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書號:978-7-5640-1508-4
書名:哈佛圖書館牆上的訓言
作者:丹尼·馮
出版日期:2008.06
規格:16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評述
從這裡退學的比爾·蓋茨成為世界首富,在這裡畢業的傑克·韋爾奇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CEO,從這裡走出了33位諾貝爾獎獲得者、7位美國總統。究竟是什麼使哈佛成為精英的搖籃?究竟是什麼使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美國精神、美國夢到底包含著哪些精髓?打開這本書,領會訓言中的真諦,你將找到答案。
為什麼哈佛能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大學?為什麼美國能在短短二百多年的時間裡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本書向我們介紹了哈佛圖書館牆上的二十句訓言。這些訓言中那勤奮、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啟發和激勵著美國青年們,也使哈佛培養出了7位美國總統和30幾位諾貝爾獎獲得者,這些偉人、名人們又反過來激勵著美國人的奮鬥精神。
作者簡介
DannyFeng(丹尼·馮),北京人。 1991年業於北京聯合大學建築專業。1991年至1996年先後在7家商業公司工作,而後在中關村成立自己的計算機公司。1996年5月赴美,人生旅途翻開了新的一頁。2000年底,獲得東密西根州立大學計算機信息系統專業碩士學位。2001年任職於密西根州Ann Arbor的Critech公司。2002年至2008年任職於密西根州Romulus的QVS公司。
內容簡介
此刻打盹,你將做夢;而此刻學習,你將圓夢
誰都擁有“此刻”的時光,也擁有美好的理想。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此刻是如何利用的,也不想知道此時的自己在做些什麼。也許有人會說,我有的是時間,大把大把的時間,我想怎么用就怎么用。
當然,如果你心無目標,渾渾噩噩,只想讓時間消耗得更快,那你最好的消磨時間的辦法就是進入夢鄉,在夢境中追尋曾經想要擁有的一切。如果是那樣的話,我敢說,你的夢一定會很美,會讓你陶醉,會讓你流連其中不願醒來,會讓你在夢中都不免感嘆:要是能活在夢裡該多好啊。但是,除了做夢,你也不會再有其他的收穫了。你所擁有的,只是虛幻的夢境。
也許,你也有夢想,你也曾豪情滿懷,你也曾馳騁在夢想的快車上希望儘快到達勝利的彼岸。遺憾的是,你也只是想想而已。除了想,你沒做過別的,哪怕是一點點的努力。年輕的你,更多的時候,可能都是在夢境中度過。所以,除了做夢,除了暢遊夢境,你真的沒得到什麼。你的一切理想和期望的前景,都化作了夢中的美麗。
然而,相信很多人不會甘心就這樣,不會想讓年輕的生命在夢中一點點地消耗掉。畢竟,徜徉於夢鄉,再好的理想也只是幻想。所以,如果你真的有理想、有壯志,那你就應該儘快地從夢中醒來,趁你還年輕,多為理想的實現做點什麼。
林肯在年輕時就下決心成為有影響力的公眾人物,並和朋友討論他的計畫。他說:“我想學習所有那些被人們稱為‘科學’的新東西。”
林肯告訴好友:“我和偉人交談過,我並不認為他們與其他人有什麼區別。”為了堅持演講練習,他經常走七八里路,參加辯論俱樂部的訓練,並把這種訓練叫做“實踐辯論術”。
他還聽取格雷厄姆校長的建議,努力學習語法。當時,在他所在的地方,要想學習語法,只有去10公里外的一個小鎮。林肯步行從那裡借回了所要的資料,從那時候起,一連幾個星期,他都把所有的休息時間用來掌握這些語法。他經常叫朋友監督他來背誦,當遇到疑難問題時,他就向格雷厄姆先生請教。最終,他的努力贏得了大家的關注和支持,也促成了他學習的成功。
其實,不論是誰,只要你不斷為自己加油充電,你就離自己的理想近了一步。
哈佛學生之所以具備一流的素質,在於哈佛不但給予學生知識上的教授,更注重品質和能力的培養。哈佛老師經常給學生這樣的告誡:如果你想在進入社會後,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下都能得心應手並且得到應有的評價,那么你在哈佛的學習期間,就沒有曬太陽的時間。在哈佛廣為流傳的一句格言是“忙完秋收忙秋種,學習,學習,再學習”。
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合理地分配這有限的資源使之成為實現理想的助推器,是每個渴望成功的人都要仔細斟酌的。所以,要利用時間抓緊學習,而不是將所有的業餘時間都用來打瞌睡。畢竟,一個人要想成功,就要儘早學會應懂得的知識並不斷為其更新換代。
有的人會這樣說:“我只是在業餘時間打盹而已,業餘時間幹嗎把自己弄得那么緊張?”其實,在我看來,雖然說業餘時間從表面上看似乎是不那么重要,似乎是做任何事情來消磨都可以,但其實卻是大有講究的。愛因斯坦就曾提出:“人的差異在於業餘時間。”
的確,在步入信息化社會,擁抱知識經濟的時代,必然要求我們壓縮或者是占用業餘時間來為自己充電。因為在競爭無孔不入的今天,哪怕是在業餘時間,我們也都能嗅到一股知識和金錢的氣息。
縱觀成功人士,他們都對業餘時間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並在業餘時間做出了成績。我的一位在哈佛任教的朋友也告訴我說,只要能夠知道一個青年怎樣度過他的業餘時間。就能預言出這個青年的前程怎樣。他說,有的人天分很好,但一生卻無所作為,他們總是想盡一切辦法讓自己多休息,多享受,從來不想著怎樣讓自己更前進一步,時間長了,也就落後了。
我們都知道,滴水成河,積少成多,如果能利用零碎的時間來努力,那日積月累,就會有不小的收穫。現實中,很多成就其實都是在業餘時間內取得的。
20世紀初,在數學界有這樣一道難題,那就是2的76歡方減去1的結果是不是人們所猜想的質數。很多科學家都在努力地攻克這一數學難關,但結果並不如願。1903年,在紐約的數學學會上,一位叫做科爾的科學家通過令人信服的運算論證,成功地證明了這道難題。
人們在驚詫和讚許之餘,向科爾問道:“您論證這個課題一共花了多少時間?”科爾回答:“3年內的全部星期天。”
同樣,加拿大醫學教育家奧斯勒也是利用業餘時間做出成就的典範。奧斯勒對人類最大的貢獻,就是成功地研究了第三種血細胞。他為了從繁忙的工作中擠出時間讀書,就規定自己在睡覺之前必須讀15分鐘的書。不管忙碌到多晚,都堅持這一習慣不改變。這個習慣他整整堅持了半個世紀,共讀了1000多本書,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我荒廢的今日,正是昨天殞身之人祈求的明日
富蘭克林曾說:“把握今日,等於擁有兩倍的明日。”莎士比亞也說過:“在時間的大鐘上,只有兩個字‘現在’。”所以,無論對誰來說,都應該珍惜眼前的一分一秒,認真著眼於現在,因為沒有現在,也就沒有未來。
的確,每個人都生活在今天,因為昨天已經過去,明天還未到來。因此,怎樣把握今天,讓今天過得充實而有意義,的確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遺憾的是,很多人並沒有認真地考慮過這個問題,也沒有對今天做過什麼規劃,所以,今天對他們而言,也就是一個生命的過場,如流動的河水,悄然逝去不留痕跡。
我們很多時候都在說要珍惜時間,但是,當回顧自己的所 作所為時,很多人又在抱怨自己浪費了時間。那么,什麼是真正意義上的珍惜時間呢?怎樣做才是珍惜時間呢?最簡單的說法是,珍惜時間,就要珍惜一點一滴、分分秒秒。就要從今天做起,從此刻做起。
因此,哈佛對學生提出了這樣的要求:在校時汲取知識、抓緊時間進行能力的訓練。哈佛學子也認為,與其抱怨過去的虛度,坐待明天的到來,不如奮起努力,把握今天。因為今天就在眼前,珍惜今天,不僅可以彌補昨天的不足和遺憾,更能為迎接明天做好準備。
在華盛頓街區的一個屋檐下,有三個乞丐正在聊天。
一個乞丐說:“想當年,我用10萬美元炒成了百萬富翁,要不是股票暴跌……”另一個乞丐說:“那是多久以前的事啦,還提呢。看著吧,我明天早上到垃圾筒里看看,也許那裡面就有張百萬美元的支票,哈哈……”第三個乞丐沒有言語,他獨自走到別處,因為他必須先填飽肚子。而此時,那兩個乞丐還在回憶著自己輝煌的過去和構想美好的未來呢。
第二天早上,當人們起來時,發現兩個乞丐已經沒氣了,而那個尋食的乞丐,正吃得香呢。
哈佛的哲學教授耶曼遜說過:“你能把握的只有今天,今日一天,當明日兩天。”他告訴學生說,與其整天生活在美好的想像中,不如把那種美好帶回到現實中來。因此我們認為,既然上帝給了我們一個現實的今天,我們就要好好去體驗,去珍惜。
有一首詩說得好:
不要為昨天嘆息,不要為明天憂慮;
因為明天只是個未來,昨天已成為過去;
未來的不知是些什麼,過去的只能留作記憶;
只有今天,才是你真正的擁有。
今天,是你衝鋒的陣地。
緬懷昨天、把握今天、迎接明天;
昨天是成功的階梯,明天是奮鬥的繼續。
我們可以打個這樣的比方,將昨天、今天和明天比作一串鏈環,那么,今天毫無疑問就是這條鏈環的中心環節。把握不好這個環節,不管你的昨天是多么輝煌,也不管你的明天有多宏偉,對現在的你來說,都是不現實的。正如惠特曼所說:“我現在這一分鐘是經過了過去無數億萬分鐘才出現的,世上再沒有比這一分鐘和現在更好。”
聞名於世的約翰霍普金斯學院的創始人,牛津大學醫學院的講座教授、被英國國王冊封為爵士的威廉·奧斯勒在年輕時,也曾為自己的前途感到迷茫。一次,他在讀書時看到了一句話,給了他很大的啟發。這句話是“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去看遠方模糊的事,而是做手邊清楚的事”。
後來,他乘著一艘大海輪去大學演講,並說了這樣的一番話:
“人生要比那條大海輪精美得多,所要走的航程也要遠得多。我要勸告各位的是,你們也要學著去控制一切,而活在一個‘完全獨立的今天’裡面才是航程中確保全全的最好方法。要時刻記住,你擁有的是今天。你要忘掉過去,把自己的過去埋藏掉,並將明日緊緊地關在門外。你要知道,未來就在於今天——沒有明天這個東西的。”他說,為明天準備的最好方法,就是要集中你所有的智慧和熱忱,把今天的工作做得盡善盡美,這是應付未來的唯一方法。而做好了今天的事,明天的模糊前程也就會隨之清晰。
很多時候,人們都在說“我明天就……”,總以為明天才是自己起航的始發點。他們往往對明天充滿期待,而對眼前的今天視而不見。但是,到了明天,又會期待下一個“明天”的到來,卻不知“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對此,哈佛提醒學生說“我荒廢的今日,正是昨天殞身之人祈求的明日”。明天再美好,也不如抓住眼下的今天多做點實事。而哈佛的學生也說:“在哈佛讀書,必須學會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時間。”不會抓緊時間做事,最終會一事無成。
里德是我的朋友,小伙子陽光帥氣,但卻一無所長,一無所有,生活得很是無聊。有一天,他向我訴說苦悶,希望我能給他的未來指一條明路。
我問他:“你到底怎么了?”
里德說:“我都快30了,卻還一無所有,你說我該怎么辦呢?你能給我指個方向嗎?我現在連自己的人生價值都找不到。”
我說:“我感覺你和別人一樣富有啊,因為你擁有的時間和別人一樣多。”
里德苦澀地說:“那又能怎么樣呢?它們既不能當榮譽,也不能換頓飽飯……”
於是,我就給他念了我在哈佛圖書館看到的這句話:我荒廢的今日,正是昨天殞身之人祈求的明日。我對他說:“你可以去問一個剛剛延誤飛機的遊客,一分鐘值多少錢;你再去問一個剛剛死裡逃生的人,一秒鐘值多少錢;最後,你去問一個剛剛與金牌失之交臂的運動員,一毫秒值多少錢?時間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很珍貴的,只要你珍惜它,專注於自己想做的事,那你就不會這么無聊,腳下的路就會慢慢明朗起來。”
這時,里德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
過了一段時間,我給里德打電話詢他的近況,得知他已經開始著手創立自己的工作室了。我想,他已經明白了時間的意義,以後的路他也知道該怎樣去走了。
的確,時間是絕對公平合理的。如果你是勤奮的,那你的生命之樹上就會留下串串果實;如果你是懶惰的,那你最後只能帶著一頭白髮,兩手空空地遺憾曾有的歲月。
我們要珍惜今天,把握今天,就要珍惜每分每秒。因為組成時間的材料雖然看起來微小,但是卻都有著各自不同的意義。要知道,這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時間可以成全你的想法,也可能毀了你的計畫甚至理想。就像我在前文中說的那樣,延誤飛機、死裡逃生、與金牌失之交臂這些看來偶然的事,其實都是那一分一秒所起的作用。而有所成就的人,都是能夠做到珍惜時間、把握今天的人。
獲得哈佛大學榮譽學位的發明家、科學家班傑明·富蘭克林曾說:“如果想成功,就必須重視時間的價值。"而在他的一生中,之所以能做出傑出的成就,與重視時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我看過一個關於本傑明的故事,經過是這樣的:
有一次,班傑明接到一個年輕人的求教電話,並與他約好了見面的時間和地點。
當年輕人如約而至時,班傑明的房門大敞著,而眼前的房子裡卻亂七八糟、一片狼藉,年輕人很是意外。
沒等他開口,班傑明就招呼道:“你看我這房間,太不整潔了,請你在門外等候一分鐘,我收拾一下,你再進來吧。”然後班傑明就輕輕地關上了房門。
不到一分鐘的時間,班傑明就又打開了房門,熱情地把年輕人讓進客廳。這時,年輕人的眼前展現出另一番景象——房間內的一切已變得井然有序,而且有兩杯倒好的紅酒,在淡淡的香水氣息里漾著微波。
年輕人在詫異中,還沒有把滿腹的有關人生和事業的疑難問題向班傑明講出來,班傑明就非常客氣地說道:“乾杯!你可以走了。”
手持酒杯的年輕人一下子愣住了,帶著一絲尷尬和遺憾說:“我還沒向您請教呢……”
“這些……難道還不夠嗎?”班傑明一邊微笑一邊掃視著自己的房間說,“你進來又有一分鐘了。”
“一分鐘……”年輕人若有所思地說,“我懂了,您讓我明白用一分鐘的時間可以做許多事情,可以改變許多事情的深刻道理。”
其實,珍惜了眼前的每一分秒,也就珍惜了所擁有的今天。哈佛的這句話實際上揭示了一種人生哲學,那就是人生要以珍惜的態度把握時間,從今天開始,從現在做起。
隨著時光的流逝,一切都會改變,但時間卻依舊年輕。如果任其荒廢,那即便是搭上整個生命,也是耗不起的。所以,不要在走過今天的時候扼腕嘆息,也不要在明天還未到來的時候滿懷豪情。只要把握好今天,做好今天該做的一切,讓今天過得充實而有意義,你的生命就有了光彩,就有了無與倫比的價值。
網路誤傳
在國內網際網路上傳千千萬萬,都是以訛傳訛,都是瞎扯的!
2007年9月,網上出現"哈佛圖書館自習室凌晨4點牆上留言",後來搖身一變成為"哈佛圖書館牆上的訓言/哈佛大學圖書館的牆壁上,鑲嵌著這樣20條訓言"!
另一說法是這是源自央視(央視《世界著名大學》製片人謝娟曾帶攝製組到哈佛大學採訪)(E.g.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凌晨4點座無虛席,然後誤傳.
2008年3月,《讀者》雜誌在當年第7期上刊登了作者署名為“愛誰誰”的《哈佛圖書館牆上的訓言》一文,但只有中文內容。
2008年6月,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哈佛圖書館牆上的訓言》("ALLOCUTIONSONTHEWALLOFTHEHARVARDUNIVERSITYLIBRARY")一書。作者是丹尼·馮,銷售排名第七。他在簡介中稱自己1991年畢業於北京某高校,彼時就職於美國密西根州的一家公司。
2010年1月:以下引自中國青年報:(上海市田園高級中學英語教研組組長)陳應宏在2009年12月初被告知,學校要請廣告公司製作一批中英文對照的標語展板,內容是20句哈佛圖書館牆上的中英文訓言。然而,當發現這些訓言的英文“一塌糊塗”,有的連主語都沒有時,他感到非常意外,並在去年12月14日給哈佛大學圖書館發了一封電子郵件,向其求證是否有這些“訓言”。
第二天,哈佛大學圖書館研究館員DeborahKelley-Milburn回復了陳應宏的郵件:“已經有很多人就這個問題詢問過我們。我想,這是一個在網際網路上流傳的民間傳說。我們哈佛大學裡的各家圖書館(哈佛大學共有70餘家圖書館——記者注)都沒有這類‘訓言’。”...
...今年1月4日,在與出版社總編輯的電話溝通中,陳應宏被告知,出版社已聯繫上了作者,作者承認這些所謂的“訓言”確實是沒有的。因此,出版社將在網站上把相關介紹撤掉,並且不再印刷該書。陳應宏告訴記者,1月5日,出版社的網站上就沒有關於該書的介紹了.
Nov2010哈佛大學圖書館館員DeborahKelley-Milburn在哈佛大學圖書館AskaLibrarian上回復學生這個詢問
2011北約聯盟2011年自主招生面試命題素材驚現"哈佛圖書館牆上的訓言
作者承認編造
無中生有的“哈佛圖書館牆上的訓言”
“Oneday,hasnotbeenableagaintocome.”(一天過完,不會再來。)
“Studiesthismatter,lacksthetime,butislacksdiligently.”(學習這件事,不是缺乏時間,而是缺乏努力。)
……
如果不是親眼看到這些錯誤頻出的英文版“哈佛圖書館自修室牆上的訓言”,陳應宏恐怕不會想到,他會在某一天與大洋彼岸的哈佛大學圖書館建立聯繫。
陳應宏在2009年12月初被告知,學校要請廣告公司製作一批中英文對照的標語展板,內容是20句哈佛圖書館牆上的中英文訓言。然而,當發現這些訓言的英文“一塌糊塗”,有的連主語都沒有時,他感到非常意外,並在去年12月14日給哈佛大學圖書館發了一封電子郵件,向其求證是否有這些“訓言”。
第二天,哈佛大學圖書館研究館員DeborahKelley-Milburn回復了陳應宏的郵件:“已經有很多人就這個問題詢問過我們。我想,這是一個在網際網路上流傳的民間傳說。我們哈佛大學裡的各家圖書館(哈佛大學共有70餘家圖書館——記者注)都沒有這類‘訓言’。”
他進而求證:哈佛大學的校訓是什麼?結果被告知,哈佛大學的校訓是拉丁文“VERITAS”(即中文“真理”的意思——記者注)。這一校訓與陳應宏提出質疑的那20句所謂的“哈佛圖書館牆上的訓言”顯然大相逕庭。
偽“訓言”傳播路線圖
記者發現,至少可以追溯到2008年3月1日,在一些網路論壇上就有了對這個話題的討論。有網友在一個名叫“雨巷尋香”的交流英語翻譯論壇上發帖,討論“《哈佛大學圖書館警句》的比較正式的翻譯”。
發起話題的論壇管理員稱,網上流傳的關於哈佛大學圖書館牆上的一些中文語句“被譯成不明不白的英語,有些更被傳為‘哈佛校訓’”。他擔心,網上亂傳的東西,會被一些人誤以為英文佳句範例。
記者發現,在原始帖子中的中英文警句共20句,其中,中文的內容與此後刊發在雜誌和圖書上的幾乎沒有差別,但英文的內容卻與此後的版本差別很大。
該帖很快在“雨巷尋香”論壇中引起熱烈討論,管理員對一些重要的進展進行批註。例如,他指出,有些英文警句實際上是通過相關軟體從中文逐字逐詞“翻譯”過來的。
2008年3月,《讀者》雜誌在當年第7期上刊登了作者署名為“愛誰誰”的《哈佛圖書館牆上的訓言》一文,但只有中文內容。
同年6月,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哈佛圖書館牆上的訓言》一書。作者是丹尼·馮,他在簡介中稱自己1991年畢業於北京某高校,彼時就職於美國密西根州的一家公司。有媒體報導,中關村圖書大廈2008年12月29日至2009年1月4日排行榜中,社科類書籍《哈佛圖書館牆上的訓言》銷售排名第七。
2008年11月至12月,《三晉都市報》對《哈佛圖書館牆上的訓言》一書的部分內容進行了連載。2009年1月30日,《解放日報》春節特刊的第8版用了大半個版面刊載了這20條“訓言”以及書中部分內容。
與此同時,網路上對所謂“訓言”真實性的質疑一直沒有停止過。其中就有人聯繫了哈佛大學圖書館或去過哈佛大學圖書館的人,求證這些訓言是否真的存在。
但這並沒能阻止這些無中生有的“訓言”的傳播:仍有許多網友在論壇或自己的部落格上轉貼這些“訓言”;一些學校還把它們製作成雙語展板,布置在學校的教室和走廊的牆上。
儘管丹尼·馮在《哈佛圖書館牆上的訓言》一書中提到的英文版的訓言和網上流傳的版本並不相同,還存在語法問題,但這些“訓言”卻誤導了相當一部分讀者。
有的讀者後來在寫文章時引用了該書中的某些“訓言”,發表在報紙雜誌上,這其中甚至包括一些比較重要的理論性文章(如2008年第7期《新湘評論》刊載的《在新的起點上推進黨的建設》一文),進而造成了更大範圍的謬傳。此外,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經濟之聲的“財富星空”節目也曾播出過這些“訓言”。
作者承認編造“訓言”
陳應宏曾給《讀者》雜誌編輯部打電話詢問刊載《哈佛圖書館牆上的訓言》一事,該雜誌副總編輯侯潤章稱,該文章是作者投稿過來的,文責自負。
《哈佛圖書館牆上的訓言》作者丹尼·馮在該書的“前言”中寫道:“雖然沒有實力進入哈佛大學學習,但我知道很多中國人都有哈佛夢,夢想進入那位於麻薩諸塞州的美麗大學。國內的朋友來美國玩兒時,我帶他們到東部遊覽,哈佛是一定要去的。每次到那座神聖而美麗的學府,參觀它那古老而樸素的圖書館時,看到哈佛圖書館牆上的訓言時,我都會有一番新的感悟。”
陳應宏給丹尼·馮發郵件求證:“這是真的來自於哈佛大學圖書館牆上的訓言呢,還是您杜撰的一個國際玩笑?或者是文化洋垃圾?如果真有,那么請您把英文原版發過來讓我欣賞一下。”
但他一直沒有收到作者的回覆,於是便給出版該書的出版社打電話詢問此事。該書的責任編輯之一告訴他,她只負責內容的文字校對工作,也沒有見過這些“訓言”的英文原文,需要聯繫作者核實後再給答覆。
今年1月4日,在與出版社總編輯的電話溝通中,陳應宏被告知,出版社已聯繫上了作者,作者承認這些所謂的“訓言”確實是沒有的。因此,出版社將在網站上把相關介紹撤掉,並且不再印刷該書。陳應宏告訴記者,1月5日,出版社的網站上就沒有關於該書的介紹了。
“該書的策劃人在1月5日下午專門給我打了電話,表示道歉,承認自己把關不嚴。”陳應宏說。
偽“訓言”流傳的危害
有網友指出,偽“訓言”之所以在我國網路盛傳可能有以下幾點原因:1.名校效應。哈佛大學是國際知名大學,冠以它的名字,自然能吸引很多眼球;2.這些所謂的名言警句,確實也是很有道理的,大家喜歡;3.國人的盲從心理,一般不會去對事情的真實性較真兒的。
陳應宏對這些無中生有的“訓言”對社會可能帶來的危害表示擔憂:“以前只聽說過在中考或高考的語文作文中,有考生編造所謂的‘名人名言’或類似的訓言,唬得個別閱卷老師也拿不準真假,現在沒想到,竟然有正規出版社策劃、編造出的‘哈佛訓言’來欺騙大眾。這種現象如不予以揭露,不僅會讓更多的國人上當受騙,對此奉為經典,還會有更多的‘牛津訓言’、‘劍橋訓言’,甚至‘北大訓言’、‘清華訓言’問世。”
陳應宏表示,這些所謂的訓言本身並沒有害處。在他看來,書中提到的這些“哈佛圖書館牆上的訓言”,其實是按照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編造出來的。
“為什麼要披上洋外衣呢?說明作者或出版社為了追求經濟利益而不顧社會影響。”陳應宏說,他希望作者能嚴格自律,不要為經濟利益而放棄道德底線;新聞界和出版界要把工作做得更紮實、更細緻,堅決杜絕類似的“偽文化”和“偽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