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小說字數兩萬多,故事脈絡清晰,語言紮實。多數曹寇的讀者對故事場景塘村應該都不陌生,他過往許多作品(《到塘村打個棺材》、《我在塘村的革命工作》等)都描寫過此地。它是典型的城鄉結合部生態。而人物依然是底層,小人物的各種險惡在曹寇的筆下百態盡顯。
在這兩萬多字的篇幅里,出現了將近二十個(粗略數了一下)人物,小說在推進情節的同時,更多的筆墨是在勾勒這些人物群像,每個人的形象在事件中變得具體、再具體。
小說的結構相當簡單:一女大學生在塘村國小大門口被毆打致死,王警官與張亮一起調查了案發現場、目擊證人、涉案嫌疑人,最後兩人不歡而散。小說按著這樣的步伐有條不紊地前進,不斷變換空間,描寫每個人物對事件的反應以及他們的故事。
也許你也發現了,這篇小說也是曹寇為數不多的第三人稱敘述,“我”的視角退出了他的小說。在這篇小說里很容易讀出寫作意圖,它比以往的小說更冷靜、旁觀,結尾處點破即可。而葛珊珊恰好與高敏相互反襯,赤裸地揭露民眾對一個人外表的偏見而導致悲劇。
這篇小說在風格(或者說氛圍)上與之前許多作品不同,它少了點自我嘲諷與打趣。對這樣嚴肅的一個題材,曹寇的處理恰到好處,他並沒有寫成沉悶的“案件陳述”,甚至連批判也是克制的,他沒有流露出對被害人葛珊珊的過度憐憫,在他的筆下,參與群毆事件的人,也有可憐之處。而在人性面前,曹寇對每個人物都是平等的。(可對照《市民邱女士》中對惡性事件冷靜溫和的敘述)
(p.s看小說許久前稍微了解過故事原型[詩人烏青家鄉發生的真實故事],震撼之餘想到的是文字呈現的難度,個人覺得《塘村概略》里最後點破葛珊珊外貌醜陋還是有點力道不足,怎樣才能讓人為之一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