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氏起源
巫,通漢語中的“舞”,意思是最原始的舞者。後來,以巫為姓氏,淵源流傳。因為原始社會文明較不發達,故而族群中的舞(巫)者一邊唱歌一邊跳舞,藉此溝通天地神靈。舞者可以溝通天地和神靈,是一個部落中最有智慧和經驗的人,地位最高,由此觀之,巫是一個高等姓氏。商代的太師掌握卜筮,就是這個職務的演變。
巫(舞)既是一種信仰,也是一種儀式,在一定的意義上講,巫(舞)是十分神聖的。
巫氏族譜序(巫伋序)
(見江蘇句容縣柘溪譜,修於南宋紹興三十年庚辰九月(公元1160年))
逮周春秋時,在魯有針巫氏,在楚有屈巫氏,雖不可推詳所出,疑皆其後也。更有巫馬施,字子期,為孔子高弟。或以巫馬非一姓,然往往姓氏編錄之,其為巫氏無疑。漢武帝時有巫炎者,為附馬都尉,頗好神仙方士隋養之術;人常見其居有紫雲覆其上,武帝使人望之,果然。後竟不知所終。或以為仙去也,其事不見於史傳,而《太平廣記》載之,蓋亦漢武之風化也。厥後有巫捷者,嘗為冀州刺史,亦不見於史傳;第隋開皇中,長孫訥言箋注《音韻》載焉。其後《姓苑》、《姓源》諸書,皆紀其人,不可誣也。又有巫都者,曾著《養生論》,亦漢代人也。自漢而下,歷三國,歷南北朝,迄於隋唐,寥寥千百年間無聞焉。蓋上為我海內同宗共姓之祖,後世子孫,不可不知。
若我本宗之所自出,始遷創業之祖,則為隋之太子舍人仲懿公也。公之先為閩之臨汀人,緣五季亂離,遂徙江左建康府,容邑之東,青山之南,築室而居,因世家焉。世迭而下支分派別,幾十餘族。子孫披儒冠、齒士列,馳聲庠序,代不乏人。以進士登科者,才四人;以蔭補與上書得官者五六人;貢名禮部者十數人。雖皆承祖宗之餘慶,而綴仕籍者,何鮮少也!
我十代祖德新葉公,生景賓瑄公,為福建轉運使。瑄公生次翁公,為虞部郎中。次翁公生卓公,字成襲者,乃我之曾祖也,贈太子少保。卓公生峻公,字執誼者,我之祖也,贈太子少傅。我父承慶公,字必用,贈太子少師。伋也不肖,居其次。獲承祖考之餘休;十數年間,歷台省、侍經筵,出入瑣闥,寓直禁林,致身政府,叨遇寵榮,亦已極矣!
今奉祠閒居,又十有一年。每竊思惟吾宗綿遠,前人積慶之基。亦甚厚矣。而伋以涼薄之姿,添為後,深感弗克負荷,墜我先祖之遺訓;重念本宗子孫之微,不絕如線;倘不能繼述世系,遂忘其親之所自出,將何以垂示後世,激勸哀宗。然族大不能編為譜牒,姑取德新公之遺稿,而就其近者親者書之,名曰《巫氏族譜》,慶系錄也。昔歐陽文忠公嘗為譜圖,其例曰:“世久子孫載於譜者,不勝其繁,宜明遠近親疏之限;凡遠者疏者略之,近者親者詳之,亦人情之常也。”謹以文忠公之例為法,伋何敢自欺乎?乃不愧譾劣,自謬為序。
皇宋紹興三十年九月之吉(公元一一六○年)
端明殿大學士知樞密院參知政事
十六世孫 伋 薰沐百拜謹識
繼修巫氏族譜序(巫超群序)
嘗聞木本有根,水本有源。吾人生於天地之間,豈無本源乎?追溯吾祖德源流,肇自我國山西省平陽郡夏縣,孫枝奕葉而繁昌。隋末唐初,幸有我始祖羅俊公,沿徙至山東、福建,然後宋朝年間禧公落藉於廣東嘉應州,繁生老幼尊卑,伯叔兄弟,遠近親疏,非經翰墨之功夫,日久不能回憶。故我先祖有巫氏族譜之立也。迨我樂舜公遷來廣西臨浦縣(今賓陽縣),建居於大橋紅村。螽斯振振,瓜瓞綿綿。且有布居異地,世系不明,班輩混亂,叔侄不分,甚有忘宗失祖之現象。故因無譜之所致也。
迄現代有吾超金、石雲等諸人,有鑒於斯,啟發聯宗,於農曆甲子年十二月十四日(公元1985年2月3日),召開巫氏後裔聯宗大會,集思廣益,整頓班排世系,考巡宗族來源。各點到會者多,未到者亦不乏人。各地伯叔兄弟,則歡天喜地,信心倍增,不失此會之機,非繼修譜,將必失真,即遺後裔之譏也。吾超金等人不辭勞苦,進行尋譜就緒,計獲巫氏族譜四十餘卷;又到古辣富都、北流縣飄竹峒等將聯宗大會精神貫徹。因年久天長,一目眾山,未能盡舉,難以著手。仍續函各點,查得本族近代,沿接世系明確,函寄修譜小組,以便進行修譜。侯無佳音,修譜不能普及,難免不無失真。簡以廣西本脈根依宗支維修斯譜,留與吾後代紀念。得見歷代先祖之名即如見面,可謂孝矣,豈不美哉。然修譜非易之事也,希存譜者,當以珍貴而保存,勿作朽草污帕而摒棄。則有餘慶之繁榮也。謹序。
羅俊公傳下四十一世孫 超群序
公元1986年2月於甫上村
按:超群公,甫上村人,生於清光緒26年庚子十一月十五日(公元1901年元月5日),卒於1997年6月,壽年九十七歲。公畢業於賓陽縣立高等學校,南寧嶺南法政學校。曾任賓陽縣民治鄉鄉長,武鳴縣司法處主任書記官,樂業、田西、田陽等縣軍法承審員等職,乃本鄉知名人士。
重修巫氏族譜序(巫超金等序)
父母胎於祖宗,我身出自父母,故曰:莫忘父母養育恩。此恩比天高、比海深。我少輩得恩當報之。生在世間時,應勤心奉養服侍,死後宜祀祭思念,以安先人之靈。不特骨肉相愛,也可盡孝念之心。望世人木思根本,水念源頭,不可忘卻先祖之功德也。如果我們生在世上,不盡孝敬之義務,生不養,死不祭,這與豬牛有何差異呢?所以紀念先祖,單靠口頭相傳是不夠的,亦會出現差錯,必須用文字和圖片等介質記載下來。記載我姓歷史的書籍就是族譜。
我巫氏族譜已修過數次。自宋朝建隆辛酉年(公元961年)創修閩譜(福建版)以來,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創修粵譜(廣東版)時為明朝萬曆已亥年(1599年),以後又重修。最後一次修譜是在民國十六年到二十五年(1927-1936年),聯繫福建、湖南、廣東、廣西、四川、江蘇、江西、台灣等七、八省,幾千條村莊住地,費資數幾萬元。編修、協修幾百人,歷時九年方得告成,這艱難程度可想而知了。此次修譜就是參照民國年間修譜內容移植的,是我巫氏之傳家寶,不可多得也。這次修譜吸取了其中精華部分,選錄了部份譜序,把我先祖自人皇授姓,帝嚳分封,得姓之後,又歷經幾千年歷史洗禮,到當今我輩之少者都一一錄入譜內,閱譜將一目了然。原譜多是文言字句,較難領會,此次修譜儘量用現代文(個別轉載例外),文化水平不高者亦可看懂。使我姓子孫人人懂得我族歷史,先祖之芳名,使代代相傳之。
此次修譜後,望持譜者每年記載我氏子孫出生年月日,考妣卒之年月日,以及各年月所發生之大事,以流傳後世。更望日後子孫每隔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充實族譜材料。如能這樣,我巫氏族譜將連綿不斷,永放奇光。
羅俊公傳下第四十一世孫 超金、超亮敬題
羅俊公傳下第四十二世孫 興雲、谷雲恭題
公元1986年2月中旬 於賓陽甫上村
巫氏始祖考證
我們只知道,生我者是父母,生父者是祖父母 ,生祖父者是曾祖父母 ,如此追溯,我先祖是誰?源於何地?
據中國歷史和有關資料記載,大約在公元前26-22世紀,母系社會崩潰,父系社會逐漸發展形成。同一血緣的成員為一家庭。由家庭而繁衍派生之後裔為一族,這一族人是同祖同宗的,為區別與他族,就起個字號,這就是姓氏。據傳,上古帝伏羲氏“制嫁娶,正姓氏”。又據考,當朝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其中十四個有功德的“胙之土而命之氏”,故中國姓氏開始出現。民間姓氏是由皇帝臣“歧伯究脈息”的。有以職業而授姓的,也有以居住地、官銜、授封地、貧富貴賤、風土人情、出生朝代等封姓氏的。如管錢幣的官士即封姓錢,司空(工程官)、司徒(土地官)、司寇(清剿土寇官),作此官者即以官命氏。發明弓矢者即命弓姓或張姓。周文王一家因作大官而後改姓周。
當時,在皇宮中作醫的常,有一套測算星相,日月運行之技術,用天文現象解釋人間之事。如地上有河流,天上亦有天河。日作陽,月為陰,與人間有男有女一樣。流星的瞬間光亮比作人間失去生命。以卜筮來推測人間吉凶、生老病死,事物的發展現在和將來。用祝詞來解除病痛,“人得於盡年”。當時看來是神奇古怪的,世人稱為神醫、仙術、巫術、巫醫。作此職業者叫巫師,他可充當人神之間的媒介。皇帝(有的叫熊氏、或人皇,帝嚳等)即授其姓巫,曰巫常氏。《循蜚記》、《參盧記》有記之。所以我姓氏乃“人皇授姓、帝嚳分封”。亦有傳:巫常,巫彭帝嚳之子,即高辛氏之裔,氏為自封的。亦有載“歧伯作內經,雷公炮製藥,巫彭佐方作醫濟世”。《中華歷史演義》中亦有載巫彭為軒轅氏(黃帝)太醫之說。亦有說巫彭是繼承並發展了巫常之技的人。看來,吾族得姓,始於巫常,發於巫彭 、巫訪、巫乾,源遠流長。可以說我巫姓是中國最早得姓之一,不可疑也。
到了商代(亦稱殷)約公元前1637-1563年,國勢衰下,“諸侯不至”,名聲愈差。帝太戊(公元前1612年)任用伊陟、巫鹹為國相,輔佐太戊治國,整飭政事。治國有績,使商一度中興。巫賢為鹹公之子,繼承父親之職,亦為商代帝祖乙之相,稱中宗祖乙,使商再度興旺起來。故名揚於中國史冊。現代出版的《中國歷史名人辭典》、《中國歷史大事年表》中有記載。巫鹹傳為用筮占卜的創始人。其對天文也有一定的研究。據傳他繪製的星相圖,就標有十九個星座,為後人研究星系運行提供了十分寶貴的原始歷史資料。“父子殷朝雙宰相”,名聲顯赫於殷,流芳萬載。
古史又載“包犧氏作始有筮,殷有巫鹹善筮”,黃帝行大事,舉大禮,將戰,“必先筮於巫鹹”。預卜吉凶,能否進行。鹹賢二公世居山西省平陽郡夏縣五里,一名瑤台。現今我祖堂上書“平陽堂”出自因由也。二公後來南遷江蘇蘇州常熟縣,故墳在焉,今常熟尚存二公相祠。
到春秋時,巫針、巫馬施、巫鍾、巫屈、巫曲烈(魯襄公十六年,即公元前557年,易姓曾,為曾姓始祖),巫嘉、巫炎等亦頗馳名。公元前589年有巫臣出使齊國之歷史記載,漢朝有巫捷為冀州刺史之說。以上之先祖乃我巫姓之高遠祖,亦為我族增光輝。
時至晉朝,黃河流域一帶戰火頻繁,大批難民外逃,我先祖亦遭此難,經山東兗州,轉徙福建,乃昭郎公攜子羅俊到黃連峒開基落業(現今福建省寧化縣城)。其時土寇峰起,公築堡衛眾,英勇頑抗,寇不敢犯,遠近爭附。而後上狀朝廷,開發黃連峒。朝廷嘉封羅俊公為黃連鎮將,連襲三代。這就是我巫姓之鼻祖巫羅俊在福建寧化開基立業簡況,也是我巫姓有詳細歷史記載的第一世祖。羅俊公生於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公開基後,黃連峒從荒涼發展到熱鬧,日見繁榮。
傳到十七、十八世,又由寧化徙上杭,再遷廣東興寧縣羅崗圩洋塘堡,是十九世祖巫禧公落業之處,生下一子回。從此,瓜蕃葉茂,傳下景發、景成、景新、景茂、景松,子孫滿堂,散居各地落業,時為南宋末造,約公元1200年。
明朝,我巫姓人丁鼎盛,散居廣東龍川、興寧、五華、河源、英德、梅縣、大埔等縣,湖南、江西、四川、廣西、台灣等省亦有散居。明末清初,戰火更繁,民眾貧困潦倒,清廷加緊壓迫人民,民眾群起反抗,到處舉旗反清,要求復明。我祖亦為反清義士,備受清廷之輯拿,只索攜家出走,有去江西、四川、貴州等處避難之。徙遷廣西時多為清朝春或清朝初年,其時約公元1650年。我巫姓是“辭海”中提到“客家”中的一員。
我三十一世祖樂舜公於清朝春,由廣東省惠州府長樂縣(五華縣)黃道嶺遷到廣西思恩府賓陽縣武下團王靈鄉紅村(今大橋鎮紅村)安居,後生承交、承祿。承交公後裔傳下四代之後,不知去向(有傳說遷居四川省),族譜失落,無法考查。祖骸無所憑依,霄恨生晚,老成凋謝無從查起,良足悲已。如有後裔覓到,再作補充矣。
承祿公傳下八子:錦山、鵬山、岳山、聯山徙遷賓陽東部,餘下雲山、相山、奎山、秀山仍住原居地,故有“上四祖,下四祖”之說。以後,人丁繁盛,又有從甫上散居啟明中團村,黎塘林村及陳樹村,大橋下州村,貴港市覃塘區東龍鎮中秋上中屯。從紅村又有散居古辣沙埠、冷水村、馬山縣周鹿鎮三星高奧屯,來賓市興賓區蒙村鄉木棉村。從此,各公後裔椒衍瓜蕃,俾熾俾昌,緾綿不斷,人丁鼎盛。
巫氏遷徙源流
古者天子建德,因生賜姓,胙土命氏。諸侯以字為謚,因而為族。官有世功,則有官族。或以邑、以事、以居為姓者亦有之。貴賤攸別,姓與氏遂分。三代之後,姓氏始合為一焉。
我族受氏,昉自人皇。《春秋元命苞》、《循蜚紀》有巫常氏。《參盧紀》亦有巫氏。黃帝時相,巫彭作醫濟世,高辛氏之子,顯於唐虞,封子巫,采郡於青州山之西,平陽立郡。巫氏系屬平陽郡。乃帝嚳之裔,至夏少康,封少子巫曲烮於鄫,為夏後氏之裔。迄商有鹹賢,父子丞相,保乂中興。然考史記《天官書》,傳天數者,有殷商巫鹹。晉書,以唐虞義和、夏昆吾、商巫鹹,皆掌著天文。後世三家星圖,巫氏與焉。《鄒淮曆書》巫鹹星圖,所列星有十九座,此為測天文之巫鹹也。
古史考“庖犧氏作筮,始有筮,殷有巫鹹善筮”。《世本》云:巫鹹作筮卜。《歸藏》言:黃帝將戰,筮於巫鹹,作黃帝時人。《呂氏春秋》亦言巫鹹作筮。據此則卜人尊巫鹹為先卜。《風俗通》:姓有九,或氏以事,巫卜陶丘,此為明卜筮之巫鹹也。又《物原》軒轅臣巫彭,始製藥。《呂氏春秋》亦以巫彭作醫。《說文》云:醫,治疾工也!古者曰巫彭初作醫。《太平御覽引世本》:巫鹹堯臣也,以鴻術為帝堯醫。王充《論衡》:巫鹹能以祝延人之疾。《山海經·海內西經》:明開東有巫彭、巫抵、巫陽、巫履、巫凡、巫相。郭璞注,皆為神醫也。
《大荒西經》言:大荒之中,有靈山,巫鹹、巫郎、巫肋、巫彭、巫始、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從此升降,百藥爰在。此為精醫術之巫彭、巫鹹也。總斯三者,可知古籍中,皆以巫彭、巫鹹屢舉。其殆古時彭公鹹公,博通各藝,輔相國家,後世神其術,遂各祖述之歟。何散見於諸簡策,屢見而不一見也。不然,彭公為黃帝相,鹹公為商相,見之史冊尚書,昭然若揭。考《史記正義》,巫鹹及子賢,冢在江蘇常熟縣西北,海虞山上,二公本吳人也。今常熟尚存雙相祠,春秋祀饗弗替。惟《地與志》,以鹹賢二公,山西平陽郡夏縣人,迨後南遷江蘇蘇州常熟縣,故冢在焉,亦未可知。總之年代湮遠,考證尤難。至周靈王時,即有巫如。春秋時有巫妨,為太醫掌院。逮漢高祖時有巫嘉,武帝時有駙馬都尉巫炎。按《奇姓通》:巫捷,漢時任冀州刺史。凡此皆見諸史策之可考者。
迄西晉末造,五胡亂華。巫暹公由山西平陽郡夏縣避亂兗州(今山東),轉徙入閩之劍津(今福建南屏縣東)居焉,是為我族南遷之宗。數傳至隋大業間(公元605-617年)昭郎公率子羅俊(字定生、號青州)再遷閩之黃連峒(今寧化縣)披荊斬棘,開拓疆土,為我族世系可朔之藝祖。時值東海李子通叛,率眾渡淮,據江都,稱吳帝,遣使略閩地。時土寇蜂起,羅俊公饒智略,負英勇資,築堡衛眾;寇不敢犯,遠近爭附。公益闢土保境安民為務。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子通敗死,天下初定,黃連未入版圖。貞觀三年(629年),羅俊公詣闕上平寇策,朝廷嘉其功績,升黃連為鎮,授公鎮將職,爵封鎮國武侯,賜尚方劍,便宜行事,襲蔭三代,世守厥土。麟德元年(664年)公歿。與柴氏,紀氏二妣,先後葬竹篠窩。開元十三年,改鎮為縣,後唐同光二年(924年)縣令王雲,請移羅俊公墓於嵩溪(今清流縣地),遷治於竹篠窩 ,即今寧化縣署。傳十三世志乾公(字大綱、號正先)徙寧化三都龍湖。子光一郎遷上杭勝運里礤頭中村,尋移永定溪南及大溪溪口。
至大一郎公,徙上杭九泰茶地廈科,於南宋紹興間(1131-1162年),偕七子遷粵之韶州(今曲江縣)楊梅。長子仕聰,移英德高車埧,其裔文讓徙翁源雷公塘。次子仕成,明景德間,由楊梅遷英德堯山石霞。子貴三,移五石及羅定、佛山等處。三子仕政,徙惠州金雞塔下。其裔有移豐順湯坑口,亦有由揭陽霖田都遷至惠陽麻畲徑及四川德陽黃滸鎮。四子仕宗,移長蒲東水竹徑都。其裔有徙粵之潮州,贛之興國會昌,湘之攸縣東鄉。五子仕恭,仍居閩之永定溪南。七子仕猷,生子祈,居永定大溪及羅灘。其裔有徙粵之饒平縣大榕社、五祉,翁源縣礤頭及連平、肇慶、廉江、陽江等縣。其餘贛縣之長盈背,梅林西坑,會昌之嶂背坑,萬安之漂神、石塘,遂川之高謝鄉等處,皆猷公後裔也。
六子仕敬,生三子。長子福公,移嘉應湯坑,今豐順轄地。子孫有移曲江之鳥石,上木坪,乳源花矮寨下,樂昌之坪石鳳凰山,贛縣之長洛半徑,及東門外,上猶之大西坑,雩都之長樂里,龍南之小畲嶺,湘之宜章鳥梅橋,永興之都岩下,及十三都爐頭沖,皆福公後裔也,
次子禧公,宋文學祭酒。當南宋紹熙間(1190-1194年),由曲江楊梅轉徙興寧縣羅崗洋塘。生子回,宋儒學生員,舉鄉飲大賓。誕五子,長子景發公裔散處興寧黃沙溪、羅塘、柏橋頭、顏輋,司城、及和平之下車,龍川之平月,東莞之鰲湖,博羅之下嵐基坑等處。
長房貴甫公,移長樂(今五華縣)油田。後裔有居興寧富祝徑、雪光輋、翹楚寨,五華之巫增塘、古寨、照月嶺、黃道嶺、石碣圍等處。傳宗智公,移大埔之青溪。嗣裔多住平砂、湖寮,及嘉應(今梅縣)之鬆口梅教,上中畲、嵩山、饒塘、燕角、滸州、西洋、唐坑等處。其餘潮安之登榮都,歸善之賓台石,惠州之金坑、淡水、紫金之溫子,連平之忠信橫嶺、富樂山,和平之閣前,東莞之黃京坑,番禺之沙河,清遠之下廊,廣寧之江谷大潘,豐順之留黃三洲等處。迄清康熙間,俊奎公由梅縣嵩山遷鶴山。玉淵公移新寧(今台山)之大頂村,及恩平、陽江、電白等縣,皆宗智公後裔。
清鹹同間(1851-1873年),粵西南路,土客之斗,歷十四年之久,死亡相繼。有逃難廣西柳城龍頭,業宏公裔也。遷荔浦者,玉麗公裔也。徙修仁者,文成公裔也。亦有因土客不相寧,移至赤溪之田頭及四會、肇慶、並防城之那良等處。然自經此慘劇,盧墓邱圩,上代多不能銜接焉。
次景成公裔,近則移雙頭山、和山、彭樓坪,或移梅縣之石坑、瑤上之梅子輋岡下,及梅縣附城。遠則有閩之武平上山壙,贛之萬安中坊江背,川之江津西廂埧。
三景新公派至世傑公,遷龍川之下塔。世謙公裔移龍川之小嶺。世昌公裔由梁化徙惠陽之石竅。世敏公裔移連平之陂頭。世宗(又名世隆)於明朝洪武年間(1380年前後)移增城之回龍境。其餘遷四會馬頭營、陽山之寨岡、博羅之埔前,南海之亨滇瀝口等處者,皆新公裔也。四景茂公裔,則徙江西安遠之長河。五景松公無傳。以上皆禧公派苗裔也。
禧弟祿公,由曲江楊梅遷英德縣之下隅鄉橫石塘上下巫者,至今仍居其地。至由粵遷四川成都三河場及楊家橋,金堂縣之大渡鄉楊柳橋,壁山縣之後巢鄉,威遠縣之興都之隆場,簡陽縣之賈家場,資中縣之球溪鎮,華陽縣之龍潭寺秀水灣,永川縣之王家坪等處者,皆禧派發、新二公裔也。若大竹縣之乾龍洞,大足縣之龍水鎮,及鄰水縣之牟家坪、合流水、梁家場、袁市場四處,殆皆祈、福二公派裔也。至湖南醴陵縣東鄉之虹橋、瀏陽縣之炮家湖,酃縣之寨背壠、石鼓、桐車灣,安仁大沖等處,亦多發新二公後裔。江西之萍鄉縣,多景新公後裔。萬載縣之株潭、南康縣之蓮塘,上猶縣之金雞壠、陶朱口,崇義縣之茶灘甲,遂川縣之石獅、雩都縣之上營坊,以及福建上杭,永定縣之桑梓畲、孫坑,皆景發公裔。以上均為仁公派也。
他如長汀之洋貝及黃麻畲,並防城內崇善坊,與浙西各縣,乃義公之裔。至仁、義、禮、智、信各公後裔,雖有遠移各省縣者,然大多仍居閩之寧化,有“巫半縣”之稱。此則我巫氏源流遷徙之跡,本支百世,子子孫孫,所當知者。故概略言其始未,昭示來代,以明同源而流益分也!嗟夫,能言吾祖,郯子見師乎宣尼。不識其先,籍談貽消於姬後;為人後者,其可忽乎哉。
民國二十五年丙子夏五月廿五日
總纂修 新寰甫宇衡謹識
(以上是照民國25年廣東版《巫氏族譜》首卷中全文選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