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唐 韋應物
詩詞正文
淒淒去親愛,泛泛入煙霧。
歸棹洛陽人,殘鍾廣陵樹。
今朝此為別,何處還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注釋
⑴揚子:指揚子津,在長江北岸,近瓜州。校書:官名。唐代的校書郎,掌管校書籍。
⑵親愛:指好友。
⑶“殘鍾”句:意渭回望廣陵,只聽得曉鐘的殘音傳自林間。廣陵:今江蘇省揚州市。
⑷沿洄:指處境的順逆。
韻譯
悽愴地離別了親愛的朋友,船隻泛泛地駛入茫茫煙霧。
輕快地搖槳向著洛陽歸去,曉鍾殘音還遠繞廣陵樹木。
今日在此我與你依依作別,何時何地我們能再次相遇?
人情世事猶如波上的小船,順流洄鏇豈能由自己作主?
作品格律
淒淒去親愛,泛泛入煙霧。○○●⊙●,●●●○▲
歸棹洛陽人,殘鍾廣陵樹。○●●○○,○○●○▲
今朝此為別,何處還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說明:○平聲●仄聲⊙可平可仄△平韻▲仄韻)
作品鑑賞
這首詩寫於韋應物離開廣陵(今江蘇揚州)回洛陽去的途中。韋應物曾客游廣陵,元大(大是排行,其人名字已不可考)是他在廣陵的朋友,詩中用“親愛”相稱,可見彼此感情頗深。公元763年(代宗廣德元年),韋氏被任命為洛陽丞,在乘船離開廣陵赴任洛陽的時候,對元大校書非常懷念,於是寫了這首詩寄給他。詩人在還能望見廣陵城外的樹和還能聽到寺廟鐘聲的時候,就想起要寫詩寄給元大了。
前四句寫離情。“淒淒去親愛”,詩人與朋友分離,感到很悲傷。詩中以“親愛”二字相稱,可見彼此友誼很深,一旦分別,自然依依不捨。但船終於啟行了,一會便飄蕩在迷茫的煙霧之中,友人的身影雖已消失,詩人還不停地回望廣陵城。正在這時,詩人忽然聽到廣陵寺廟裡的鐘聲,從朦朧的煙樹中隱隱傳來,他的心情更覺難過。
接著後四句抒發感慨。詩人望著滾滾東流、一去不返的江水,禁不住感嘆道:“今朝此為別,何處還相遇?”分別容易重逢難,這後會之期就難以預料了。
但另一方面,他又自我寬慰:“世上波上舟,沿洄安得住!”意謂:自己的身世飄浮不定,有如波上的行舟,要么給流水帶走,要么在風浪里打轉,世事怎能由個人作主呢?末兩句蘊含身世之感。
表面看來這首詩,寫得平淡無奇,但細加體味,卻感內蘊深厚。特別是“歸棹洛陽人,殘鍾廣陵樹”兩句,以景喻情,言簡意深。試想:船已“泛泛入煙霧”,漸行漸遠,可是詩人還忍不住凝望著廣陵城外迷濛的樹林,迷戀地傾聽寺廟裡傳來的殘鍾餘音。詩人對廣陵之物的依戀,實則是對摯友的依戀。這兩句雖不著情語,卻處處透出依依惜別之情,可謂情景交融,含蓄不盡。(《唐詩別裁》)表面平淡,內蘊豐厚,正是韋應物詩歌創作的主要特色。
作者簡介
韋應物(737~792或793)唐代詩人。長安(今陝西西安)人。15歲起以三衛郎為玄宗近侍,出入宮闈,扈從游幸。早年豪縱不羈,橫行鄉里,鄉人苦之。安史之亂起,玄宗奔蜀,流落失職,始立志讀書,少食寡慾,常“焚香掃地而坐”。代宗廣德至德宗貞元間,先後為洛陽丞、京兆府功曹參軍、鄂縣令、比部員外郎、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蘇州刺史。世稱韋江州、韋左司或韋蘇州。韋應物是山水田園詩派詩人,與王維、孟浩然、柳宗元並稱“王孟韋柳”。其山水詩景致優美,感受深細,清新自然而饒有生意。今傳有10卷本《韋江州集》、2卷本《韋蘇州詩集》、10卷本《韋蘇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