1369年),又因永定河水患,縣址從舊州(今天廊坊西部)遷至常伯鄉張李店(今天廊坊南部仇莊光榮村)。這次搬遷後,安次縣城穩定和發展了600年,這么長的時間,也應該建成了一座古城。
1948年底安次解放,全縣轄11個區一個鎮,412個村,1949年合併為8個區。沒想到l950年,永定河又發了一次大水,老安次縣被洪水淹沒,縣址就此北遷20公里,遷到了鐵路邊那個已經很有名氣的小鎮——廊坊。
鐵路成就廊坊鎮
“廊坊”一詞的來源有兩中說法:一說“琅琺寺”、一說“侍郎房”。我覺得後者更為可信。北宋丞相呂端為安次人,其父呂植官拜侍郎,在安次縣內的呂植住宅被人們稱為“侍郎房”,簡稱“郎房”;京山鐵路設站時,將站名寫為“廊房”;解放後統一寫為“廊坊”。
直到,十九世紀末廊坊還是安次縣管轄下一個偏僻的小村,說它偏僻,是因為當時的廊坊雖然在方位上地處京津中樞,但當時京津之間的交通線並不經過廊坊,而是沿著運河走北京-通州-武清-天津一線。安次縣城也建在廊坊向南20公里的的永定河邊。這是一個交通不便之地。
改變廊坊近代命運的第一次機會到了。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京山鐵路建成通車,鐵路正好途徑廊坊,並在此設站,之後才漸成發展成集鎮,成為近代廊坊發展的開端。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英軍首領西摩爾率英、美、法、德、俄、意、日、奧八國聯軍由天津大沽口登入,沿京山線向北京進犯,在廊坊-落垡一帶的鐵路沿線遭受義和團的反擊,在廊坊火車站附近發生了近代中國歷史上重要的義和團廊坊大捷事件。這是“廊坊”這兩個字第一次與中國歷史緊密聯繫在一起。
到1937年“七、七事變”前夕,廊坊面積0.4平方公里,人口近4千。已建有今天的“三角地”、東南西北四條主街及東小街、南小街。
1948年12月13日廊坊解放,當時面積0.5平方公里,人口近5000人。共8條街道,有房屋3000餘間,建築面積約3.6萬平方米。
1949年初廊坊設鎮,隸屬安次縣
廊坊代替安次
1951年,已經有600年歷史的安次縣城再次被永定河的洪水無情的淹沒了,縣城需要遷址,最好的選擇就是廊坊鎮,廊坊從此成為縣級行政中心。在行政上隸屬於河北省天津專區。
1966年,河北省省會從天津遷往保定,1968年遷往石家莊,天津恢復直轄市建制,但面積只有現在的市六區和北辰區、東麗區、津南區、塘沽區、西青區(楊柳青)、大港區等地。1973年,天津專區的所在地也由以前的楊柳青遷到廊坊,並將專區改名為廊坊地區,廊坊由此成為地級行政中心。廊坊地區在歷史上曾經特別大,但好景不長,1975年,所屬的五個縣靜海、寧河、薊縣、寶坻劃歸天津直轄市,蘆台、漢沽農場也劃歸為唐山地區。至此,廊坊地區只剩下了安次、大廠回族自治縣、三河、香河、霸縣、固安、永清、大城、文安9個縣。
1981年廊坊鎮升為縣級廊坊市,從此廊坊真正成為了城市。非常戲劇性的是,也是從這時起,安次縣逐步被廊坊市取代,並成為廊坊市的一個下轄區。
1989年國家推行地市合併,市領導縣的新政策,廊坊地區與原縣級廊坊市合併,廊坊升為地級市。
跨越式反思
廊坊如此年輕並快速的發展,是處在京津冀之間複雜的行政變革和便捷的交通和自然環境的綜合作用的結果,這種結果比國內許多同樣規模的城市都要複雜的多。
廊坊能夠成為地級行政中心,地理位置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因為在成為天津地區行政公署駐地之前,廊坊並不比其他轄縣大多少,特別是霸縣的勝芳鎮,在50年代的時候就是天津地區3大鎮(楊柳青、漢沽、勝芳)之一。而廊坊當時僅僅作了20年的縣城,但位於北京天津鐵路沿線的中點這個優勢,使廊坊取得了機遇,並依靠他成為真正的城市。
現在的廊坊市區,居於京津兩大城市中間,廊坊西北距北京40公里,東南距天津60公里,北與北京市通州區接壤,西與北京市大興區接壤,東與天津市武清區接壤,南與河北省永清縣接壤。在廊坊有“半小時進京下衛,一小時上天入海”之說,境內有102、103、104/105、106等國道;京山線,京秦線,大秦線,京九線,津霸線等幹線鐵路;京津塘、京瀋、津保,及在建的京津塘南、廊涿/廊密、京薊、京開、廊霸等高速公路。幾乎2/3的北京對外交通都要通過廊坊境內。
在河北11市中,作為一個建市晚,人口少,面積小的城市,廊坊能在今天取得如此的成績是值得深思的,這不能簡單的說成是地理和交通優勢。1981年廊坊鎮升為縣級市時全市人口還不到5萬人,1989年撤地建市時,廊坊市區人口不足12萬,九十年代末就達到40多萬,廊坊的發展是跨越式的,這得益於國家機關、外資企業等外來資源的大規模進入。
70年代初,國家組建石油管道局,地點就選中了廊坊。當時的廊坊還人口不足5萬,城裡沒有幾棟樓。但陸陸續續10萬石油人進駐了小鎮,廊坊的東郊不久就變成了高樓林立的城市。管道局作為駐廊最大的中央直屬單位,帶來了自己的學校、醫院、俱樂部、研究院、少年宮等設施,這些都明顯優於廊坊的同類市屬設施。後來管道局又參與了新廊坊的建設,涉足房地產業等領域,並讓廊坊人在全國率先使用上了天然氣。
同時,大量的教育資源雲集廊坊,武警學院、飛彈學院、農經學院、華北航天……直到2000年,東方大學城在廊坊建成。幾十所學校使廊坊的人口構成中擁有了十幾萬的大中專學生。
綜合因素又推動了各類企業的投資進入,外來人口的遷入……
有人說廊坊的未來很迷離,因為他的行政區劃依然複雜,不知道未來是北京的、天津的、還是河北的,但無論如何,廊坊的城市框架已經形成,而且正朝著京津走廊上的明珠邁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