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朱流韻--中國古代漆器藝術》

墨朱流韻--中國古代漆器藝術 內容簡介

漆器是中華文化的一枝奇葩,它以一種難以言喻的吸引力吸引人們去探究其來龍去脈。本書以中國古代文化為背景,深入淺出地回溯漆器的產生和發展,介紹古代漆器的美學價值,分析古代漆器的文化內涵,揭示滲透其中的社會意識。書中以講故事的方式,描繪了漆器紋樣中保留的豐富的古代神話,所附彩色和黑白插圖,五彩繽紛,耐人尋味,充分體現了中國漆器的獨特魅力。

墨朱流韻--中國古代漆器藝術 本書目錄

緒說
第一章 依稀可見的源頭
第二章 屈原故鄉的神話天地
第三章 曾國王侯的地下寶藏
第四章 雲和夢的旋律
第五章 仙風道骨和浪漫主義
第六章 朱然墓揭秘
第七章 佛道相伴 胡華並舉
第八章 神歸華夏
第九章 刀下的自然主義
第十章 吉祥如意夢

墨朱流韻--中國古代漆器藝術 文章節選

考古學家很重視古代藝術品的起源,美術家就不一定非要追根溯源,而一般觀眾如果走馬觀花,只要琳琅滿目往往就能滿足。但是,中國古代漆器的沿革十分漫長,不同時期的文物常常有不同的形制和紋飾,文化內涵也有區別,要想“看懂”這些漆器藝術品,必須把它們放在相應的時代框架中去欣賞。就像我們讀《紅樓夢》,離開了清代的背景就理解不了那些悲歡離合的滋味。所以,我們談中國古代漆器還是要從頭說起。中國漆器的源頭究竟在哪裡?這個問題曾長期困擾著考古學家。我們在前面說到,生漆防濕防腐但不防火,加上木胎極易損環,幾千年來經歷無數戰亂,唐以前的傳世漆器在中國竟蕩然無存。像項羽焚燒阿房宮的那一把大火,不知要燒毀秦宮中的多少漆器,其中肯定有從各國攻城掠地得來的珍品。而地下埋藏的漆器因為長期受地下水浸漬,木胎多已腐朽不堪,即使在封閉得較好的墓室里,木胎也多數成了海綿狀,出土後保存甚為困難。如二次大戰前湖南長沙曾出土一批楚漆器。大戰中這批文物因無法妥善保存而全部毀損,只留下手繪的圖錄。儘管如此,在建國以後,各省都開展了科學的考古發掘,陸續發現了一些早期的漆器。重要的有50年代在江蘇吳江縣良渚文化遺址發現的漆繪彩陶器。70年代的遼寧敖漢旗大甸子墓地發現的觚形薄胎朱色漆器,距今已有3400―3600年。接著又在山西襄汾陶寺發現可能是夏代遺物的彩繪木器,疑為漆器。一直到1978年,才發現迄今所見最早的中國木胎漆器,距今已有7000年的歷史,那就是浙江餘姚縣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朱漆木碗和朱漆木圓筒,漆器起源的時間才算有了一點眉目。從河姆渡文化到夏、商和西周的中國漆器還處在比較原始的階段。除了一色漆器以外,有不少漆器摹仿青銅器的裝飾,採用木胎刻花填漆的方法。少數鑲嵌金、玉和蚌片的漆器也有發現。這一時期的漆器儘管還很不成熟,但為戰國漆工藝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打下了基礎。一、一隻木碗震驚世界中國迄今發現最早的漆器,出土地點並不在被稱為“中華民族搖籃”的黃河流域,而是浙江省東部的寧(波)紹(興)平原。富饒的寧紹平原過去曾被認為是三國時代開發的江南農業區,原始社會可能是一片無人居住的草莽。隨著太湖流域原始社會遺址的發現,這一看法的正確性已受到懷疑。到本世紀70年代中期,這裡的考古發掘終於獲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在餘姚縣羅江鄉一個叫河姆渡的地方,當地農民建造翻水站時,意外地發現了距今7000年的新石器時期遺址。科學發掘已經證明,那裡是中國最早種植水稻的地方,木作手工藝十分發達,木構房屋建築的水平很高,這一文化從此定名為“河姆渡文化”。有一篇散文曾經對河姆渡作過這樣的描寫:“在杭州灣南口岸,離東海邊大約幾十公里,有一塊狹小的平原。它的南首是四明山麓,東北邊是一派似斷似續的山丘,一條寬闊的江流在山腳邊緩緩地流過,那就是瀰漫過戰爭硝煙的姚江,當年四明山上的抗日戰士為了奔襲敵營,曾經在這裡悄然夜渡。正是在這條江的北岸,神話似地出現了我們先人6960年前的伊甸園……”(姜彬:《“地下王國”漫遊――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遐想》1978年6月11日上海《文匯報》)。就在河姆渡第三文化層發掘出一隻貌不驚人的殘破木碗(彩圖一)。它平凡到這樣的程度,以至在有關這次發掘的最初報導中沒有一處提到它。但在清理文物的過程中,人們發現碗壁外有薄薄的朱紅色塗層,微見光澤。這種塗料經用化學方法和光譜分析,結果與馬王堆西漢墓出上漆皮的試驗相似,被鑑定為天然漆。這個結果一經發表,考古界舉座皆驚,因為大家都承認中國漆器歷史十分悠久,古文獻也記載著虞舜、夏禹時代已有一色和朱黑兩色漆器,但始終未有實物證明。這隻木胎漆碗的發現,其意義之重大就不言自明了。這隻碗的大小相當於今天的小飯碗,如果用現代的審美眼光確實很難看出它美在哪裡。但這畢竟是7000年前的先人用一段木材慢慢地砍鑿而成,所用工具主要是石器,挖出一個碗狀的凹槽並做出圈足得耗費多少心血啊。而這隻碗在剛剛誕生的時候,形體小巧、周身塗著發光的朱漆,在河姆渡先民眼中無疑是一件寶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