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印度走著瞧》內容簡介:我在跟一眾喜歡旅行的朋友聊天時,不論是以前多時不見的舊雨,還是路上萍水相逢的新知,話題往往都會說到以前走過的地方。我因此發現,印度是最能引發劇烈情緒反應的國家。談論泰國、義大利、澳大利亞或者美國時,大家大多都還能保持著見多識廣的旅行者的那種一貫平常心,唯有當話題轉到印度時,你會感覺到談話的氣場都為之一變——不知怎的,這種場面總讓我想起“前男友俱樂部”之類的場景來,仿佛大家都是被同一個姑娘甩掉的倒霉男人,要靠相互哭訴來彼此安慰。當然,回憶裡間或也帶著點甜蜜。“真混亂啊!真骯髒啊!可真是太棒了,不是嗎?這是我覺得對印度最好的總結了。
作者簡介
許崧,杭州人。1969年11月19日出生。國小很優秀,中學很普通,大學沒念過。自立以後乾過零散雜工無數,在咖啡館做服務生,在音像店賣磁帶,在電視劇組做雜役,在電台做播音,等等等等,不一而足。1995年起在上海某電視廣告製作公司服務,做了六年AE。2001年起自己做一間小小的工作室,成為SOHO一族。2004年起,向自己的吉普賽內心徹底投降,開始到處流浪。2007年起為《旅行者》雜誌撰寫“走著瞧”專欄。流浪過的地方除了國內,還有泰國、高棉、馬來西亞、新加坡、寮國、緬甸、尼泊爾、印度、越南、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土耳其、伊拉克、希臘、義大利、法國、西班牙、德國、奧地利、瑞士、英國、澳大利亞和美國等。沒去過的地方都想去,去過的也還想再去。只活一次,不去會死。
媒體推薦
我們需要一些人來告訴自己未完成的世界還有多大,這本書會是個好的開始。——安小羽
這是我看到目前為止最有趣的旅遊筆記。買回來時從第一頁開始就放不下,不顧對眼睛的傷害還是忍不佳在一天之內看完。(因為腦部做過手術,用眼稍微時間一長就腫痛不已。)一邊看,一邊暴笑。一邊看,-邊想…終於明白,原來也有人和自己的想法是那么相像。
——流光
文字和文化如同一張窗戶紙,不是那么容易捅破的。雖然我們的笑點越來越接近國際化,但述是有些外國入難以捅到的癢處,被徐崧捅到了。閱讀的過程很愉快。這種愉快並不僅僅限於插科打諢和風趣幽默。這本書律小里說縣一國遊記.往大里說絕對是人生觀點。
——朱小蓉
這本書跟林達的《掃起落葉好過冬》有相似之處,不過老許當然更好玩。小調侃,小詼諧,小故事,小感悟,歷史常識,地方人情,是您居家旅行必備之良品。當然各位在品鑑此書的時候,別忘了再一次鄙視一下自己,怎么還坐在自己的大屁股上。
——Ariel
不知大家身邊有沒有這樣的朋友,他們的語言表達和我們很不一樣,從頭到腳充滿了趣味,和他們在一起,心情再糟糕也會轉到晴天。許崧就應該是這樣一個人吧,他那骨子裡透出來的幽默,讓我忍俊不禁,手不釋捲地看完,想想今日多少“有意義”的書能做到呢?
我就欣賞他那個我就知道自己無聊,但就是忍不住這樣表達的邪乎勁。好像他那些個小幽默一不小心就冒一串,一不小心又冒一串。
——袋袋熊
書籍文摘
印度絕對不是什麼意外。確切地講,我和小鄭同學四個月前就確定了這次旅行的目的地是印度,然後花了好幾個月時間做計畫做準備。然而,在被她一路領著拿了簽證、買好車票、經過西藏和尼泊爾,最後終於站在了印度的國門前時,我才如夢方醒地發現——啊?這就到了啊?這就是印度了啊?我還沒準備好弛,我還什麼都不知道吔!作為一個智商和見識都在平均線附近的中國人,我對印度的了解也基本處於咱們國人的平均水準,也就是說基本上沒有了解。所知道的無非就這么幾件事:他們是個形狀像舌苔一樣的南亞國家,氣候很炎熱;他們的十億人民民眾長相跟歐洲人差不多,膚色跟非洲人差不多;他們打招呼的問候語跟尼泊爾人民一樣,叫“奶媽四代”(這是我剛從尼泊爾學來的);他們講英語;他們的女人額頭上喜歡點顆紅痣,鼻子上喜歡掛個環環,穿的衣服是一塊把自己裹起來的大花布;他們的男人腦袋上都包著塊床單;他們不論男女都喜歡載歌載舞,而且天生就會扭脖子;他們現在做軟體很厲害;他們的土產叫印度神油;他們的運動是瑜伽和板球;他們製作的電影數量全球第一,我看過其中的兩部:《流浪者》和《大篷車》 ;他們點頭搖頭表達的意思跟咱們正相反;他們有個偉大詩人叫泰戈爾;他們有個偉大領袖叫甘地;他們現在的總理叫辛格。喔,還有,以前他們還跟我們乾過一仗,最後他們吃了虧。喔,還有還有,好多中國人習慣上是管他們叫“阿三”的。
要是把所有的細枝末節都算進去,我大概可以“喔還有還有”個幾分鐘。不過,對於人口數量占世界六分之一僅次於我們、並且在可以預見的將來會超越我們成為人口第一大國的這個鄰居,我所知道的那么一點點實在不算太多。
現在,我帶著這么“一點點”和一本Lonely Planet《印度》,走到了印度門口,心裡惴惴不安。在下面的一個月里,我將在這個國家進行一次匆忙的旅行。
作者後記
後來……後來這次印度之行還有一個漂亮的尾聲。我們回到尼泊爾大勇的旅店裡,與如火如荼的尼泊爾內亂撞了個滿懷,度過了一段難忘的戒嚴歲月(我因此第一次嘗到了催淚彈的滋味)。五月份,我們和大勇結伴回國,一路搭車從加德滿都到樟木到拉薩,走滇藏線去了雲南,經中甸、麗江大理到昆明,坐成昆線到訪成都,最後在重慶上船順長江而下到武漢,回到上海時已經是一片酷暑的七月。
在那段西南邊陲的長途旅行中,我時時會想起印度。我們走過的那一路,有些地方堪稱中國最偏遠落後的地區,也許還是最貧寒的,許多小鎮小城裡到處可見失修的道路、簡陋的房舍和隨處棄置的垃圾。但是憑良心說,哪怕是在那樣的地方,跟印度相比也透著現代化的氣息,人民的生活品質也明顯更高些,常常能激起我的自豪感。
不過,至少有兩個部分印度是強過我們的。第一是廁所。令人不能忍受的廁所我在印度一次都沒遇到過,在西南區倒是著實見識了幾次。甚至像我這樣大牲口屬性的人,在滇藏線上的若干極品公廁里也覺得難以忍受,一路上講了不少能引發噁心反應的笑話。
其次是,頗為遺憾的,中國的新城鎮建設者們大概對“多快好省”太過關心,相應地就對保留傳統文化太不在意。所謂“傳統”文化是否值得保留,在他們眼裡可能只有一個標準——“能否圈起來收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