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的智慧全集》

《包容的智慧全集》

《包容的智慧全集》從多個方面闡述了擁有一顆包容之心所要擁有的多種智慧,是每個人想擁有幸福生活和成功人生必學必用不可缺少的智慧書。能不能包容,懂不懂寬容,會不會兼容,這是一種胸襟、氣度與智慧的體現。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包容是一種感化人心的力量
包容是一種幸福生活的智慧
包容別人,救贖了自己;包容自己,淨化心靈。包容,是一切智慧的基石,包容,是智者一幸福生活的必然選擇。

內容簡介

生活快樂、擁有幸福這是每個人一生中的重要追求。然而,由於角度與高度不一樣,見識與見解不同,思考能力和思維方式的差異,生活中的不平事、人際間的不和諧隨時可生,隨處可見。於是,針鋒相對,你爭我奪,就成了許多人處世的態度。

目錄

第一章包容之心,淡泊平和
包容,在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無處不需的。但要在現實中做到包容,卻是一件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的事。當你遇到不平之事時,當你面對利益紛爭時,一般人很難做到包容。其實這關鍵在於一個人的心態,只有那些擁有淡泊平和心態的人才能坦然面對世間的人與事,才能擁有包容的胸懷與智慧。
活得從容就要看淡名利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淡泊胸懷,獨善其身
心胸寬廣才能淡定自若
求名之心過盛必作偽,利慾之心過剩則偏執
苦對追求,笑對失落
有傲骨但不能有傲氣
爭一世而不爭一時
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包容自己的不完美!
內在之美是沉香
只有心態健康,身體才能健康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清心寡欲淡無憂
第二章量大是福,克己是智
一個人生活的幸福、工作的順利以及事業的成功都與其做人的智慧息息相關。在人際交往中,如果心胸寬厚,並且能適時克制自己、包容他人。那么做人、做事就能少些障礙。所以說。量大就是福氣。克己、包容就是做人做事的大智慧。
律己寬人是種福修德的根源
得饒人處且饒人
不斤斤計較是一種豁達!
傲氣少一成,氣度大一分
自省是智者看清自己的妙方
忍耐是一種做人的美德
為人處世不能氣量狹小
驕矜的人無知,自知的人智慧
以禮待人是醫治做人暗瘡的良藥
寬恕他人就是寬恕自己
第三章包容別人,救贖自己
生活中,遭受別人有意或無意的冒犯和傷害是常有的事。這時。你將面臨兩種選擇:一是以憤怒對冒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以報復對傷害,二是一笑了之,不與其斤斤計較。前者是大多數人本能的反應。結果是傷你之人受到報復的同時,也使自己痛苦,後者則是一種博大胸懷與理智抉擇的表現,結果是寬恕別人的同時,也救贖了自己。
包容給了別人空間,也給了自己機會
包容是人生最大的財富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別把包容不當智慧
幸福的婚姻少不了包容
包者為大,容者為仁
不要揪住別人的小過錯不放
不要把把人的無心之過放在心上
寬恕是[消滅]敵人的另一種力量
包容是感動入心的力量
一念之差分凡聖
第四章吃虧是福,讓步為智
有人認為,讓步就意味著要吃虧,是不明智之舉。其實並不盡然,吃虧有時表現的是一種舍己度人的胸懷,是一種不計得失的氣度,是一種失小得大的謀略。當一個人有了這種胸懷、氣度及謀略,表面看是有所失,但實際上是一種收穫人心的大得。敢於吃虧的人,通常會在一種平和自在的心境中感受到人生的幸福,善於吃虧的人,會在吃虧之後得、到應有的“福果”。
吃虧當福是大智慧
會吃虧是比金錢更值得珍視的財富
表面吃虧未必真吃虧
把吃虧當做你必須付出的本錢
自己吃虧是調動他人的妙招
吃虧要化被動為主動
[虧]本生意也是生財之道
越想占便宜,往往越占不到便宜
讓一步是做人的大學問
主動讓人是一種可敬的智慧
……
第五章難得糊塗,大智若愚
第六章適時放下,學會捨得
第七章容者為大,忍者無敵
第八章容人之過,莫論人非
第九章低調做人知足常樂
參考文獻

前言

人生一世,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活得更成功,更有意義,更具價值。然而,這些不會主動地光顧你,需要你用心智去謀劃,用智慧去經營。無論一個人的智慧有多全面,但如果缺少了包容的智慧,那么其他的一切智慧都將變成空談。
生活中,如果你擁有了包容的智慧,那么就等於擁有了幸福和快樂的鑰匙;工作中,如果你擁有了寬容的智慧,那么就等於擁有了進步和發展的階梯;學習上,如果你擁有了兼容的智慧,那么就等於擁有了學習知識和拓寬眼界的工具。擁有了包容的智慧,就等於擁有了生活中的一切智慧。
包容別人,其實是對自己的一種解放。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所關注的東西也必然是有限的。如果將精力過多地集中於計較與怨恨上,那么必然會因此而消耗自己的時間、精力及心智,只會徒增煩惱與不幸運,從而影響追求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成功。因此,無論是友情、愛隋、親情,或是在工作和生意場中,只要有了包容,爭執摩擦、排斥擠對自然就少了,而成功、幸福就多了。
有一天,釋迦牟尼正在打坐,一個外教的首領因為自己的很多弟子皈依了佛教,就跑來指責釋迦牟尼,把自己的弟子勾引去了,他用了很多惡毒的語言攻擊釋迦牟尼,並罵了三天三夜。然而,釋迦牟尼只是靜靜地坐禪,聽著對方的叫罵,卻一直沒有反駁。後來,那個外教的首領覺得實在無奈,並且自己也罵累了,於是問道:“你為什麼么不反駁我?怎么不開口啊?”釋迦牟尼聽後,回答道:“你需要我開口了?那么,我問你一個問題,你家裡有沒有來過客人?”“有啊。”“客人給你帶禮品,你怎么辦呢?”“收啊。”“假如你不收呢?”“那他只能帶回去了。”“那我也不收呢?”這時,那個外教的首領才明白,自己罵了三天三夜,釋迦牟尼不理他,就等於什麼都沒收,而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白費。最後,那個外教的首領被釋迦牟尼的胸襟與智慧所折服,於是也皈依了佛教。

精彩書摘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六祖慧能禪師做過一偈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首詩偈是在聽了別人口念神秀所作“身是菩提樹”之偈有感而發的。慧能稱“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主要在於打破修持中對身心的執著。神秀將染淨、聖凡絕對地對立起來,要求人們“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但在慧能看來,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染淨、聖凡關鍵在於自心一念,心生善端即為善,心生惡念即為惡。心性自然,本來清淨。故云“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妄念,又稱為“妄想”。比如,我們早晨睜眼,腦筋里不斷想事情,種種念頭、種種幻想、公事私事、人我是非、歷年的陳年往事,就會像過電影一樣一幕一幕地過去,又像奔流不息的瀑布,沒有一分一秒停止。心中有很多割捨不下的事或物,那么妄念是很難被清除的。
從前有一位名叫金碧峰的高僧,他禪定功夫已經到達無念的境界,只要一入定,任何人都找不到他。
有一天,皇帝送他一個紫金缽。他心裡非常高興歡喜,於是對缽起了貪愛之念。
一日,金碧峰的陽壽將盡,閻羅王便派了兩個小鬼前來鎖命,可是任他們東尋西找,就是找不到金碧峰的魂魄!
倆小鬼不知道該怎么辦。於是,去找“土地”幫忙,“土地”對小鬼說:“金碧峰已經入定了,你們根本找不到他的。”
倆小鬼央求“土地”為他們出個主意幫幫它們,否則回去沒法向閻羅王交差。
“土地”想一想說:“金碧峰他什麼都不愛,就愛他的紫金缽,如果你們想辦法找到他的紫金缽,輕輕地敲三下,他自然就會出定。”
於是,兩個小鬼找到了紫金缽,輕輕地敲了三下。
當紫金缽一響,果然!金碧峰出定了,說:“是誰在碰我的紫金缽。”
小鬼就說:“你的陽壽盡了,現在請你到閻王爺那兒去報到。”
金碧峰心想:“糟了!自己修行這么久,結果還是不能了脫生死,都是貪愛這個缽害的。”
於是,就跟小鬼商量:“我想請一會兒假,去處理一點事情,處理完後,我馬上就跟你們走。”
小鬼說:“好吧,就給你一柱香的時間。”
於是,金碧峰將紫金缽往地上一摔,砸得粉碎。然後,雙腿一盤,又入定去了。這一回,任兩個小鬼再怎么找,也找不到他了。
在上面的故事中,金碧峰因為貪念紫金缽而不能超脫生死。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則痴迷於名利、享樂,而無法充分認識自己,領悟幸福。平常人無法像金碧峰一樣高深的祛除妄念,成佛人定,那么有什麼簡單的辦法達到他那樣的境界呢?
人的大腦就像一個大容器,裝進什麼樣的信息就儲存什麼樣的信息。如果人通過各種渠道得到的都是暴力、色情、拜金以及利益爭鬥等不良信息的話,就會在人的大腦中產生各種妄念,而且這些妄念不會自生自滅,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就會逐漸形成固定的觀念而長久的占據人的大腦。清除妄念的最好方法就是大量接受真誠、善良、寬容等良性信息,以人的正念取代腦中的妄念與邪念。然而,其他任何人為的強制方法都難以消除思想中的妄念。
釋迦牟尼帶領眾弟子云游四方十年後,回到了山上寺院前的一塊草地上。釋迦牟尼說:“十年雲遊,你們一定增長了許多見識。現在師傅給你們上最後一課。你們看,曠野里有什麼?”
眾弟子一聽,都笑了。齊聲說:“曠野里長滿雜草。”
釋迦牟尼又問:“你們該怎樣除掉這些雜草?”
弟子們很驚訝,他們沒想到師傅會問這么簡單的問題。
第一個弟子說:“師傅,只要有一把鏟子就夠了。”釋迦牟尼點點頭。
第二個弟子說:“師傅,用火燒。”釋迦牟尼笑了一下。
……
·查看全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