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之道:和諧是人生幸福的至高境界》

《和諧之道:和諧是人生幸福的至高境界》

中國人做事、為人歷來追求“和為貴,仁為本”。什麼是“和為貴,仁為本”呢?這裡的“和”就是中和,中庸之道。而“仁”從字面上就可以窺其一二:“仁”字是由兩個“人”組成的,是指發生在人和人之間的道德標準,如果只有一個人,是不需要和諧的。一個“仁”字,就給我們指出了和諧的根本。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中國人做事、為人歷來追求“和為貴,仁為本”。什麼是“和為貴,仁為本”呢?這裡的“和”就是中和、中庸之道;而“仁”從字面上就可以窺其一二:“仁”’字是由兩個人組成的,是指發生在人和人之間的道德標準,如果只有一個人,是不需要和諧的。一個“仁”字,就給我們指出了和諧的根本。和諧自有它的規律和法則,用一個詞來說就是“道”,和諧之道,講的就是和諧產生和運行的規律。當你掌握了這些規律後,你的所作所為就會無往而不利,處理人際關係會得心應手,做起事來更是左右逢源。孔子曰:“君子合而不同”。意思是說,品德高尚有修養的人們在一起,雖然各有各的主見,但是卻能完美統一,互相印證。孔子的確是一位智者,他一針見血地給我們解釋了和諧的主旨。和諧的含義就是不同的人和事物在一起卻能相處愉快,統一圓滿,不會因為人和人之間的區別而產生隔膜、矛盾、紛爭和混亂。在孔子的眼裡和諧屬於道德的一部分,而道德,是人和人之間的行為準則,單獨一個人是不需要道德的,我們看看“仁”字的寫法,是由兩個人構成,這就形象地給我們闡釋了道德的定義。因此,和諧是人和人在發生聯繫的時候應備的元素。到了現在的社會,和諧運用的範圍更廣了,已經遠遠超出了古人的概念。國家需要和諧,社會需要和諧,企業需要和諧,家庭需要和諧,每一個人在與人交往中也需要和諧,和諧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寬厚是和諧的第一要素和諧貴在自知之明指責別人是和諧的大敵把握和諧的規律領悟和諧的境界

內容簡介

和諧自有它的規律和法則,用一個詞來說就是“道”,和諧之道,講的就是和諧產生和運行的規律。當你掌握了這個規律後,你的所作所為都會無往而不利。處理人際關係會得心應手,做起事來更是左右逢源。本書通過有趣的語言和故事來揭示和諧的本質和規律,洞察這個隱藏於我們生活中的大智慧,讓你從中掌握和諧的先機而為自己所用。從什麼是和諧,到和諧的規律、和諧的運用及和諧的境界,希望這些人類的睿智慧型供你借鑑,營造出一個和諧完美的人生。

作者簡介

崔金生,1937年出生,北京人。中共黨員。畢業於北京大學經濟系進修班。1965年後歷任管理員、質檢員、車間主任、黨支部書記、宣傳部長、黨委委員,崇文區文學組、北京工人文學組詩歌組組長。曾多次獲先進工作者和技術革新能手稱號,出席國慶30周年觀禮代表。1959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長篇小說《七個光棍漢》,中篇小說《天橋大鼓妞》,相聲集《逛天橋》(合作),另外發表詩歌100餘首、短篇小說數十篇、散文400餘篇、雜文100餘篇、相聲《電車上的文章》與小品等數十篇。部分作品選入多部文學集。《七個光棍漢》獲北京市寫作文化節一等獎,其作品獲各類文學獎30餘項。

目錄

第一章:說破幸福的秘密:以和為貴(1)如魚飲水暖自知:和諧的要素(2)尋找和諧的秘密(3)和諧不是喪失自我(4)和諧就是相處之道(5)和諧就是讓別人和自己都快樂(6)給人歡愉,帶來和諧(7)和諧就是讓別人和自己都成功(8)放棄私慾,感知和諧(9)和諧體現在細節中(10)小處決定和諧第二章:寬厚是和諧的第一要素(1)寬厚的心態(2)容人的胸襟(3)寬容是一種自我要求(4)養成寬厚的心態(5)嫉妒沖淡和諧(6)拔出嫉妒的刺(7)報復心害人害己(8)克服報復之念(9)樂觀的心態(10)陽光的心態第三章:淡泊物慾,走向和諧(1)欲望產生不滿(2)物慾產生衝突(3)欲望是無底洞(4)心病只能心藥醫(5)澆滅心頭火自涼第四章:長遠的目標確保和諧(1)高遠的人生目標(2)唯大志者知和諧(3)只看鼻子前的小事者必有後患(4)目光短淺的悲哀(5)可以沒有大志向,但不可以沒有大心胸第五章:創造和諧,維護和諧(1)人生務本,和諧為重(2)善行者自然和諧(3)善於合作,營造和諧(4)和諧地合作使彼此受益(5)羞辱都是自找的第六章:明晰自我定位意味著和諧(1)避免自大情結(2)目中無人不可取(3)狂妄招致災難(4)拒絕狂妄心態(5)和諧就是維護他人的利益(6)損人利益非和諧(7)和諧取決於你(8)和諧是一種責任第七章:指責別人是和諧的大敵(1)責怪他人是失敗者的致命缺點(2)指責是一種壞習慣(3)責任在自己身上(4)勇於承擔錯誤(5)避免怨恨和報復第八章:把握和諧的規律(1)和諧自有規律(2)遵循和諧的規律(3)和諧要順勢而為(4)和諧是主動的選擇(5)和諧意味著變通(6)死搬教條沒有和諧(7)和諧不是偶然第九章:避免極端。走上和諧(1)危險的極端(2)極端是和諧的大敵(3)極端帶來的大禍(4)輕浮終害己(5)做人不要太輕浮(6)改變你的衝突型人格(7)追求完美不和諧(8)包容殘缺才有和諧第十章:步入和諧之道(1)和諧至上,仁乃至本(2)律己以嚴,待人以寬(3)換位思考,推己及人(4)己所不欲,勿施於人(5)道法自然,仁者愛人第十一章:領悟和諧的境界(1)身與心的協調平衡(2)身心合一促和諧(3)與人融洽相處,和諧美滿(4)人與人的和美共榮(5)人與社會的共韻同律(6)和諧需要智慧(7)智慧生和諧(8)和諧是人生幸福的至高境界

前言

和諧有道,道法自然。《周禮》云:以和邦國,以統百官,以諧萬民。《中庸》日: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論語》中說,君子和而不同。和諧之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是我們民族在世界上安身立命的依據。那么什麼叫和諧?和諧於我們每個人來說其意義又是什麼?所謂和諧,是指不同的東西有序地配合,各方面之間彼此不同,但又渾然一體,此之謂和諧。和別人完全相同並不是和諧,處處我行我素、與人格格不入同樣也不是和諧,摒除了這兩個極端,處於中間的一個既保持了自己的個性又能夠與別人達成完美的合作,此之謂和諧。於家國而言,和諧就意味著不同的社會階層相互容納,彼此協作,於社會大分工中各司其職,各盡其力。而於我們個人而言,和諧的意義更是關乎重大。如果一個人失之於對和諧的把握,情況又會怎么樣?關於這個答案,我們不妨從十三年前的一樁舊事說起。1995年的9月,阿爾卑斯的一支登山隊失去了他們的一個隊友——若貝·羅斯奈特。但是登山隊的其他成員們卻說,事實上,從一開始,他們就從未得到過羅斯奈特先生。這是因為羅斯奈特先生是一個“非常難以溝通、非常難以合作、非常難以打交道”的人。他和登山隊中的每一個人都合不來,或許是因為他的個性太強了,又或者是因為他始終無法相信隊友們的善意。他反對任何人提出來的任何建議,從宿營的地點選擇到登山的路線,他甚至對導遊提供的安全路線提出質疑,他每一天的日子都是在和別人的爭吵中度過的,始終是牢騷滿腹,怨氣衝天,好像整個世界都虧欠他一樣。登山是一項高度危險的戶外運動.群體的協作與溝通至關重要,所以隊友們始終不敢放棄,盡最大的努力與羅斯奈特先生進行交流,但最終卻沒有任何效果,因為羅斯奈特固執地用他愚蠢的念頭試圖將所有人置於危險之中。他拒絕傾聽任何人的有效建議,一味地堅持他的荒謬主張。事態的發展逐漸失控,到他丟下裝備,獨自坐在岩石上,想用這種方式強迫導遊改變路線的時候,事情已經無法控制了。隊友們說,就因為他的任性,使得整個登山隊面臨著死亡的威脅,而他自己卻對此無動於衷。甚至在雪暴襲來的時候,他也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仍然以辱罵的方式,詛咒大家拋棄了他,全然不顧這個結果正是他自己極力促成的。羅斯奈特先生的悲劇值得我們深思:這是一個充滿競爭的時代,也是一個需要學會合作的時代。成功的人都明白.良好的人際關係和最有效的與人合作.是取得成功的前提。合作,就意味著你要善於與人相處,並且這個相處要做到和諧融洽。無數人的經歷告訴我們,當你在社會交往中掌握了先機,贏得了別人的支持時,成功就在你的眼前。不僅如此,擁有和諧的人生還是衡量一個人幸福的重要標準。人生百年,匆匆而過,人都需要一種社會融入感和歸屬感,不然我們也過得太孤獨了,而孤獨,會減少我們對幸福的感覺。我們離不開和諧,就要去尋找它的蹤跡。其實和諧一直都存在於我們的歷史中,存在於古人留給我們的智慧經驗里。孟子有句話說得好:“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就是指人心凝聚.和諧相處。中國人做事、為人歷來追求“和為貴,仁為本”。什麼是“和為貴,仁為本”呢?這裡的“和”就是中和,中庸之道。而“仁”從字面上就可以窺其一二:“仁”字是由兩個“人”組成的,是指發生在人和人之間的道德標準,如果只有一個人,是不需要和諧的。一個“仁”字,就給我們指出了和諧的根本。和諧自有它的規律和法則,用一個詞來說就是“道”,和諧之道,講的就是和諧產生和運行的規律。當你掌握了這個規律後,你的所作所為都會無往而不利。處理人際關係會得心應手,做起事來更是左右逢源。這本《和諧之道》正是通過一些有趣的語言和故事來揭示和諧的本質和規律,洞察這個隱藏於我們生活中的大智慧。讓你從中掌握和諧的先機而為己所用。從什麼是和諧,到和諧的規律、和諧的運用和和諧的境界,希望這些人類的睿智經驗能給你的生活帶來借鑑,幫你營造出一個和諧完美的人生。

精彩書摘

第一章:說破幸福的秘密:以和為貴寒冷的冬天到來了,一群豪豬擠在一起,相互用彼此的身體取暖,可是當它們彼此挨得太近時,就會被夥伴身體上的尖刺扎得鮮血淋漓,可如果它們彼此之間的距離太遠了,又達不到彼此溫暖對方的效果。如何找到一個既不會相互傷害。又能夠感受到彼此的溫暖的距離,這就成了豪豬們的哲學課題。我們每一個人,正如同這群冬日裡互相取暖的豪豬。如果我們相互之間的距離太近,那么我們彼此不同的個性就會對我們的心理造成傷害,可如果我們過於疏遠,那么我們又會因為過度的冷漠而變得面目可憎。人與人之間,是否存在著一個能夠讓每一個當事人都感到恰到好處的距離呢?對此,孔子告訴我們說: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說,品德高尚有修養的人們在一起,雖然各有各的主見,但是卻能完美統一,互相印證。所謂和諧,是指不同的東西有序地配合,各方面之間彼此不同,但又渾然一體,此之謂和諧。“和”、“諧”二字連在一起的含義就是不同的人在一起卻能相處愉快,統一圓滿,不會因為人和人之間的區別而產生隔膜、矛盾、紛爭和混亂。在孔子的眼裡。和諧是道德的一部分,而道德,是人和人之間的行為準則,單獨一個人是不需要道德的,我們看看“仁”字的寫法,是由兩個“人”構成的,這就形象地給我們闡釋了道德的定義。因此,和諧是人和人在發生聯繫的時候所應具備的元素。到了現代社會,和諧運用的範圍更廣了,已經遠遠超出了古人的概念。國家需要和諧,社會需要和諧,家庭需要和諧,每一個人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也需要和諧,和諧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1)如魚飲水暖自知:和諧的要素 如果說,和諧就是不同事物的有序均衡組合,是一種美,那么,於我們個人而言,和諧的人生就意味著在保持你的個性的前提下能夠在群體合作之中遊刃有餘。人類社會是一個合作的群體,所有的人,無論他的才華多么出眾,智慧多么過人,他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要在這個社會中體現出來,獲得別人的承認,這樣才會有價值。卓越與不凡如果不在群體之中展現出現,就猶如絕世佳人藏於深閨之中,千呼萬喚不出來,日子久了,人們就會將你淡忘,縱然你心有不甘還想拋頭露面,但只怕時過境遷、人老珠黃。更有甚者,有許多人憤憤不平、滿腹牢騷,自詡智慧非凡、能力超群,但一旦面臨挑戰,就好像泥菩薩落進水裡,轉瞬之間剝落金漆,打回原形,再也成不了氣候。所以,當我們提到一個人的價值的時候,說到卓越,說到優秀,都是與別人比較而言,而且這種評價是由群體做出的,任何人主觀的想法,都必須得到群體的接受才能夠獲得承認。我們所有的人是聯結在一起的整體,所有的人都必須要獲得周邊環境的接納與承認,魯濱孫的故事告訴我們人人都有一個獨立而自由的夢想,但這個夢想,同樣也需要我們在社會上的努力來實現。如果我們要想在社會上獲得和諧的人生,在這個社會上獲得成功,那么我們必須要有一些完全屬於自己的而且能夠為群體所接受的東西。群體永遠也不會接受褊狹與刻薄,寬厚的心態是我們取得群體認可的不二法門。這是因為群體也是由一個個的人所組成的,而每一個人都是不完美的,如果我們不接受別人的不完美,那么,別人也同樣拒絕接受我們,因為我們也同樣並不完美。逃避是一種不成熟的表現,群體能夠接受我們的只有勇敢與真誠,只會接受我們的光明磊落,不會接受我們內心陰暗的部分,這就需要我們時時提醒自己,不能任由人性中的黑暗部分將我們葬送。 對物質的過度貪婪欲望與占有,是最無法為群體所接受的,一個貪婪的人勢必會不擇手段,這就意味著有可能對別人造成傷害,這種傷害無論是心理上的還是現實中的,都應當是我們所要避免的。群體是一個讓每一個人展示自我的社會生活圈,在這個圈子裡,任何有可能對別人造成負面性壓抑的力量,如自大的人格、狂妄的語言、動轍對別人的無端指責、性格上的極端與另類、言行舉止的輕浮與缺乏責任心,所有這些人性中的負面力量,都將對我們人生的和諧目標構成挑戰。所以我們說,和諧的人生就意味著成功,意味著無論是別人還是你自己,對你的人生評價更多的以認同為主。反之,如果一個人無法適應這個社會,無法與別人達成有效的合作並於合作中獲取自己的人生資源,這樣的人生,縱然他非要堅持說自己的人生是和諧的,別人也未必同意。由此我們可以總結出和諧人生的定律與法則:法則一:和諧的人生是成功的人生,得不到別人承認的人,終生與“和諧”二字相隔膜。法則二:和諧的人生是對你個性的肯定,而非相反。初入社會的年輕人打磨掉身上的稜角,並非是失去自己的個性,僅僅是因為有些所謂的稜角過於自我,難免會對別人造成傷害。法則三:和諧的人生標誌著一個與群體的價值取向趨向一致的共性。如果一個人成為群體中引以為豪的驕傲,而非恥辱,這樣的人生才是真正具有價值的。在這裡我們所提出的和諧的三個法則,它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是和諧的主體——群體或團隊與我們自己,取消了其中的任何一個要素,和諧的意義都無從談起。第二是和諧事物的差異性,有差異才構成了世界,有差異才保證了我們人格的完整,但這種差異必須是群體能夠接受的,不被別人接受的差異,為我們自己帶來的只有負面的影響,是不足取的。第三是和諧事物的共性,不管我們對自己的自我評價有多么高,但我們必須要明白一點,除非我們是能夠為芸芸眾生帶來大利益的神,否則的話,我們就只能選擇對別人尊重,而這就意味著我們必須要讓群體接受我們,而不是任性地強迫著整個社會向我們屈服。天有道,法自然。如果我們希望掌握幸福與快樂的法門,讓自己的人生體現出和諧的光彩,那么我們就必須要接受這樣一幅和諧法則圖:有了這樣一張人生和諧圖,我們也就有了自己的人生成功地圖,現在我們所要做的只是通過學習與思考,把握住和諧的規律,洞悉和諧的法則,用自己的智慧與努力,讓自己的人生步人和諧之道,並最終領悟到和諧的美妙意境。(2)尋找和諧的秘密行有道,法和諧。於人際關係而言,和諧是指人與人相處時的愉悅程度,有句話叫魚水之歡,雖然現在這句話的意義已經演變為異性相處的理想狀態,但最早從這種愉悅狀態中獲得人生收穫的卻是兩個男人:三國的劉備和諸葛亮。當時諸葛亮在隆中高臥,劉備在徐庶的介紹下,對諸葛亮充滿了景仰,於是決定親自前往隆中拜訪諸葛亮。他一共去了三次,才見到了諸葛亮,這就是有名的“三顧茅廬”的典故。史載,劉備得到了諸葛亮之後,曾興奮地對關羽和張飛說道:我如今得到了諸葛亮,正如同魚兒得到了水一樣。這就是魚水之歡的最早來歷。可以想像,“魚水之歡”這四個字,在最初的時候只是用來表述兩個合作者的心理狀態,劉備在感受到了諸葛亮的才智的同時,更多的是感受到了諸葛亮的人格魅力,正是這種人格的力量讓劉備從此對諸葛亮信任有加,甚至身死之,後,還在白帝城託孤,將蜀國託付給諸葛亮照料打理,而諸葛亮終未負劉備之所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六出祁山,身死軍中,兩人於是成為了中國封建社會時代最為理想的一對君臣。後代人再運用“魚水之歡”的時候,總離不了一個“相偕甚歡”的進一步描述,這表明了人與人合作的最理想境界正是和諧,正是如魚游水般的那種不可言述的合作快感。對於這種合作最高境界中的“魚水之歡”,禪宗也有一個非常巧妙的詮釋:大海之中,一條魚問另一條魚:什麼叫水?另一條魚回答:水就在你我的身邊。第一條魚非常吃驚:水就在我們身邊?那我怎么沒有感覺到?另一條魚回答它:正是因為你沒有感覺,才是水存在的最高境界,如果水刻意地想讓你知道它的存在,那么你的煩惱就來了。這就是和諧的真諦,以一種自然的方式與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讓身處其中的人都感受到輕鬆和快樂,而不是刻意強調自己的存在,這樣才能帶動別人願意為你的目標而努力。現如今是一個強調個性、強調創造性的時代,許多人所面臨的一個共困擾就是:一旦我們磨平自己的稜角,失去自己的個性,那么我們也就失去了自我個沒有自我的人在現實中是無法成功的,更遑論獲得團隊的接納與人生的成功。反之。當我們試圖保持我們的個性時,這種個性又往往會與周圍的環境不協調,直接導致了人際關係的衝突,在這兩難的取捨中我們無所適從,我們到底應該怎么做,才能夠在保持自己的個性的前提之下,獲得群體的認可呢?幾年前,一個叫吳銘的十二歲的男孩,隨同父母移民到了美國,被送人一所私立學校中學習,短暫的新鮮感覺很快就過去了,小吳銘很快就發現他陷入了一個與自己格格不入的社交環境之中,不要說在那些金髮碧眼的小洋人眼中,他這個東方的孩子是多么古怪,單是語言上的隔膜,也讓小吳銘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吳銘希望同學們能夠接受自己,但是他的努力卻只換來了那些孩子的嘲笑,那些孩子就像看待一個怪物那樣審視著他,拿他取笑,故意戲弄他,還給他起了許多難聽的綽號。小吳銘沉默了,很少有人意識到,在孩子們的社會生活圈子之中,孩子們所承受的心理壓力遠超過成年人。而對於小吳銘來說,最大的痛苦更多來源於他的父母,孩子的父母也一樣面臨著不被當地主流社會所認同的困難,根本就顧不上小吳銘,反而認為這個孩子怎么這么不懂事,淨給大家添麻煩……小吳銘終於發現。人在社會上的生存,唯一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那么,小吳銘又如何解決甚至連他的父母都無法解決的問題呢?他只能在他和當地孩子們的差異上做文章。膚色、頭髮與眼睛的顏色不同,這僅僅是外表,最大的區別是,他所來自於的東方社會對於當地孩子們來說是一片空白,教育與文化的背景差異,這些才是最主要的。於是有一天,小吳銘有意帶了一張中國剪紙去上學,並故意讓同學們看到這張美麗的作品,那些從未見過中國藝術品的孩子們驚呆了,他們發出了誇張的呼聲:上帝啊,這是什麼,竟然如此美麗……這就是中國的剪紙,小吳銘自豪地告訴他的同學們,並說:如果你們喜歡的話,我可以替你們剪……,說完,小吳銘拿出剪刀和彩紙,很快剪了一張印第安人的剪影,所有的同學立即震驚了,投向吳銘的目光,再也不像以前那樣漠然與充滿敵意。沒有人能夠知道,小吳銘為了練習剪紙,他在家中把自己的手剪得鮮血淋漓,他這樣做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討好誰,而是他希望人們能夠知道,他不是人們所想像的那樣連英語都說不清楚的笨學生。這次事情之後,小吳銘在孩子們的心中很快有了地位,他並不是一個毫無價值的人,這是他告訴別人的最重要的事情。當小吳銘已經適應了異國的環境的時候,他的父母卻面臨著人生又一次的重大選擇:無論他們如何努力,始終無法獲得當地主流社會的認同,現在他們考慮的問題是小吳銘所沒有想到的:回國。小吳銘也渴望著跟隨他的父母一道返回遙遠的家鄉,但是,他當時正準各再做一件事,讓他的夥伴和老師們大吃一驚。那一年小吳銘剛剛l5歲,在美國底特律。他打算開一家中國餐館,讓當地人品嘗到中國美味的飯菜。對於他這個建議,父親和母親嗤之以鼻,不屑一顧,他們兩個成年人的努力都無法獲得任何效果,更何況一個不懂事的孩子了,他們冷冷地拒絕了小吳銘的建議,並告訴他隨時準備回國。小吳銘卻不肯放棄,他奔跑在居民社區的周圍,調查當地人對中國飯菜的印象,並請求他的老師幫他作了一份融資申請,拿著這份申請,他一個人怯生生地走進了銀行,出乎意料的是,銀行批准了這一貸款要求,貸給了小吳銘十五萬美金。就在小吳銘的父母目瞪口呆時,小吳銘的中國菜館已經開張了,當天賓朋滿座,營業額高達7000美金,他只用了兩個月就還清了銀行的貸款,並成為了當地讓人羨慕的“有錢人”之一。當小吳銘背著書包去上學的時候,他的父母卻已經成為了他的雇員,忙前忙後地替他操持著飯館的業務……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小吳銘的故事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和諧的人生不會從天上掉下來,它是一個自我尋找的過程,只要你找到你自己的價值之所在,找到你人格中最有魅力的部分,那么,當你融人社會的時候,就會真切體驗到魚兒游在水中的感覺。(3)和諧不是喪失自我驢子在吃草的時候聽見蟬在唱歌,歌聲非常美妙動聽。驢子沉醉在這優美的旋律中,幾乎忘記了自己的存在。“要是我能和蟬一樣發出同樣悅耳動聽的聲音,演唱一首歌曲,那該有多么美好啊!”驢子這樣想,於是便羨慕地問:“你的歌聲實在是太動聽了,請問你是怎么發出如此美妙的聲音來的?你有什麼秘方或者訣竅嗎?”蟬答道:“秘方、訣竅倒是談不上,不過我認為我的嗓子好可能和我經常吃露水有關係,露水是種好東西……”驢子聽後大喜,因為露水對於它來說很方便就能找得到。從此以後,驢子就不吃草了.只喝草葉上的露水,沒過多久驢子就餓死了。驢子的悲劇來源於它喪失了自己,強求自己和別人一樣,結果不僅沒有學到別人的長處,還迷失了自己。中國還有個成語叫“邯鄲學步”,說的也是這個意思。和諧也是如此.真正的和諧並不意味著要求大家都是一個樣子,完全相同,而是擁有不同的個性、愛好、品位等,但相處在一起時,卻又融洽和美,不會互相衝突。和諧就好比一個房間裡,不可能為了整齊只擺放一些椅子,而是另外還要有桌子、沙發等其他的擺設,物盡其用,互相協調,這樣才美觀實用。一個人養了一頭驢和一隻哈巴狗。驢子成天被關在柵欄里,雖然不愁吃喝,但是每天都要乾很多的活兒,不是到磨坊里拉磨,就是到樹林裡馱木材,或者運貨物到集市上,工作特別繁重。哈巴狗的命運和驢子則有天壤之別。它會表演許多小把戲,做很多有趣的動作.特別能討主人的歡心,主人一高興就會賞賜給它一些好吃的,到了傍晚主人還會和它一起外出散步。驢子在工作之餘,難免心有不平,自己累死累活,還得不到自由,而哈巴狗什麼都不用乾卻能得到寵幸。這一天。機會終於來了,驢子扭斷韁繩,跑進主人的房間,它決定學哈巴狗那樣逗主人開心,說不定主人會帶自己出去遊逛一天。驢子看到主人就圍著他跳舞,可是它的腿碰倒了桌子,碗碟被摔得粉碎,接著又撞翻了椅子。驢子覺得這樣還不夠親熱,於是它學著哈巴狗的樣子,趴到主人身上.伸出舌頭去舔他的臉。主人被它嚇壞了,以為驢子發瘋了,也不敢反抗,只是在那裡大叫。驢子以為主人喜歡自己這樣,越發起勁了。大家聽到喊叫急忙趕到,把驢子拽了出去。驢子等著主人給自己獎賞,沒想到反倒挨了一頓痛打,接著又被關進了欄子裡。這個驢子也犯了同樣的錯誤,它的不和諧就是因為它沒有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位,明明自己是一頭驢,卻偏要去學哈巴狗,結果只能是遭到人們的厭惡。在現實生活中,和諧絕不是排斥和自己不一樣的人,要求大家千篇一律。當我們和別人相處時,要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應該學會尊重和接受別人的風格,不拿自己的標準來要求別人。同時,也要保持自己獨立的個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