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喜訊到邊寨》

鄭路與馬洪業於1976年10月創作的管弦樂曲《北京喜訊到邊寨》以充滿激情的筆觸,生動的勾勒出邊寨人民聽聞喜訊後的狂歡場景,作者曾多次到南方少數民族地區深入生活,他們善於吸取當地民眾所流傳的對歌、對舞、載歌載舞、一領眾和的藝術表演形式,並採用民間歌舞音調來塑造樂曲的音樂形象,人們欣賞此曲可感受到邊寨人民的喜悅心情和濃郁的生活氣息。

《北京喜訊到邊寨》

鄭路與馬洪業於1976年10月創作的管弦樂曲北京喜訊到邊寨》以充滿激情的筆觸,生動的勾勒出邊寨人民聽聞喜訊後的狂歡場景,作者曾多次到南方少數民族地區深入生活,他們善於吸取當地民眾所流傳的對歌、對舞、載歌載舞、一領眾和的藝術表演形式,並採用民間歌舞音調來塑造樂曲的音樂形象,人們欣賞此曲可感受到邊寨人民的喜悅心情和濃郁的生活氣息。

《北京喜訊到邊寨》《北京喜訊到邊寨》

《北京喜訊到邊寨》簡介 

作者:鄭路馬洪業
作品為多段體結構,音樂素材取自於苗族彝族的民間音樂。
樂曲的引子由圓號摹仿牛角號在中音區奏出了粗獷遼闊的鏇律。
這仿佛北京喜訊的電波,越過千山萬水,傳遍山寨的千家萬戶。
緊接著是兩小節強烈的舞蹈節奏,引出了樂曲的第一主題,熱情奔放的曲調,鏗鏘明快的伴奏,展示出一幅熾熱的群舞場面。
接著又出現了模仿牛角號的持續長音,與前段形成對比,在歡快熱烈的氣氛中,夾雜著排鼓和鈴鼓聲,仿佛是一群腳脖上套著一串串小鈴鐺的姑娘在縱情歡跳。
樂曲由一個過渡性的樂句,引出第三主題,由弦樂彈奏,並伴以清脆的木魚和鈴鼓聲,熾熱的情緒不斷高漲。
樂曲不斷轉換調性,情緒逐漸向高潮發展。最後,在鼓樂齊鳴聲中,再現了第一主題,熱烈的情緒發展到了頂點,遼闊的號角聲中,象徵著人們奔向美好明天的決心。

《北京喜訊到邊寨》《北京喜訊到邊寨》

創作背景

該作品原為鄭路寫的管樂合奏曲,後與馬洪業合作,於1976年12月改為管弦樂曲。當時正值舉國歡慶粉碎“四人幫”偉大勝利之際,樂曲生動而形象的表現了當這一特大喜訊傳到祖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邊寨時,山寨人民載歌載舞,熱烈慶祝的情景。
全曲共由五個具有鮮明舞曲特徵的主題組成(表現不同的舞蹈場面),結構較為自由。
作者簡介:鄭路,北京人。1948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2年後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單簧管演奏員、創作室副主任。他的代表作品有:器樂曲《民歌主題組曲》、《北京喜訊到邊寨》(合作)、《灕江音畫》等。
馬洪業,北京人。1948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宣傳隊任演奏員,並從事音樂創作。1954年後在東北、上海、中央等廣播樂團任單簧管演奏員。他創作的音樂作品除與鄭路合作的管弦樂《北京喜訊到邊寨》外,還有《愉快的勞動》、《春曉》、《圓舞曲》等。
引 子:用圓號模仿牛角號的聲音,奏出號召性的音樂。
第一段:這段音樂展現出一幅熾熱的群舞場面。其強烈的舞蹈節奏,引出了熱情奔放、高亢矯健的鏇律,這是第一主題。
第二段:姑娘們縱輕盈、歡樂的舞蹈情的跳著,腳勃上的鈴鐺嘩嘩作響,歌聲、笑聲此起彼伏。這是第二主題。
第三段:由小提琴、中提琴奏出昂揚而流暢的鏇律,這是第三主題。
第四段:樂曲突然輕了下來,雙簧管奏出輕飄而富有色彩的音調,象一位美麗的姑娘在獨舞。這是第四主題。
第五段:小號奏出粗獷奔放的鏇律,小伙子跳起健美、雄壯的舞蹈。這是第五主題。
第六段:姑娘們跟小伙子們對以輕快活潑的舞蹈,運用小提琴跳弓的演奏方法,奏出了第六主題。
第七段:牛角號陪襯著第六主題吹起,仿佛在為姑娘們的精彩表演喝彩叫好。
第八段:樂聲輝煌燦爛,把萬眾歡騰的熱烈情緒發展到了頂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