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寸:做人的火候和辦事的尺度》

《分寸:做人的火候和辦事的尺度》

唯有把握為人處世的分寸,做到恰到好處,才是處世最根本的需要,也是做人的最佳智慧。為人處世不必一味“忍讓”,躲、讓、屈、虛、舍、軟,誤己誤事;為人處世何必苦心“厚黑”,捧、拍、控、逼、裝、騙,傷人傷己。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為人一輩子,有兩大主題:做人,辦事。
做人要鋒芒不露。辦事要抓住時機
做人要辨明真假,辦事可弄假成真
做人要看清真偽,辦事要善用虛實
做人要能屈能伸,辦事要靈活機動
做人要海納百川,辦事要點到為止
做人要堅守底線。辦事要曲線向前
做人要愈挫愈勇,辦事要知難善退
做人要剛柔結合,辦事要軟硬兼施
做人要敢想敢爭,辦事要會讓會忍
做人要深謀遠慮,辦事要當下著手
做人要先予後取。辦事要以失換得
做人要光明磊落,辦事要技法圓融

內容簡介

做人的火候和辦事的尺度》從隱與顯、真與假、虛與實、屈與伸、深與淺、直與曲、進與退、軟與硬、忍與爭、長與短、舍與得、明與暗十二個方向入手,通過層層剖析讓你在輕鬆的閱讀中學會把握為人處事的各種分寸,達到說話得體、辦事得當、交往有度、待人有禮的境界,從而締造一個良好的人際關係。做起事來得心應手,事半功倍。

目錄

第一章把握隱與顯的分寸——做人要鋒芒不露,辦事要抓住時機
鋒芒畢露要不得
學會藏身待出頭
愚鈍一些不礙事
糊塗一次又何妨
優越感會害死人
得意之時莫忘形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第二章把握真與假的分寸——做人要辨明真假,辦事可弄假成真
真情假意須分清
負負得正有奇效
表象的作用
謊言未必都是錯
第三章把握虛與實的分寸——做人要看清真偽,辦事要善用虛實
沒有賣點就造一個
模稜兩可時更要靈活機動
外借之餌更好用
把握好手中的奇貨
別把退路全堵死
察言觀色再出招
第四章把握屈與伸的分寸——做人要能屈能伸,辦事要靈活機動
放下身段好辦事
以誠動人最見效
用眼淚打動對方
彎腰低頭巧示弱
低頭才有抬頭日
第五章把握深與淺的分寸——做人要海納百川,辦事要點到為止
掂清自己的斤兩
向秩序表示敬意
好話說到心坎上
捧場濃淡有說道
尋求共鳴好辦事
誇讚對方的閃光點
細微之處摸底線
第六章把握直與曲的分寸——做人要堅守底線,辦事要曲線向前
委婉說服效果好
善套近乎好成事
直言也應有曲意
彎曲發力勢最佳
多繞彎子可以少碰釘子
迂迴溝通有奇效
送禮送到點子上
第七章把握進與退的分寸——做人要愈挫愈勇,辦事要知難善退
內部紛爭,外人止步
遇事多個心眼
人有遠慮才能遠行
引領對方的思路
進退自如是高人
退一步是為了進兩步
得理讓人天地寬
退讓時不要顧忌面子
預留伏筆便可從頭再來
第八章把握剛與柔的分寸——做人要剛柔結合,辦事要軟硬兼施
先聲奪人達目的
遇事要有兩手準備
黑臉開戲紅臉收
把懷柔之術帶在身上
隨時準備好下台的台階
剛柔相濟好辦事
仁慈就是護身符
用仁慈愛護身邊的人
小事最易打動人
老鄉關係最好用
大度能讓人敬服
以靜制動巧成事
沉默背後蘊含著力量
第九章把握忍與爭的分寸——做人要敢想敢爭,辦事要會讓會忍
偏激狹隘易招災
忍乃成事第一課
成大事要沉住氣
急於求成不可取
忍短痛保長久安
第十章把握長與短的分寸——做人要深謀遠慮,辦事要當下著手
一技之長有好處
人情投資須長遠
機會是創造出來的
冷廟燒香火更旺
做好前期投資
用未來打動對手
一線希望出生機
好事多磨功自成
做人眼光要長遠
第十一章把握舍與得的分寸——做人要先予後取,辦事要以失換得
捨棄後才有所得
捨得吃虧得實惠
把面子留給別人
吃虧就是占便宜
失去之時即為得
得失就在一念間
第十二章把握明與暗的分寸——做人要光明磊落,辦事要技法圓融
高大形象樹明處
好話放在背後說
莫在暗處論人非
言多必失要記牢
個人隱私是雷池
他人短處不可揭
參考書目

前言

為人一輩子,有兩大主題:做人,做事。
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上。不僅僅是要做人,而且還要做好人,會做人,做人,說起來很大,大到我們要用一生去體驗它,琢磨它;但做人似乎又很小,小到生活的每一個小細節、小旮旯里都充滿著做人的哲學與技巧。我們如何掌握這樣一個火候。這樣一個尺度,直接關係到我們的現實生活和切身利益。
這世上最難拿捏的,就是做人、辦事的火候與分寸。比如,我們一直提倡為人要坦誠。做事要光明磊落,但在為人處世的過程中,很多時候並不是這樣的。為人實在固然好,但是一味地實在,實在是不可取的處世方式,實在要看對象,對於不實在的人或事,我們也不能太實在。有些事情我們認為完全可以很輕鬆地辦好,但是按照常理去做,就是辦不好,怎么辦?這個時候,我們就不能走常規路線了,這就需要繞個道,拐個彎,換個角度看問題,或許這樣做事更有效率,結果會更加完滿。
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人因為不懂得把握做人的火候,辦事的尺度而吃盡了虧,受盡了苦。最明顯的,莫過於職場上的一些事情:小王的業務素質高,工作能力強,來到單位之後除了工作就是工作,他在平日裡跟同事們的接觸不多,關係也比較一般。與小王同單位的小劉各方面都比小王稍弱一些,但是,小劉每天來到單位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各科室轉轉。這樣的兩個人,可以說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你一定會說小王是個業務骨幹,獎金一定不少拿,錯。到了年終考核,小王的成績平平,而小劉卻拿到了豐厚的獎金,領導對小王的評價是:工作能力尚可,但民眾基礎薄弱,希望以後多團結同事:而對小劉的評價卻是:此人一向團結各部門同仁,努力與民眾打成一片,與大家共同進步……
為什麼努力工作的小王沒有拿到獎金,而小劉卻得到了豐厚的獎勵呢?他們的差別就在於做人,就在於處世。小王雖然有工作能力,但是他不懂得聯絡感情,不懂得掌握做人的火候;而小劉則不同,他知道適度地維繫眾位同仁的好處,所以他得到了實惠。

精彩書摘

還有,封建時代的士人都有“士為知己者用,為知己者死”的忠義觀念。諸葛亮為劉備三顧茅廬傾心結交的誠意所感動,在後來他給後主劉禪所上的《出師表》中,還念念不忘地說:“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這確是諸葛亮的肺腑之言。
在常人看來,一個能在曹操、孫權、劉表、劉璋等手握雄兵、顯赫一時的群雄那裡謀到一席之地的人,偏偏看上既沒有地盤、又沒有多少兵馬的劉備,豈非將一生事業系在前途未卜的人物身上?撇開劉備反曹最堅定、以興微繼絕為己任這一層不說,還能受重用,一展平生管樂抱負,劉備其誰?劉備不以自己一介布衣、一名青年為鄙陋,三次屈尊就教,單憑這一點,就很感激的了。豈不聞“士為知己者死”!
其實,如果我們想起龐統自己跑去找劉備,卻因為外表不佳而備受劉備冷落時,就可以明白諸葛亮不主動地去尋找主人的原因:因為他要的是一種機緣和地位。只有當劉備三顧茅廬並聆聽其“教誨”後,諸葛亮才能在劉備身邊獲得到他所需要的地位和信任。諸葛亮實際上是在韜光養晦,等待合適的機會出山。
韜光是隱藏自己的光芒,養晦是使自己處在一個相對不顯眼的位置。
韜光養晦與低調的基本意思是相同的,是中國人為人處世中最具特色、最有價值的一大亮點,是低調做人的一種優秀策略,它的意義博大精深。
人生在世,總會受到強勢者的壓迫,韜光養晦便是奮發圖強的內在動力。面對冷遇或者強勢而不能馬上做出反抗或者回擊時,不妨先收起自己的武器,積蓄力量。等待時機。古語言:不是不報,時辰未到。在時機尚未成熟的時候,做事很難成功。所以,凡能成大事的低調者,無一不是伺機而動的。歷史上,因為成功運用韜光養晦的謀略而勝,因為不懂得韜光養晦的道理而敗的事例比比皆是,不勝枚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