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做事有分寸》

《做人做事有分寸》

《做人做事有分寸(經典精華版)》簡潔明了,可操作性強,讀者只要按目索引、順藤摸瓜就能夠找到自己需要的內容,校準自己如何改進與把握好分寸。相信《做人做事有分寸(經典精華版)》的出版,能夠有助於年輕讀者把握為人處世的分寸,能夠有助於他們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順達,越走越寬廣。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大千世界,古往今來,任何事都離不開“分寸”二字。人生在世,分寸無處不在、無處不有,人際關係需要把握分寸,成就事業需要把握分寸,推進工作需要把握分寸。分寸既是一個理論問題,又是—個實踐問題。漫漫人生,既是目的更是過程。人生之旅生命閃光處,不一定是草長鶯飛時;人生得意時,不一定是踏花歸來處。人生的成敗興衰,濃淡緩急,無不在把握分寸中見分曉。總之,只有把握好分寸,才能實現做人做事的最高境界。
為了行事要有分寸,與人交往也要有分寸;說一句話要有分寸,遞一個眼神也要有分寸。
分寸——智者與愚者行事準則與做人方式的區別:
智者潤物無聲 愚者天花亂墜
智者綿里藏針 愚者劍拔弩張
智者力不使盡 愚者弓滿勢盡
智者見好就收 愚者慾壑難填
智者循循善誘 愚者咄咄逼人
智者不即不離 愚者痛快淋漓
智者不卑不亢 愚者委曲求全
智者有禮有節 愚者俯首貼耳
智者有張有弛 愚者緊崩慢松
智者有條有理 愚者毫無頭緒

內容簡介

通過對人們為人處世與安身立命的研究,我們發現那些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夠在人生的道路上順風順水,其原因不僅僅在於他們的聰明,也不僅僅在於他們的勤奮,更不在於他們懂得多少方法與手段,而在於他們對人性的洞察,他們懂得什麼叫恰如其分,什麼叫不偏不倚,什麼叫見好就收,一句話,他們善於把握分寸。
《做人做事有分寸(經典精華版)》主要向你闡述了做人做事的有關知識。《做人做事有分寸(經典精華版)》在成書的結構上,我們力求簡潔明了,可操作性強,讀者只要按目索引、順藤摸瓜就能夠找到自己需要的內容,校準自己如何改進與把握好分寸。在成書的語言上,我們力求簡潔明快,輕鬆自然,並且配以一些經典的小故事,讓人讀起來津津樂道,發人深省,回味無窮。

目錄

第一章 講分寸做人才能境界高尚
1.世間萬物都需要把握“度”
2.智者要有智者的處世藝術
3.有遠慮還要有近憂
4.處世儘量做到不偏不倚
5.高標準處世低調去做人
6.得意不忘形,失意不氣餒
7.成熟看待人生中的得與失
8.講分寸是一種人生的大智慧
第二章 講分寸表現才能獲得認同
1.“秀外”還要兼顧“慧中”
2.厚道裡面也要透著精明
3.謙虛但不讓人感到虛偽
4.適度表現自己的個性形象
5.抬高自己卻不貶低別人
6.把握符合身份需要的尺度
7.與眾不同也不要過於不同
8.外圓內方乃為人處世之道
第三章 講分寸說話才能恰到好處
1.會“說”才能塑造好形象
2.注意說話的“虛”與“實”
3.拿捏好說話的“輕”與“重”
4.注意說與不說、說多說少的分寸
5.對人讚許也應該有分寸
6.善於把握表揚與批評的尺度
7.不失分寸把話說到恰到好處
8.處理好會說與會做的關係
第四章 講分寸辦事才能無往不勝
1.求人辦事要把握好尺度
2.因人而異與因事而異
3.講原則性也要有靈活性
4.最好給人留有迴旋餘地
5.欲取時必須先有所給予
6.適當地採取疏與導
7.恰如其分地體現剛與柔
8.分清冷處理與熱處理
9.人情千萬不可以透支
10.該清楚則清楚該糊塗則糊塗
11.火候到了再揭開鍋蓋
12.掌握一點兒拒絕別人的藝術
13.矯枉的時候切莫過正
14.求人辦事如何“繞圈子”
第五章 講分寸交際才能遊刃有餘
1.分寸交友增添個人魅力
2.能夠自尊並且尊重他人
3.與人和睦相處但不失自我
4.嚴於律己也要寬以待人
5.待人態度應該冷熱均勻
6.得理之時不妨讓人三分
7.善於寬容別人悅納自己
8.等距離外交誰也不得罪
9.“貼心”就好,不必“知心”
10.善於把握交際間的距離
11.在親密無間中把握交朋友的尺度
12.異性間相處更要呵護彼此的空間
第六章 講分寸職場才能順風順水
1.會實幹也要會巧幹
2.分內分外都要兼顧
3.不侵權也不越權
4.到位但不要過位
5.尊重領導但不必奉迎
6.服從領導卻不必盲從
7.顧上的同時也要會顧下
8.不但要會爭還要會讓
9.從容面對進與退
10.成大事必須能屈也能伸
11.與上級領導相處時的分寸
12.與同事相處時的分寸
13.與下屬員工相處時的分寸

精彩書摘

第一章 講分寸做人才能境界高尚
1.世間萬物都需要把握“度”
分寸,既可以指物體空間距離的大小,又可指說話或做事的適當限度。由此也就可以知道,分寸是存在於世間萬事萬物之間的一種尺度。
在科學上有一個關於分寸的定論叫黃金分割,科學家稱之為神聖分割——0.618:0.382。這是一個神奇的比例,如果遵循其規律,就會呈現一種和諧的美,會讓我們的視覺感到非常舒服。相反,如果不按照這個規律進行,就會讓人覺得奇怪,覺得醜,覺得不對勁兒。在生活中,這個最具有美學價值的奇妙比例也幾乎無處不在,數學、物理學乃至建築設計中,都需要這樣一個科學的比例發揮作用。
我們知道,東漢以後才開始出現佛祖的塑像,但究竟要塑成什麼樣子,直到魏晉南北朝時還沒有確定。據說,南朝劉宋宗室子弟曾經鑄造了一座銅佛像,準備安置在寺內供人瞻仰祭拜。當這個一丈六尺高的佛像鑄成之後,前來瞻仰的人都覺得佛像怪怪的,不夠莊嚴。有人說臉龐過於消瘦了,有的說臉部的比例不夠合理。大家七嘴八舌,說什麼的都有,但唯一統一的意見就是應該為佛像整整容。這項工程說起來容易,執行起來工匠們卻被難倒了,都感覺不知從何下手。這個時候,有人提議請知名的隱士戴擷出出主意。戴擷看了之後對眾人說:“不是臉太瘦,而是肩膀太肥。”於是,工匠們就照著戴擷的指點,立刻為佛像的肩膀減肥。經過一番削削打打之後,佛像的比例最終協調起來,佛像的臉龐也不再顯得瘦削,大家都覺得相當滿意。
這種比例和度,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分寸。分寸之過與不及,不是缺點,就是遺憾。比例適合、分寸適度,美感、格調自然就會顯現出來。
對自然萬物如此,對人也如此。一個人如果掌握不好分寸,就難以把事辦好。真理過一分就可能變成謬誤。喝酒適度,身心愉快,氣氛融洽,超過限度,自己難受,身體受損;謙虛是必要的,過了頭就成了虛偽;自強是對的,處處想占上風就讓人難以相處;自信是必要的,過了頭就成了狂妄自大;對人幫助是對的,熱心過火就會讓人覺得俗不可耐或無所適從;和領導搞好關係,服務好是對的,過火了就會陷於阿諛奉迎;當領導的講原則是對的,但如果策略不對,難免影響工作效果……
人生的紛紛擾擾,很多都是分寸的伸縮、調節所引起的。分寸,往往是生活長河上的一個分水嶺,把握不好它,好與壞、愛與恨、喜劇與悲劇就可能發生相應轉化。分寸幾乎隱藏於這一系列轉化之中,鬼使神差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
雖然我們並不容易把什麼事情都做得很好,不過恰如其分地把握分寸卻是我們在生活中不得不注意的嚴肅問題。
在人際交往上,我們都見過關係特別好的朋友突然之間反目成仇,也見過熱戀時恨不得黏在一塊兒的人過了那段狂熱的時期後便“勞燕分飛”。原因沒有別的,就是交往失了度沒了分寸的緣故。彈樂器的人都知道,弦調得太緊會崩斷,所以琴師常常要調試琴弦,把過緊的弦松一松。人和人相處也如此,在一起久了就需要適當分開,“遠香近臭”就是這個道理,適當的分寸是保持融洽關係的有效潤滑劑。
做事情也一樣,一定要做到恰如其分。有個寓言故事說:有一位國王,長得身高體壯,可惜有一隻眼睛是瞎的,一條腿是瘸的。一天,這位國王叫來三個著名的畫師給他畫像。第一個畫師把國王的雙眼畫得炯炯有神,兩腿粗壯有力,十分英俊威武。國王一看十分生氣:“這是個善於逢迎的傢伙。”隨即命人把畫師推出斬首。第二個畫師吸取前一個畫師的教訓,把國王畫得十分逼真,國王看過之後又一臉怒氣地說:“這叫什麼藝術!”又叫人把這位畫師的頭砍了。第三個畫師把國王畫成正在單腿半跪打獵的樣子:雙手端著獵槍,一隻胳膊肘依託在瘸腿上,一隻好眼睛睜得大大的,另一隻瞎眼睛緊緊閉著瞄準前方。國王看後十分高興,獎給這位畫師一袋金子,還封他為“國內第一畫師”。由此我們可以說,做事情如果不實事求是,會讓人認為缺少真誠,過分了就沒有好結果。實事求是有好處,但也要講究分寸,太直接地批評對方或暴露缺陷,往往不容易讓人接受。
我們無時無刻都要為自身的生存與發展付出一定的代價,這是立足社會最基本的需要。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曾經提出人的需要五個層次論,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這五種需要由低層次向高層次發展,且每一種需要的獲得無不與講分寸有密切關聯。尤其是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更要依賴於對分寸的適度把握,才能獲得對這些需要的滿足。
2.智者要有智者的處世藝術
人生當中最難把握的兩個字是“分寸”。我們大多有這樣的經歷:出門旅遊的時候,人們喜歡在一些景點留影。大多數人會用刻有當地標誌的匾額做背景,並千方百計地突出其特點。人們拍攝的方法就是把距離拉近,表明自己和那個景點之間的聯繫,顯示什麼時間曾經到此一游。假如這個景點就在自家門口,人們反而會忽略這塊匾額的重要性,忽略了特點突出的那一部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因為太熟悉了,所以審美的角度就要變換一下。換句話說,就是要推遠些距離,這樣的感覺可能會更好。
照一張相尚且如此,更何況為人處世。分寸,是人的心靈需要的氧氣。假如氧氣沒有了,心靈就要窒息。一句話,講分寸是智者必備的處世藝術。
戰國時代的趙國將軍廉頗,武功高強,身經百戰,在沙場上以一當十,屢立戰功。當文官宰相藺相如官職比自己高出一截時,廉頗心中非常不滿,認為藺相如只是一個耍嘴皮子的文官,官位不應該比自己高。就揚言要讓藺相如受點兒羞辱,藺相如知道後就千方百計地躲著廉頗,避免與他直接見面。廉頗見藺相如不敢見自己就很得意,以為藺相如真的怕他,其他人也以為藺相如懼怕廉頗。後有好事的人就問藺相如為什麼要怕比自己職位低的廉頗,藺相如說:“我並不是害怕廉將軍羞辱我,更不怕廉將軍讓我在眾人面前丟面子。我個人的榮辱算得了什麼呢?秦國人正盼著我們將相出矛盾、國內出亂子呢。若我與廉將軍天天互相仇視,互不服氣或者互相拆台,不是正好給秦國創造了攻打我們的機會嗎?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我只好先避免與廉將軍見面了,等廉將軍想明白了也就理解我了。”廉頗聽說後,感到非常慚愧,向宰相藺相如負荊請罪,從此將相齊心協力,共同保障了趙國的繁榮與安全。
這則“將相和”的故事所以能成為千古美談,就是因為宰相藺相如善於把握做人處世的分寸,得當地調整與廉頗的關係,最終“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現實生活中,我們能否掌握處世的分寸同樣很重要。某廠宣傳部張部長是一個求才若渴的人,見到基層單位的小劉在報紙上發表的文章文筆不錯,就多方跑動,終於將小劉網羅到自己的麾下。幾年後,由於小劉精明能幹,被調到廠辦公室工作,廠辦主任也很器重他。
過了不久,小劉忽然覺得,張部長似乎對自己有點兒看法,關係有漸漸疏遠的感覺。私下一了解,才知道原來張部長和廠辦主任之間有矛盾。張部長認為,小劉已是廠辦主任的人了,有點忘恩負義。誤解的形成很簡單,一次下雨,中層幹部開會,小劉拿著雨傘去接上級,只發現雨中的廠辦主任,卻沒看見站在門口避雨的張部長,這雨中送傘就送出誤解來了。
盛怒之下,張部長對個別人抱怨說,自己當初看錯了人,沒想到小劉是一個勢利小人,見利忘義。小劉得知原委才意識到自己被嚴重誤解。
“這可怎么辦呢?”小劉有些為難了。
經過反覆思考,他採取如下處理辦法。
每當有人說起自己與張部長的關係時,他總是實事求是地解釋說兩個人之間沒有矛盾。這樣做可以一方面向張部長表明自己的人品,另一方面可以防止誤解的繼續擴大,便於緩和與張部長的關係。
只要小劉和張部長在工作中有接觸,他總是先向張部長問好,不管對方理與不理,臉上總是笑嘻嘻的。每逢工作上有宴請一起招待客人時,小劉總是斟滿酒杯,當著客人的面向張部長敬酒,並坦然說明是張部長培養和提拔,自己才有了今天的進步。小劉的感激與坦然,不僅是出於禮貌的介紹,更重要的還是一種心靈表白,表達了自己並非是忘恩負義的小人,就這樣,張部長終於和小劉盡釋前嫌,和好如初。
現實生活中,我們能否巧妙而又恰如其分地與人相處是非常重要的。看看我們周圍的人,失敗的多是因為分寸把握得失調,成功的則多是因為分寸得當。有的人只是喜歡接近自己的領導或者對自己有用的人,對這些人言聽計從、唯唯諾諾,無論什麼事都俯首帖耳,卻較少答理那些對自己看起來沒有用處的人或領導,甚至連正常的工作程式也不走,理應匯報的事情也置之不理,那么,領導一變動這些人絕對不會有什麼好下場。反之,作為領導也要一碗水端平,有分寸地處理事情,不要有什麼事總是找自己喜歡的部下去辦。不得分寸要領的人,必然處理不好人際關係。久而久之,必然會給工作和自己的形象帶來不好的影響。
3.有遠慮還要有近憂
棋壇高手之所以能臨陣不亂、穩操勝券,根本的原因是他善辨對手的棋路,明察對手跳馬、飛象的用意、目的,自己則韜略在胸、沉著應對、巧手遏制,進而分割包抄,戰而勝之。反之,若不看對方採用何種戰術,只顧眼前的利益盲目往前沖,那是輸定的。諸葛亮之所以能輔佐無立足之地的劉備三分天下,關鍵在於他洞悉天下大勢,深謀遠慮、運籌帷幄、成竹在胸。
1952年,美國波音公司的工程師們想要製造大型噴氣式飛機。他們以往主要是製造軍用飛機的,曾經嘗試製造過商用飛機都慘遭失敗。在商用飛機市場上波音公司沒有地位,其他公司也沒有證實過商用噴氣式飛機的市場價值。其競爭對手認為,螺鏇槳式飛機仍繼續占有商用飛機市場的主流。
面對種種困難,波音公司還是毅然生產了噴氣式飛機,並把它命名為波音707,從此把商用飛機帶入了噴氣式時代。這一切應該歸功于波音公司有一個大膽的目標,即把波音發展成商用飛機的重要角色。
當時,其競爭對手還堅持生產螺鏇槳式飛機,而對噴氣式飛機的市場前景持謹慎觀望態度,從而失去了寶貴的商機。
大膽的目標應該是一個明確,又難以達到的目標。像福特公司的大膽目標是“讓汽車平民化”;索尼公司在雇員不足千人,毫無海外影響時,即提出了讓其產品遍布全世界的遠大目標。
並非目標的存在激勵了進步,對於目標的承諾才更重要。製造波音747,本身應該是一個大膽的目標。但正是“即使花費整個公司的財富也要製造它”的承諾使大膽的目標最終得以實現。今天,眾所周知,波音747是飛機行業最賺錢的產品,但是在20世紀60年代後期作出生產它的決定並非易事。因為其開發成本相當於今天的50億美元,並需要大約14年才能開始贏利,關鍵問題是波音公司勇於作出大膽的決定,勇於冒險。
近幾年,世界鋼鐵價格因為中國的強勁需求而大漲,許多鋼鐵製造企業因為準備不足而錯失良機。日本的三井物產由於提前作好準備,趁機大賺了一把,讓許多同行羨慕不已。
三井物產是怎樣做到這一點的呢?原來早在7年前,在鋼鐵價格低迷的時候就開始布局。因為中國當時正要開始大規模建設,全力發展經濟,跟日本在1960-1975年因建設需求,鋼鐵生產增長8倍的情況相仿,甚至需求量會更多。三井物產經過調查,認為今後每年需求將會有3%的增長。所以,三井物產在1997年就立即著手,大手筆投資300億日元購買巴西CMM採礦公司40%的股份,並在世界各地通過分公司的力量積極收購鋼鐵原料的廉價股份。當時,許多同業人士都認為三井物產瘋了,但今天看來卻讓人不能不佩服三井物產的遠見。著名管理大師石滋宜最新推出著作《經營DNA》,三井物產的案例被石先生稱為“有遠見才有大機會”,高度稱讚三井的經營能力。
通過研究“有遠見的企業”可以發現,它們通常有超乎尋常的自信,甚至是驕傲。在一些人看來,這是很大膽,甚至冒險的舉動。但在這些有遠見的企業看來,認為它具有達到目標的能力,它要做什麼事,就一定能做到。
遠慮與近憂的哲理說到底就是我們要居安思危,充分考慮到未來發展可能發生的情況,防患於未然。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是明智的:“當人們都完全相信我時,我感到是危險的。”遺憾的是,這樣明智的企業家在中國不多,一些剛成立沒幾年的企業,一炮打響以後,便開始春風得意,以為從此可以打遍天下無敵手,信誓旦旦要進入世界五百強之列。其淺薄、無知、荒唐,真是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作為萬物之靈的人,應當時刻保持一點兒遠慮,時刻想到可能會出現的不利局面,從而可以從容應對各種各樣複雜的情況,擺脫近憂的苦惱。當我們在計畫未來的時候,千萬不要忘了當下,如果不能很好地兼顧當下與將來,考慮問題或做事情欠周全的話,一樣會遭受損失。
4.處世儘量做到不偏不倚
“不偏不倚,中庸之道”就是不執著、偏向於某一方面。老子講無為,我們認為是應該聯繫無所不為來理解,什麼都可以不做,什麼都可以做,這與孔子講的“不偏不倚,中庸之道”異曲同工。魯迅也講:“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不執著、偏向於“有”或“無”,這正是“不偏不倚,中庸之道”。佛家也有講不要執著於有我與非我:“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老子淡泊名利退隱,孔子講學,魯迅用筆抗爭……他們都在走著中庸之道,因為他們已超然於獲取和捨棄。
能夠與人保持正常的關係,必須像一架天平一樣,保持一定的平衡,不偏不倚,不厚此薄彼。如果處理事情,做不到“一碗水端平”,而是把關心變成偏心,不用說與別人保持正常的距離,十有八九會破壞相互間的友誼。
分析“偏心”產生的根源,主要在於主觀認識上存有偏差。現實生活中,能夠不偏不倚的確是很難把握的,人們在社會上大都想擺脫孤立無援的窘境,力爭使自己的所言所行有所依託,有所呼應。何況,誰沒有個親朋故友的?所以很容易產生偏倚某人或偏倚某事的心理。這其一是態度不端正的問題。少數人把偏心眼兒看做是個人感情的需要,於是乎,不時地給自己的老鄉、身邊人“吃”點兒偏食,在工作上多一些關照,在生活上多一些照顧;還有的人,因一點兒蠅頭小利就放棄原則和公正,給予個別人特殊關照。其二是方法不得當造成的。有些人為了樹典型、拉關係,對那些素質好、能力強的骨幹青睞有加,百般呵護、關懷備至,即使發現問題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姑息遷就,對一些綜合素質相對較差的人則態度冷淡、漠然視之。其三是由於作風不紮實。一些人作風輕浮,平時不注重深入下屬中間,掌握第一手材料,了解情況往往停留在聽匯報、看大面上,或者用老眼光看人,憑感覺辦事,憑經驗處理問題,相同的一件事,發生在不同的人身上,會採取不同的態度。甚至還有的人,尤其是領導者偏聽偏信,只注重聽身邊人的意見,聽頌歌,對一些批評建議產生反感情緒,當成耳旁風。久而久之,這種偏心眼兒必然影響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同時也會降低自身的威信和形象。
每個單位的人際關係都很複雜,有些人專愛拉幫結派、挑撥是非。不管你是否願意,都有可能被別人拉攏過去,成為他想發展的對象。當他毫無緣由地對你熱心,並跟你“談心”之時,你就要學會不偏不倚了,你要儘量冷淡,避免捲入一些無聊的人際爭鬥中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