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歌》

《勞歌》作者是張耒,是中國宋朝的一部詩詞。

作者

張耒

詩詞正文

暑天三月元無雨,雲頭不合惟飛土。
深堂無人午睡余,欲動兒先汗如雨。
忽憐長街負重民,筋骸長彀十石弩。
半衲遮背是生涯,以力受金飽兒女。
人家牛馬系高木,惟恐牛軀犯炎酷。
天工作民良久艱,誰知不如牛馬福。

作品賞析

張耒出身貧寒,從政後又一直沉淪下僚,對廣大人民的窮苦生活有所體察和了解,在蘇門四學士中,他是最關懷民生疾苦的。這首《勞歌》是他的“古樂府歌詞”之一。它以樸素明快的語言,通過對“負重民”勞動神態的刻畫,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悲慘命運。

詩的開頭四句刻意渲染暑天之熱。一二兩句寫天氣:說“雲頭不合”,則可見烈日當空;說“惟飛土”,既呼應了上句“三月元無雨”,又強調了氣侯炎熱乾燥,塵土飛揚。三四兩句寫詩人自己:盛夏赫赫,驕陽似火,深堂高臥,想動身而未動身,就汗如雨下,這表明炎熱已到了難以忍受的程度。這四句對“熱”盡情渲染,為後面寫“負重民”勞動的艱辛,作了有力的鋪墊。

“忽憐長街負重民”,下一“忽”字,筆鋒陡然一轉,結上開下,中間四句進入對“負重民”的正面描寫。詩人由己及人,對於苦力的勞動強度,生活境況,不發抽象議論,也不作全面介紹,而是巧妙地通過兩個典型細節的刻畫,把“憐”的感情交織進去,含蓄地表現出來,去打動讀者的心靈,這種手法是很高明的。“筋骸長彀十石弩”,一個青筋暴出,骨瘦如柴,身負重物,移步艱難的苦力形象,令詩人心碎。這一細膩描繪,不僅具有強烈的真實感,而且逼真地點明物體之重已遠超過人所能承受的限度。“以力受金飽兒女”,苦力的區區報酬得來十分不易,其中滲透著很多血和汗。這就深化了主題。“半衲遮背是生涯”一句,使文意層層逼進。烈日曝曬,“負重民”儘管衣不蔽體,卻全然不顧。因為他們已被剝削得一無所有,除出賣苦力外別無“飽兒女”之法。“負重民”是家中直接掙錢者,從事的又是如此費力的勞動,尚且是“半衲遮背”,那么完全可以推斷,所謂“飽兒女”,充其量也只不過勉強活命而已。這兩個典型細節的刻畫,不僅逼真感人,使文勢跌宕,而且含意深長。它啟發人們去思索,是誰把“負重民”推向了苦難的深淵。詩中體現了作者觀察的深刻,剪裁的精當。

最後四句,變換韻腳,筆鋒一轉,向更深的意境開掘,以人與畜相比。牛馬都有人愛護,拴在樹下乘涼,唯恐其“犯炎酷”,而“負重民”如此艱辛,卻無人憐惜,人還不如牛馬。這樣的強烈對比,更可看出“負重民”是生活在人間地獄,更能激起讀者的深切同情。此外,作者有意換了入聲韻,更表現出這是“悽厲蕭殺”之音。

這首詩之所以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首先是因為詩人對勞動者有很深的感情,其次是因為成功地運用了多種描寫技巧,刻意經營,發揮了藝術獨創性。

作者簡介

張耒(1054-1114),字文潛,號柯山,楚州淮陰(今屬江蘇)人。熙寧年間(1068-1077)進士。曾任太常少卿等職。早年以文章受知於蘇軾兄弟。與黃庭堅秦觀晁補之並稱“蘇門四學士”。亦能詞。有《張右史文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