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可凡傾聽》是一檔以傳播精英文化為主旨的名人訪談節目,在全國眾多談話類節目中有著不俗的收視和口碑,在各類評獎中屢獲殊榮。
《可凡傾聽》欄目播出至今,收視率在滬上文化類欄目中始終名列首位,並被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授予“第二屆中國電視十大名欄目”榮譽稱號(2004年11月頒證),同時曾榮膺第二屆全國電視蘭花獎優秀欄目獎(中國廣播電視學會2005年頒發)。
希望通過這檔節目聆聽文化大家口述歷史,挖掘輝煌成就背後的人生感悟;結合曹可凡的文化底蘊,塑造他知性沉穩的中年男子形象。相比較滬上別的訪談類欄目,《可凡傾聽》填補了別的欄目缺乏深度內涵文化的空白。從而引領了滬上文化潮流,開創滬上文化批評之先河,可謂是獨樹一幟。
此外,從收視數據上發現,每期《可凡傾聽》30分鐘欄目的時段收視數標基本上都呈現一條平行線。也就是說,凡是開始進入觀看該欄目的觀眾,一般都會將節目觀看到結束,而不會因枯燥乏味而頻頻轉換電視頻道。
任何一檔新開設的欄目都不免仍有瑕疵,《可凡傾聽》仍有許多地方讓觀眾感到不足。在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和東視文藝頻道領導的指導下,在欄目主持人和編導的齊心協力下,相信本著一顆全力打造好節目、全力為觀眾營造高雅電視文化的心,想必隨著經驗的積累,《可凡傾聽》的一些缺點會有所改進,成為上海一道雅致的文化風景。
開設原因
眾所周知,電視節目是憑藉電波為媒介將各種視覺畫面瞬間呈現在觀眾面前,使觀眾得以信息資源利用及感官娛樂享受,這是現代社會一大資訊優勢。但目前有些電視節目存在的弊端也是客觀存在的,電視節目良莠不齊則是一種不讓人樂觀的趨勢。
為進一步促進廣播電視業的健康發展,切實尊重和維護廣大人民民眾的利益,國家廣電總局自去年九月起出台了一系列加強涉案劇審查和播出管理的政策,到了今年四月下旬更是嚴令規定23點前禁播涉案劇,“淨化螢屏"工程正如火如荼的實施著。通過這些措施,一方面可以淨化螢幕,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環境,另一方面也是要起到政策調控的作用,引導製作方控制暴力兇殺、驚險刺激類影視劇的產量,促使他們多生產題材更加豐富且主題立意健康向上的作品。自然,政策的出台也給別種題材、類型的節目提供了生機和活力,在黃金時段內,主題健康的綜藝欄目及優秀文藝影片必將占據大多數電視觀眾的視線。
作為大眾媒體的電視平台,為觀眾所呈現的多為大眾文化;相比之下,精英文化的數量少之又少。而精英文化又恰恰是一個國家、一個城市文化構成的重要體系,不可或缺。2003年間,一些曾經在中國的文化史上作出過重大貢獻的文化大家吳祖光、施蟄存、王辛笛、朱家縉、謝添、英若誠等一一辭世。我們在扼腕痛惜的同時,不得不從中國大文化的角度重新審視他們留下了些什麼。今人對於他們的關注多集中在作品上,而忽略了由他們口述的那段無法再現的文化歷史、那些息息相關的文化群落。
於是,我們——上海東方電視台文藝頻道在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的支持指導下,開設了一檔以精英文化為基石的、將電視節目主持人作為一種品牌戰略的文化名人訪談類欄目——《可凡傾聽》。
播出時間
欄目每周日晚21:40在東方電視台文藝頻道播出,播出時長30分鐘。從2006年元月起,《可凡傾聽》作為一個品牌欄目,將移至東方電視台新聞娛樂頻道(滬上電視主頻道)每周日晚22:00播出,時長調整為24分鐘。
主要主持人
曹可凡,1963年7月27日出生,自1987年相繼在上海電視台及東方衛視主持《大學生節目》、《詩與畫》、《快樂大轉盤》等欄目及各類文藝晚會。1991年畢業於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獲碩士學位。1995年正式調入東方衛視擔任職業主持人,自1998年還擔任《飛越太平洋》欄目製片人。所主持晚會受到觀眾和專家的好評。2006年主持《舞林大會》。
曹可凡,上海東方電視台文藝頻道節目主持人,全國十佳電視節目主持主持人:曹可凡“金話筒”獎獲得者、“星光獎”最佳主持人獲得者。醫學碩士,上海大學影視學院客座教授。先後主持過《詩與畫》、《快樂大轉盤》、《名家專列》、《飛越太平洋》、《共度好時光》等各類綜藝專欄、談話節目,並主持過數百台各種主題的綜藝晚會,在滬上家喻戶曉。工作之餘喜好舞文弄墨,曾出版《可凡專送》、《大地星河》、《節目主持人語言藝術》和《畫外話》等專著。
曹可凡以威嚴形象示人,他的“毒舌”給觀眾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對於曹可凡的“毒舌”,網路上褒貶不一。曹可凡的做法還是很有道理的。他畢竟是一名長者,提問也並非憑空杜撰,有很多都確實是針對選手的軟肋,也說到了點子上,對於選手們來說,是一種很好的警醒和提示,讓他們提前面臨考驗和壓力,畢竟,在生活中要面對的將是更多更多的困難和非議。
所獲獎項(部分)
1997第三屆中國十佳電視主持人“金話筒”金獎
2004第18屆全國電視文藝“星光獎”優秀主持人獎(同獲此獎者:朱軍)
2006主持人盛典——走過25年:當選代表了內地主持人最高水平的25人之一
2007華語主持群星會之最具創意實力主持獎(同獲此獎者:蔡康永)
2008第二屆華鼎之夜中國年度綜藝節目最佳表現男主持人
2009華語主持群星會之華語主持成就人物獎(同獲此獎者:楊瀾、白岩松、曹景行、鮑起靜和靳羽西)
參與製作的電影
《東北虎野化訓練》(1996)
《看不見的戰線——固體碘伏與消毒》(1992)
《請寫郵政編碼》(1989)
《膜生烏龍茶》(1990)
《農村改革啟示錄——農業社會服務》(1990)
其本質特徵
作為一檔優秀的人文訪談節目,《可凡傾聽》其本質特徵是一種承擔。它通過人類生活中最常見、最親切、最便捷的交流方式——談話,在作用於觀眾的過程中啟迪心靈、培育情感,從而幫助人們追求感興趣的精神生活。
人文訪談節目的話題可以從終極關懷到倫理規範,從理想信念到道德責任,從世界觀到人生觀,從生活態度到行為方式,從社會批評到文藝批評,可以說在精神層面無話不談。
但《可凡傾聽》在無話不談的同時更注重的是某些層面上的主流取向或是傳統性,對於某些非主流觀點不譁眾取寵地宣揚,但這並沒有影響欄目的收視率,巧妙地選取觀眾感興趣的話題也是一種很好的手段。
所具備的要素
作為一檔高質量的談話節目,《可凡傾聽》具備了三大要素:一是“可謂”,即有話可談,談得出內容;二是“品位",即值得一談,談得格調高雅;三是“意味”,即談得有意思,有情趣,經得起琢磨。這三大要素,《可凡傾聽》都能夠努力去實現,這是難能可貴的。
觀眾定位
節目的觀眾定位:以白領知識分子為主的收視群體
A收視群:白領階層,25—5歲左右,具有較高經濟實力和文化品味。
B收視群:知識分子,年齡不限,文化層次較高。
C收視群:中年市民階層,35歲以上。
D收視群:其他各年齡層觀眾。
訪談方向
1、與藝術大師對話:每期與一位文化藝術領域的大師級人物對話,甚至可以跨出國門,與世界範圍內的大師對話。
2、追蹤社會熱點人物:把鏡頭對準當前的某一社會熱點人物,通過對人物當前狀態、過去經歷和未來構想的訪談,完成一個較完整的人生亮點回溯和心理對話過程。
3、追蹤文化社會現象:通過一時(特定時期)、一事(突發事件)、一人(當紅焦點人物)、一物(中心物件)來追蹤某種文化社會現象。《可凡傾聽》欄目本著走精英文化之路的宗旨,每期的嘉賓都為該專業藝術領域的文化大家。
藝術風格
人們不能否認電視節目的大眾文化特性。相比起文學、戲劇、乃至於電影等他種藝術樣式,電視節目因其傳播媒體的普及化和傳播方式的家庭化,造就了接受群體的寬泛性和大眾性。以視聽傳授為其主要傳播路徑的電視文化,對觀眾的文字識別力和藝術鑑賞力並不設立太高的門檻,但卻因此而對節目策劃及製作一方能否認同並掌握電視文化的大眾性特徵,劃出了一道成功與失敗的分水嶺:大量事實早已證明,但凡認同並且有能力掌握電視文化的大眾文化特徵、使自己的作品符合了大眾之需求、與大眾的認識水平和審美水平保持最大化的一致的,其成功的機率,是大大高於那些刻意追求陽春白雪而卑視和漠視了電視節目之大眾特性的產品的。
在中國文化轉型、文藝舞台日益呈現多元態勢的今天,節目製作中對主持人品牌優勢的理解以及對主持人包裝的創造性,已經成為突破目前節目製作定式的一種潛在力量;主持人品牌必將成為SMG總體品牌效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凡傾聽》抱著深度包裝個性主持人、真正延長其專業生涯的目的,並以其廣為電視客群熟知的姓名為欄目之名,應該說是順應了時代的潮流,符合了電視節目創作的銳意改革觀念。作為一個資深節目主持人,曹可凡具有的相對廣博的文化底蘊,他在文化界的寬大的網路關係以及已經造就的知性沉穩的中年男子形象,也給“可凡傾聽”這一欄目的名人訪談選題提供了較大的資源優勢,使之形成了與生俱來的競爭實力。
因此,《可凡傾聽》新欄目的開設,那就是嘗試在主持人與電視節目之間找到一種關係,即有一種專為主持人度身定做的電視節目存在:這種節目根據包裝主持人的目的來找到自己的內容形式定位,而該主持人也因為該節目而留給觀眾某種具有個性色彩的類型角色印象。東視文藝頻道網站2004年2月1日曾公開說明這個節目將力圖“成為文化界、傳媒界的一個知名品牌,主持人曹可凡也將成為節目的一個標誌”。我們可以理解為正是創辦者的主旨。
對人物進行專訪,並非電視媒體的專利,從報紙、雜誌、廣播甚至網路等各種媒體上,我們可以看到或是聽到,談話類人物專訪這種形式早已得到了廣泛的運用。但是,以電視為載體並充分運用電視手段,卻造成了電視人物專訪節目後來居上的事實,傳統意義上的“記者專訪”,終於衍化成了已為大眾所認同的、由主持人所執掌的“人物專訪”。相比報紙和廣播的人物專訪,電視人物專訪可以讓觀眾觀其身,聞其言,聽其音,從視聽組合的角度綜合感受節目內容。
電視人物專訪節目“三大元素”(即載體、人物、內容)之間應該形成怎樣的關係組合,也是對《可凡傾聽》欄目進行研究的學者們饒有興趣的議題。他們的一些批評性論文認為:在形式上,電視專訪應以主持人與專訪對象面對面、當場、即時的真實語言交流為主要手段,並輔以其他電視手段;在內容上,話題應側重被訪人的心路歷程和思想感悟,客觀地展示被訪人獨特的人生經歷,領悟其中真諦,摒棄主持人的主觀操縱和一廂情願。
在風格上,從《可凡傾聽》的成功與若干不足上,足以可見一個欄目要生存和發展,憑藉的是個性化,突出的是“這一個”;在具體的使用手段上,由於此類節目的優勢是“面對面”的對話交流,最終要靠生動豐富的談話內容和深刻精妙的思想內容來打動觀眾,因此,節目製作的全過程講究的是靜景多,動感少,若是過於追求拍攝手段的複雜,只會不同程度地影響著被訪人物的情緒和表現,造成適得其反的不良後果……所有這一切,《可凡傾聽》欄目的批評者都給予了理論層面上的歸納總結。
評價
從央視的《實話實說》、《藝術人生》欄目一炮走紅至今,電視談話類節目在觀眾群中一直深受歡迎,螢屏掀起了一陣又一陣談話節目熱潮。關心電視欄目建設的人們早已發現,在眾多的談話類節目中,有一種以人物訪談形式出現的、表述的內容主要是歷史事實但卻有別於電視紀錄片(用鏡頭記錄歷史)的、有人稱之為“口述歷史”的新型電視節目,這些年已在中國的螢屏悄然興起並開始形成了一個實力雄厚的集團軍。其中較為引人注目的、甚至已可堪稱品牌的,有央視水均益主持的《高端訪問》、朱軍主持的《藝術人生》、王志的《面對面》、崔永元的《電影傳奇》、鳳凰衛視陳魯豫的《魯豫有約》、第一財經葉蓉的《財富人生》等。躋身其間的上海東視曹可凡所主持的《可凡傾聽》,頗值得評價。
作為人際傳播的談話,一旦如演唱、舞蹈、雜技、魔術那樣以節目的形態展示在大眾傳播的電視中,也就成了英文所謂的“talkshow”(漢語可直譯作“談話展示”,香港音譯為“脫口秀”)。水均益、曹可凡等人的人物專訪節目,屬於節目主持人與專門的採訪對象就一定的主題在特定場景進行談話的一種節目形態。它具有在相對固定的主持人節目(或欄目)中,由主持人做談話的引導者,以主持人對採訪對象相對完整的人物專訪過程為主線、並輔以其他電視手段傳播給觀眾等多種特徵,其核心任務則是對被採訪人物內心世界的關注和揭示。就其內容作橫向比較,有別於水均益對“高端”、朱軍對藝界名優、葉蓉對財經商圈的專題關注,《可凡傾聽》可稱是一檔文化名人訪談類欄目。
東視文藝頻道開設這個欄目的戰略思想,顯然是以精英文化為基石、將著名電視節目主持人作為一種品牌隆重推出。縱觀近年滬上的電視螢屏,雖然不乏訪談類欄目,但基本上都是娛樂新聞類的人物專訪,類型相對比較單一;而在開發有一定深度內涵的文化名人訪談類欄目方面,長久以來卻總是未能改變稀缺甚至空白的局面。誠然,作為大眾媒體的電視平台,為觀眾所呈現的基本上當是大眾文化,但是,我們並不能以此為由而拒絕精英文化,因為正是精英文化,方是一個國家或是一個都市文化之構成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體系,甚至是靈魂。
在螢屏上,主持人尤其是被訪人的音容笑貌盡現其間,對話的同時,還能藉助音畫優勢,靈活調動時空,插入對人物背景方面的解說介紹,從畫(話)里到畫(話)外,極大地滿足觀眾全方位讀解人物的需要,所造成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是其他的媒體所難以比擬的。隨著電視的日漸普及,電視所獨有的聲像兼備的特點和適合以家庭為單位的傳播優勢,更是日顯其成,其數以千萬計的客群面,遠為其他媒體所難以企及。據調查,《可凡傾聽》欄目一經問世,就得到了為數眾多的不同文化層面的觀眾之歡迎和認同,其收視率與日俱高,甚至還形成了一個固定的“專候群體”,上海和長三角地區的觀眾,不但由此加深了“可凡”這一品牌印象,同時也進一步確立了“人物專訪”這一節目觀念。
但與此同時,我們還必須看到,由於接受體的寬博,從數量上左右了收視的比率,並且導引著電視節目的施受方——亦即節目的策劃和製作方,常常出於商業逐利的目的,去製作被錢海毅先生在《電視不是藝術》一文中所不齒的“略具藝術性的低度娛樂”,所以,螢屏不但容易構建出娛樂類電視節目占據著絕對優勢的客觀事實,甚至還容易失控,進而形成追求表層喧譁、迎合淺陋趣味的媚俗傾向。在這樣的背景中,若干既能顧及大眾需求、又能夠體現出文化引領作用、促使大眾的藝術品位向高層次發展的新欄目異軍突起,也就顯得格外地難能可貴了。
2003年間,一些曾經在中國的文化史上作出過重大貢獻的文化大家如吳祖光、施蟄存、王辛迪、朱家溍、謝添、英若誠等先後辭世。我們在扼腕痛惜的同時,不得不從中國大文化的角度重新審視這么一個現象:今人對於他們的關注多集中在作品上,而非常令人遺憾地忽略了本來可以通過訪談的、由他們口述的那段無法再現的文化歷史———這樣的遺憾,我們如今已經再也無法彌補了。事實上,無論是滬上,還是長三角地區的廣大電視觀眾,包括密切關注著上海發展變化的全國人民,都十分熱切地希望能夠通過上海電視業的視窗,見到由文化精英參與的、有相對深廣文化內涵的談話欄目,從而展示和分析上海這樣一個國際大都市的文化歷史積澱,研究時下狀況,引領文化潮流,開創電視文化批評之先河。
所具有的文化意義
開設《可凡傾聽》欄目的文化意義,如今已經得到了一些相關批評家的關注和論證。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的王群教授,多年來一直從事著播音主持方面的理論研究,自2003年底《可凡傾聽》籌辦之時起,就在東視文藝頻道的支持下,帶領著一班青年教師和研究生,進行了密切跟蹤式的實證研究。調研涉及欄目本體的定位、內容、風格、運營,以及欄目客體的客群反應、社會文化環境、媒體市場,還有欄目的學術、文化、審美價值,以及欄目的走向與前景預測等多方面內容,調研的方法,則是長期觀察欄目的播放實效,不間斷地收集觀眾的反饋信息,甚至還部分參與了該欄目的策劃,走的是調研主體與客體融為一體的途徑。
積時年余,這支研究隊伍終於對《可凡傾聽》欄目作出了初步的理論評析,並且由此而形成了多篇學術論文。在他們的研究成果中,我們可以看到對此欄目文化意義的不約而同的認可,而其重點,一是相當高度地評價了此欄目站在歷史層面上對精英文化的關注和搶救,挖掘了其對於城市精神建設的意義;其二,則是由於跟蹤式的調查進行了年余,大量積累的實證還使有關的批評研究進入了電視藝術理論開拓的層面。
首先,批評者從《可凡傾聽》欄目的創建實踐中論證出了人物訪談中有關“既定目的”與“過程調整”的辯證關係。談話節目的訪談雖然是即興而談,比較靈活、自然、隨意,但只要進入大眾傳媒,所要面對的就是所有收聽收看廣播電視的廣大客群。這種公開性和廣泛性,決定了從談話對象的選擇到話題及環境的設定,都必須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和目的性。也就是說,訪談必須圍繞一定的宣傳目的和任務,既考慮到廣大客群的需求,又考慮到談話對象的身份、職業、興趣愛好、性格特點、知識水平、理解能力等各方面因素,有的放矢、條理分明地展開話題。“目的”,是從節目策劃伊始就基本確立了的。
但是,這一既定的目的,或曰最初定下的任務,由於在對話過程中必然會產生的不確定性,就決定了在展開和推進中要不斷進行調整,繼而又要在調整中推進。在對話內容調整方面,包括話題展開方向的調整,展開順序的調整,展開方式的調整;在對話形式調整方面,包括整個談話氣氛的調整,節奏的調整;在語境方面,包括與音樂、音響、畫面等其他電視要素的調整配合。當然,調整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抵達既定的目標,在大的方向上,不能出現根本的游離,不能讓談話走入背道而馳的歧途。如何處理好“目的”與“過程”中的變化萬端、無以預見的矛盾關係,對於每個“人物訪談”類節目的主持人來說,是十分重要的;而如何梳理總結出其間的規律,也是對電視藝術理論工作者們提出的挑戰。
其次,《可凡傾聽》欄目的批評者們還從年餘數十次節目的實證中,過濾出了人物專訪節目的雙向交流、互相促動的本體特性。對於主持人來說,專訪過程中有些因素是比較方便控制的,比如談話對象的選擇,話題的選擇,談話時間與地點的選擇等;而有些因素卻是事先不太確定,不太容易控制的,比如對方的衣著、姿態、具體的話語實現方式等;還有一些因素則是完全無法控制的,比如對方說話的口音、口氣、語言習慣等。所以,由於對話是雙向互動的,無論事先準備得多么充分,主持人也不可能完全預料到對方談話的思路,不可能照本宣科,完全按照前期準備好的文案進入、完成談話程式。正是這些很難控制或者無法控制的因素,增加了對話的難度,但同時也正是這些因素使得訪談時的即興對話充滿了不確定性。
主持人只有縝密地進行前期的內容準備,對自己所要訪談的對象作全面的、深入的了解,其中包括相關的文化背景、相關的個體縱向梳理和橫向群體比較,真正做到胸有成竹,知己知彼,方能在節目的推進過程中既“我行我素”(即緊扣住上述“目的”),又能夠“雙向交流,互相促動”,最大限度地調動起被訪談對象的主觀能動性,從而也把自己從問答式的呆滯困境中解救出來。以《可凡傾聽》為範本進行研究的幾位學者認為,這一欄目歷時一年,幾乎每一檔節目都能運轉自如,保持著訪者與被訪者之間的和諧一致、互相促進,進而不時迸發出思想碰擊的火花,使節目預定的文化寬度與思想深度都不但有所體現,而且還常常有所增加,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正在於主持人深知人物訪談必須堅守一個“雙向互動”的原則,在“1加1大於2”的途徑中從通常意義的新聞採訪中脫穎而出,形成和彰顯了自身獨立的精英文化品格。
《可凡傾聽》的建設和實踐,以及有關它的調查和批評,對於促進我國電視事業的良性發展,是很有意義的。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把一線鮮活的實踐經驗及時、順暢地反映到科研與教學中,既是帶動、促進了科研和教學的改革,同時也是充分發揮了高校的學術優勢,為傳播業界的品牌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撐。這樣的研究,無疑是帶有方向性的指導意義的。
現已訪談的部分嘉賓
欄目已播出及已訪談的部分嘉賓包括:(排名不分先後)
影視表演藝術家、劇作家——黃宗江
女高音歌唱家、聲樂教育家——周小燕
漫畫家——丁聰
作曲家——瞿小松
畫家——程十髮
作家——王蒙
畫家——吳冠中
書畫家、教育家、文博專家、學者——啟功
(台灣)作家——白先勇(blog)
影視演員、導演——張國立
舞蹈演員——楊麗萍
畫家——黃苗子、郁風夫婦
京劇演員、曹禺夫人——李玉茹
美國魔術大師——大衛•科波菲爾
青年鋼琴家——郎朗(聽歌,blog)
好萊塢明星、美國演員——梅麗爾•斯特里普
馬來西亞華裔演員——楊紫瓊
(台灣)繪本漫畫家——幾米
已故視覺藝術家、畫家——陳逸飛
(台灣)作家——余光中
畫家——黃永玉
鄧小平長女、畫家——鄧林
主持人——趙忠祥
奧運冠軍、射擊運動員——王義夫
鋼琴家——劉詩昆
已故滑稽表演藝術家——姚慕雙
荷蘭魔術師——漢斯•克洛克
越劇表演藝術家——袁雪芬
英國時尚巨星——維多利亞•貝克漢姆
音樂家——譚盾
奧運冠軍、田徑運動員——劉翔
旅美芭蕾舞演員——譚元元
華裔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聽歌)
學者——余秋雨(blog)
(香港)歌唱家——潘迪華
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葆玖
表演藝術家——李默然
(台灣)音樂人——羅大佑(聽歌)
表演藝術家——焦晃
(香港)影視導演、演員——曾志偉(聽歌)
影視演員——王剛(blog)
男低音歌唱家、聲樂教育家——溫可錚
影視演員——鄔君梅
歌手——毛阿敏(聽歌)
演員——何賽飛
“紅”學家——馮其庸
(舞蹈《千手觀音》、舞劇《野斑馬》)編導——張繼剛
(台灣)歌手——周華健(聽歌)
(台灣)製作人、歌手——李宗盛(聽歌,blog)
喜劇演員——陳佩斯
畫家——陳丹青(blog)
小品演員——趙本山
作家——賈平凹
影視演員——濮存昕
美國“艾美獎”評審會主席——迪克•阿斯金
(香港)歌星——張學友(聽歌)
導演——張藝謀
(台灣)歌星——蔡琴(聽歌)
鋼琴家、文學家傅雷之子——傅聰
(香港)導演——徐克
(台灣)漫畫家——朱德庸(blog)
(香港)演員——劉嘉玲(聽歌)
(香港)導演——爾冬陞(blog)
(香港)影星——成龍(聽歌,blog)
畫家——羅中立
演員——陳冲(blog)
詩人——流沙河
(香港)影星——梁家輝(聽歌)
畫家——朱德群
航天飛行員——楊利偉
歌手——劉歡(聽歌)
演員——張鐵林
書畫家、(書畫家謝稚柳夫人)——陳佩秋
舞蹈家——胡蓉蓉
文博收藏家——王世襄
表演藝術家——黃宗英
京劇表演藝術家——李慧芳
作家——余華
作家、音樂家——劉索拉
劇作家——魏明倫
舞蹈家——戴愛蓮
文博專家——楊仁凱
影視製片人——張紀中(blog)
圍棋國手——常昊
奧運冠軍、田徑運動員——王軍霞
作曲家——陳其鋼
香港導演——陳可辛
美國演員(電影《木乃伊歸來》主演)——BredanFraser
德國導演(電影《鐵皮鼓》導演)——施隆多夫
(台灣)影視演員——歸亞蕾
(台灣)歌手——費玉清(聽歌)
時尚明星——靳羽西(blog)
導演(96歲)——湯曉丹與指揮——湯沐海父子
表演藝術家——孫道臨
導演——陳凱歌
舞美指導——葉錦添
演員、製片人——陳紅(聽歌,blog)
(影片《珍珠港》、《雨人》、《無極》等)作曲——克勞斯
歌手——王傑
魯迅長子——周海英
男高音歌唱家——卡雷拉斯
影視演員——蔣雯麗
影視演員——張鐵林
(台灣)影視演員——秦漢
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羅蒂
柏林愛樂樂團指揮——西蒙•拉特爾
“大長今”扮演者韓國演員——李英愛
著名節目主持人——崔永元
相聲演員——姜昆
相聲演員——馬季
相聲演員——侯耀文
演員——斯琴高娃
“千手觀音”主要演員——邰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