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賈平凹,原名,賈平娃,陝西丹鳳人,1952年2月21日出生。西北大學中文系畢業,著名作家。代表作有《秦腔》、《高興》、《心跡》、《愛的蹤跡》等,曾獲多次文學大獎。主要成就,獲得過多次文學大獎,現為專業作家。賈平凹獲獎作品
1、1978年獲得短篇小說《滿月兒》首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2、1979年獲得文論《滿月兒之外》、《十月》首屆文學獎
3、1980年獲得短篇集《早晨的歌》陝西省第一屆優秀圖書獎
4、1982年獲得短篇小說《山鎮夜店》第一屆“雨花獎”
5、1983年獲得短篇小說《清官》“南苑”佳作獎;散文《月跡》、《散文月刊》優秀作品獎
6、1984年獲得中篇小說《臘月—正月》第三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陝西省文藝“開拓獎”;中篇小說《商州初錄》首屆鐘山文學獎;散文《流逝的歲月》、《青年一代》佳作獎;散文《宿州故涉台龍拓樹記》、《羊城晚報》;1984年優秀作品獎;散文《廷川印象》;1984年《延安報》佳作獎。
7、1985年獲得中篇小說《雞窩窪的人家》西安首屆“衝浪”文學獎;中篇小說《臘月—正月》北京市建國三十五周年文藝作品徵集評獎
8、1986年獲得文論《談觀察》,1985年獲得《文學時代》獎,關中曲子《車閘》,1986年獲得全國曲藝創作獎,散文《商州又錄》、《羊城晚報》1986年優秀作品獎;中篇小說《黑氏》,1985年獲得“者最喜愛的作品”
9、1987年獲得中篇小說《天狗》《中篇小說選刊》優秀作品獎;中篇小說《古堡》,1986年獲得西安文學獎,散文《走三邊》《散文選刊》首屆優秀作品獎
10、1988年獲得長篇小說《浮躁》第八屆美孚飛馬文學獎銅獎、西安文學獎;散文《弈人》、廣東《隨筆》1987年獲得佳作獎;中篇小說《故里》第三屆《十月》文學獎;小說《動亂》美國無比柏伽索斯獎
11、1989年獲得散文集《愛的蹤跡》首屆全國優秀散文(集)獎;散文《門》“燕舞”散文徵文獎;散文《人病》《文匯報》優秀作品獎;散文《我這樣讀體育報》“紅光杯”第三屆體育文學獎
12、1990年獲得小說《王滿堂》、《小說月報》優秀作品獎
13、1991年獲得散文《佛事》“金陵明月杯”“華人徵文”賽獎,長篇小說《廢都》
14、1992年獲得散文《談〈讀者文摘〉》《讀者文摘》徵文獎
15、1997年《廢都》獲得法國女評審外國文學獎
16、2008年《秦腔》獲得第七屆茅盾文學獎
《在米脂》原文
走頭頭的騾子三盞盞的燈,掛上那鈴兒哇哇的聲。
白脖子的哈巴朝南咬,
趕牲靈的人兒過來了;
你是我的哥哥你招一招手,
你不是我的哥哥你走你的路。
在米脂縣南的杏子村里,黎明的時候,我去河裡洗臉,聽到有人唱這支小調。一時間,山谷空洞起來,什麼聲音也不再響動;河水柔柔的更可愛了,如何不能掬得在手;山也不見了分明,生了煙霧,淡淡地化去了,只留下那一拋山脊的弧線。我仄在石頭上,醉眼蒙,看殘星在水裡點點,明滅長短的光波。我不知這是誰唱的。三年前,我聽過這首小調的唱片,但那是說京腔的人唱的,畢竟是太洋了,後來又在西安大劇院聽人唱過,又覺得抒揚有餘,神韻不足。如今在這么一個邊遠的山村,一個欲明未明的清晨,唱起來了,在它適應的空間裡,味兒有了,韻兒有了。歌唱的,是一位村姑。在上岸的柳樹根下,她背向而坐;伸手去折一枝柳梢,一片柳葉落在水裡,打個鏇兒,悠悠地漂下去了。
這是極俏的人,一頭淡黃的頭髮披著,風動便飄忽起來,浮動得似水中的雲影,輕而細膩,倏忽要離頭而去。耳朵一半埋在發里,一半白得像出了烏雲的月亮。她微微地斜著身子,微微地低了頭,肩削削的,後背渾圓,一件藍布衫子,窈窕地顯著腰段。她神態溫柔、甜美,我不敢弄出一點響動,一任兒讓小曲攝了魂去。
這是一首古老的小調,描繪的是一個迷人的童話。可以想像到,有那么一個村子,是陝北極普遍的村子。村後是山,沒有一塊石頭,渾圓得像一個饅頭,山上有一二株柳,也是渾圓的,是一個綠絨球。山坡下是一孔一孔窯洞,窯里放著油得光亮的門箱,窯窗上貼著花鳥剪紙,窯門上吊著印花布簾,羊兒在崖畔上啃草,雞兒在場埝上覓食。從門前小路上下去,一拐一拐,到了河裡,河水很清,裡邊有印著絲紋的石子,有銀鱗的小魚,還有蝌蚪,黑得像眼珠子。少婦們來洗衣,一塊石板,是她們一席福地。衣服艷極了,晾在草地上,於是,這條河溝就全照亮了。
有那么一個姑娘,該叫什麼名字呢?她是村里佼佼者。父母守她一個,村里人愛她,見過她的人都愛她。她家在大路口開了個飯店,生意興旺,進店的,為了吃飯,也為著見她。她卻最是端莊,清高得很,對誰也不肯一笑。
姑娘有姑娘的意中人,眼波只屬於清風,只屬於他。他是後山的後生,十八或者二十歲,每天要從這裡路過去縣上趕腳。進得店來,看見她,粗茶淡飯也香,喝口涼水也甜,常常飢著而來,呆會便走,不吃不喝也就飽了。她給他擀麵,擀得白紙一張,切面,刀案齊響,下到鍋里蓮花轉,撈到碗裡一窩絲。她一回頭,他正看她,給她一笑,她想回他個笑,但她卻變了臉。他低了頭,連脖子都紅了,卻看見了桌布下她露出的兩隻鞋尖。她看出他的意思了,卻更冷了臉兒,飯端上來,偏不拿筷子。他問;她說:“在筷籠,你沒長手?”他涼了心,吃得沒味,出去了。她得意地笑,終又恨他,罵他“孱頭”。
他幾天竟不來了,她坐在家裡等。等得久了,頭也懶得梳,她說:“不來了,好!”但卻哭了。
天天卻聽見門外樹上的喜鵲叫。她走出來,卻是他在用石子打那鳥兒。她愣了,眼淚都流了出來。他瞧著她喜歡,向她走來,她卻又上了氣,“為什麼打鳥?”“我恨!”“恨鳥兒?”“它住在這裡。”“那礙你什麼了?”“也恨我。”“恨你?”“恨我不是鳥兒!”她想了想,突然笑了。他一看她,她立即面壁不語。他向她走近來,她卻又走了,一直走到窯里。只想他會一挑簾兒進來,回頭一看,他沒有進來,走出窯看時,他卻走了,邊走邊抹著眼淚。
她盼他再來。再盼他來。他卻再也沒來。每天趕腳人從門口來往;三頭五頭的騾子,頭上纏著紅綢,綢上繫著銅鈴,銅鈴一響,她出門就看,騾子身上架著竹筐,一邊是小米,南瓜,土豆,一邊是土布,羊皮,麻線,他領頭前邊走,乜她一眼,鞭兒甩得“叭叭”地響,走過去了。
一次,兩次,眼睜睜看他過去了,她恨自己委屈了他,又更恨那個他!夜裡拿被子堆一個他,指著又罵又捶又咬,末了抱住流眼淚。等著他又路過了,她看著他的身影,又急切切盼著他能回過頭來,向她招一招手……
小調停了,我卻嘆息起來,千般萬般兒猜想,那後生是招了招手呢,還是在走他的路?一抬頭,卻見岸那邊走來一個年輕人,白生生趕了一群羊,正向那唱小調的村姑搖手。村姑走了過去,雙雙走到了岩那邊的窪地,坐在深深的茅草叢中去了。茅草在動著,羊鞭插在那裡,是他們的衛兵。 我悄悄退走了,明白這邊遠的米脂,這貧瘠的山溝,仍然是純樸愛情的樂土,是農家自有其樂的地方。
1981年10月8日靜虛村
關於米脂
米脂縣,為古銀州,是明末農民革命領袖李自成的故鄉。素有“文化之鄉”、“小戲之鄉”、“梯田之鄉”之美譽。“以地有米脂水,沃壤宜粟,米汁淅之如脂”而得名。古銀州地域,李繼遷叛宋,襲取銀夏。韓、范諸公更互為犄角。謂此地“控山險,扼衝要,禁止延州(延安),為兵家在所必爭也。乃塹山為城,屯兵為堡,遙制虜騎,使不敢長驅充斥。今四面皆古戰場也。"延綏襟喉之地"、"北連榆林、南通川陝,為極衝要地"。漢置獨樂縣(今馬湖峪)、北周置銀州。宋寶元二年(1039)畢家寨改名米脂寨,金正大三年(1226)置米脂縣。李自成西安建大順政權,改米脂縣為天保縣。先後屬陝甘寧邊區綏德軍區、榆林軍區、榆林地區。迄今已有近800年的歷史。米脂城,北宋初曾是一個小村落,叫惠家砭(今老城大囫圇以上)。宋太宗時,在山阜半腰平坦處建畢家寨,四周構築土寨,並設定寨門、鹿砦,背倚小山,前呈陡壁。後來,宋、夏軍隊幾經爭占,幾易其主,到宋寶元二年(1039)更名米脂寨。崇寧四年(1105)改稱米脂城。元泰定三年(1326),開始修葺米脂城,夯土加寬加高寨牆,砌石壘門,今馬號圪台、城隍廟灣等處,稱謂上城(也叫小城)。歷經洪武、正德、嘉靖、萬曆以及康熙、乾隆、同治、光緒等多次修整加固城垣,但無西門。民國時,又拓修新城,今已擁有南北長2.5公里、東西最寬達1公里,面積約2平方公里,是不規則三角形縣城規模,迄今已有近900年的歷史。故民間傳有“先有惠家砭,後有畢家寨”,“先有畢家寨,後有米脂城”之說。
米脂縣,位於榆林地區中東部、無定河中游。古代縣境轄域較為寬廣,含有榆林、橫山、子洲、綏德縣部分地域,約三倍於今。如元代,米脂縣地域東與葭州毗連,南與綏德接壤,北部至長城沿線以外,西至黑河子、小理河源頭(今橫山境內)一帶。據弘治《延安府志》記載,米脂縣“形據山川,境連沙漠。”隨著時代的變遷,今域變小。現境北承榆林市,南連綏德縣,東接佳縣,西鄰橫山、子洲。東西長僅為59公里,南北寬為47公里,總土地面積1212平方公里,居榆林地區12縣市的第11位。轄3鎮、12鄉、396個村民委員會。總人口21.6萬,農業人口占89.4%,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78人。米脂縣地貌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呈現西北斜向的“凹”字形。210國道、西包鐵路穿境而過,無定河流經18.9公里。北距榆林市76公里,南距西安市580公里。特產小米、洋芋、佳米驢。特別,糜谷種植歷史悠久,所出產小米粒飽,色澤金黃,質優味佳,可制米糕、米酒、米茶多種食品,又是小米薄酥脆的主要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