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是第一部系統研究我國數千年公牘演進及其規律“的公牘學”專著,對研究中國文書學和檔案學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1947年商務印書館出版。1989年檔案出版社作為檔案學研究資料叢書,經王毓、孔德興校點再版。
作者簡介
許同莘,江蘇無錫人,生於1878年。
早年東渡日本,畢業於日本法政大學速成科。
歸國後入張之洞幕,為文案委員。
民國後任外交部僉事、河北省政府主任秘書等職。
他長期從事文秘工作,通曉歷代章奏文移,《公牘學史》是他的代表作。
內容簡介
該書內容分兩部分:前部分共 10卷,8卷論述上古三代、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文書及文書工作的歷史,2卷羅列各代的辭命範文,加以分析評論。
後部分有內外兩篇,名為“牘髓”,論述文書工作者的修養、情操及文書撰擬技巧等,比較系統地體現了作者治牘的思想及文書學理論。
最後還附有治牘須知,講述擬寫公文應注意的事項,總結和概括了作者長期從事文書工作的實踐經驗。
作者從“政與學”、“政事與文章”的高度和互相貫通的觀點去研究文書與文書工作,注重內容,考究文風格調,使文書工作從刀筆俗吏操業謀生以講求程式為目的的陳舊見解中解脫出來,把歷史上大量的、個別的文書工作經驗,總結、提高為系統的文書學理論。
該專著對研究中國文書學和檔案學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成就
首先在於作者“對公牘學”的倡導和探索。許同莘在《公牘學史》中第一次使“用公牘學”這一名稱,並第一個對數千年來公牘的發展、演變進行了系統的研究,此後,文書、檔案史遂發展成為一項專門的學問。《公牘學史》對後來的文書學、檔案學的研究,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具有開創之功。
其次,作者從“政與學”“、政事與文章”的高度和兩者相互貫通的觀點去研究公牘,並用很大的篇幅探討了歷代文書的內容,考究了當時的文風格調,披露了漢之章句、六朝駢儷、兩宋空言、清朝八股都對公牘撰寫產生了極壞的影響“,崇長空文”“、祖尚浮華”成為公牘頑症,遂使文書工作從刀筆俗吏操業謀生和以講求程式為目的的世俗陋見中解脫出來。
許同莘也很重視對歷代公牘名家名篇的研究,用較多篇幅介紹了秦之李斯,漢之賈誼,唐之陸贄、韓愈,宋之王安石、歐陽修、朱熹、陸象山,明之王守仁、海瑞,清之曾國藩、胡林翼、張之洞等,既論其人並論其文。通過對這些名家名篇的考察,分析其優劣得失,探求公文撰擬的規律性認識。堅持公牘與文章融為一爐,政事與學術合為一體,指明了公牘學發展的正確導向。更為可貴的是在《牘髓》內篇中,作者又對文書檔案活動的主體——治牘者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
綜合分析了古今文牘工作者的經驗教訓,提出了“積學第一、曉事第二、立誠第三、得中第四、養恥第五、去忍第六”的治牘主體思想。
缺陷
有些地方對徵引的文獻未能詳加考訂,致使很多史料出處不具體或缺少出處。
徵引史料往往採用間引的方法,或取其部分,或中間跳躍,使不少地方艱澀難懂。
有的史料可能由於排印的粗心,略有字句上的誤寫。
原書只用句號圈點,未採用統一的標點符號,全書文言舊風,使後人閱讀,時感不便。
該書以文獻為主,未利用大量考古史料,亦為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