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八月末》源於現實,又游離現實,人物關係班駁陸離。他們追逐著唯美,卻破碎著激情;他們期冀著溫暖,又無端地殘酷。如此若即若離的感覺,風流雲散的悽惶,就仿佛踏上了一條不歸路。目錄
1.那時的愛情也是碧藍的2.遠離荒漠一般的繁華
3.走進來就聞到了咖啡的香
4.黃昏的時候女兒坐在沙灘上
5.那時候他們不知廉恥
6.午夜中滋生的放蕩
7.她把《第二性》讀了很多遍
8.那些往事就像糟粕
9.每天都如同行走在刀鋒上
10.她靠在那裡死去的樣子很感人
11.被噩夢扭曲的瞬間
12.瀰漫在空氣中的緊張和哀傷
13.各自孤獨地滅亡了
14.油畫上的裸體是誰
15.伊的戀愛的往昔
16.直到落葉開始飄零的深秋
17.就那樣發生了,那場殺戮
18.每個人都像嫌疑犯
19.太陽穿透清晨的迷霧
前言
《八月末》首先是大海的故事。海是小說中最重要的部分。因為海,各色人等才可能匯聚海邊,獻演他們愛恨情仇的生死篇章。《八月末》還是一個關於季節的故事。雖然只截取海邊的夏季,但四季流轉中,還是泄露了人們世事難料的命運。
《八月末》又是一個關於藝術的故事。無論電影、繪畫還是舞蹈,以及操持這些技藝的藝術家們,都將在這裡撞擊出疼痛而慘烈的火花。那是一種閉上眼睛就能看到的藍色幽光,是扭曲並璀璨的一種生命的景象。
當然《八月末》也是愛的故事。只是無論怎樣的愛都太坎坷,也太艱辛。所有的人都在冒險,也都在追逐,卻又始終不能擺脫那種即將被淹沒的恐懼。
所以《八月末》也是一個毀滅的故事。一些人死去,一些人在悔恨自責中煎熬。各種各樣毀滅的方式,自毀,或置他人於死地。總之,血淋淋的,那是理性的凋零。於是《八月末》可能又是一個犯罪的故事,只是犯罪者大都因為心在滴血。
小說源於現實,又游離現實。主題是模糊的,也許又是多義的。人物的邊緣化,導致了人物關係的斑駁陸離。他們追逐著唯美,卻破碎著激情;他們期冀著溫暖,又無端地殘酷。如此若即若離的感覺,風流雲散的悽惶,就仿佛踏上了一條不歸路。
其實要寫的原本是一部輕鬆的小說,但最終呈現的卻依舊是沉重的悲傷。那是人所不能避免的某種宿命。曖昧而淒婉的,讀後會傷心,卻是不會落淚的那種傷心。
希望小說里能有詩一般的語言和意象,於是在描述中嘗試著,讓語言與故事同等重要。
精彩書摘
伊終於可以不受困擾了。在深秋的海岸,遠遠地,地平線消失在翻滾的陰雲下。仿佛暗灰色的斑翳。模模糊糊的,那迷濛的混沌。伊裹著白色絲巾。在沙灘上飄蕩。難以抵禦的太平洋上的海風。她終於孤單了。那是她夢寐以求的。再沒有左鄰右舍的喧曄,樓上樓下的響動。或許也沒有了,可以窺見的他人的隱秘。靜寂。在海的浪中,只剩下一種景象了。那千篇一律的不捨晝夜的撞擊。永遠不變的浪涌。伊還是看到了遠方的燈塔。在昏暗的光里。仿佛有歌聲飄起。在海面上。那么遙遠。再普通不過的燈塔了,卻曾承載夢想。
伊,她從來不曾真的經歷過兇殺案,更沒有想過會發生在她身邊。被殺的人和殺人的人她都認識。這案件就像秋季的陰雨一般,始終環繞在她的腦海中。只要閉上眼睛她就能看到,那個滿身是血漬的姑娘。就站在伊的窗外。雨淋在她的身上。衣服緊貼在肌膚上。那血跡於是淡泊了下來,向下淌著,那夾帶著血的雨滴。她就站在伊的窗外。仿佛在乞求著什麼。但伊卻什麼也聽不到。她只記住了,那一刻窗外雨中的那張扭曲而驚恐萬狀的臉。
伊一直覺得此生最大的遺憾,就是當她功成名就的時候卻已年華老去。不,不單單是年華老去,而是幾近於行將就木的時刻,她才擁有了這座海邊的房子。這裡遠離城市中心,每天能看到大海波瀾。在海邊有這樣一處房舍,是伊過去不敢想的。現在卻踏踏實實地住進了“海岸家園”,從此每天憑欄遠眺。
為了每日在沙灘上漫步,伊為自己定製了各種飄逸的服裝。尤其那些能與海的不同色彩桕搭配的絲巾,就更像是一道道彩虹,斑斕地排列在伊的衣櫥中。
是的,搬來海邊的時候伊就想到了,這裡的寂寞。她還知道只要搬來這裡,就意味著她將一年四季在此長住。她不像“海岸家園”的其他住戶,只把這裡當做夏天的房子。或者那些開車的人們,每天不辭勞苦地往返於城市和海邊。
伊赤著腳走在沙灘上。白色絲巾被海風拖起一道白色的飄曳。想著幾個月前這裡的熙熙攘攘。尤其周末的時候人們蜂擁而至,讓海灘變得嘈雜骯髒,甚而密不透風。那時候她真的很厭煩,以為這個喧囂的夏季不屬於她。現在好了,海邊一片蕭瑟荒涼,有時候甚至一天也看不到一個人。伊反而有點懷念那炎熱的紛擾了,尤其當左鄰右舍的房子裡,再不會亮起午夜的燈光。
黃昏的風和黃昏的海浪。伊急急忙忙從廚房走出來。廚房的這扇門通向臨海的陽台,而陽台下的木棧道則直接伸向大海。這就是“海岸家園”的誘人之處,尤其沿海岸建造的這些房子,就像是建在海面上的宮殿。
伊合上了那本書。眼前晃動的只有疑惑。一個如此智慧的女人,何以為一個男人而失去了幾乎全部的自我?那么就不是什麼女權主義者了,起碼不再是徹底的女權主義鬥士。
伊突然想讀一兩頁書,就順手從書架上拿到了這一本。她不記得這本書是什麼時候買的,更無從想像自己為什麼要把一本莫測高深的書帶回家。
伊讀書是因為她已經對書一無所知。或者她並不是為了讀書,只是為了等待書中的一個什麼人。她知道她等的那個人並不是她的情人。她怎么可以用情人來形容他呢?不,她和她正在等的那個人素不相識。他只是他得以存在的一個載體。已經很多的夜晚,她等不到他。她想,為什麼要稱女人水性楊花?在愛情上無拘無束、瞬息萬變的明明是男人。
或者,她讀書是因為她覺得她對書是有責任的。她不想從書中看到什麼,或者她只想做出讀書的姿勢來。她對她讀到的文字一無所知。不過她只能做到這些了。她已經這樣做了幾十年。幾十年她確實讀了很多書。在那些崇尚閱讀和鄙薄閱讀的年代裡。而她能夠記下並銘刻於心的卻不過幾十行,所以讀書對於她很可能只是一種姿勢。
伊的腦子裡晃來晃去的,更多的是那些電影的影像。而那些影像又是由她的文字構成的,這就是她得以安身立命的工作。她的筆下不僅有影像,還有無限斑駁的色彩。然後是場景的描述,很短的句子,以及,簡潔的對話。這就是伊很多年來所做的,在儘量保持獨立性的同時,為那些電影製作人服務。
一個兇殺案。卻要承載淋漓盡致的人性,這要求太高了吧?在短短的九十分鐘內說教?這個案件中將沒有壞人。有的只是冷酷的法律和溫暖的道德感。人性在愛情中悄然變異,抑或最終喪失殆盡。電影的名字,《八月末》。有限制性的,一個發生在海邊的故事。與伊合作的那位年輕導演,已經在國際上拿到過諸多獎項。
伊還記得他第一次走進她家。那個晚上,伊留他住在了樓下的客房。整個晚上他都在吸菸。只說了,故事只能發生在八月末。
為什麼非要是八月末?
但是伊最終什麼也沒說。她更關心的或者是導演略顯蒼白的臉。晦暗的膚色讓人覺得健康正棄他而去。他的沉默,不知道是意味了深沉,還是在掩飾他的膚淺。伊沒有對他的吸菸橫加指責。因為她覺得自己心中早就沒有了仁慈。她對他的生命狀態不必負責,她當然也就無須充當那個饒舌的角色了。是的,任憑他。伊只是想到,她或許能夠以她的文字,幫助導演實現他關於人性的架構。於是伊想起了托馬斯·曼的小說。在那裡托馬斯.曼告訴人們,無論今日,還是過去,通向邪惡與毀滅的道路,總是敞開著的。
多么可怕。殘酷的曼。後來維斯康蒂以曼的《威尼斯之死》改編的電影,竟然也充滿了這種近似於真理般的柔軟而邪惡的毀滅。只是電影中將詩人改作了作曲家,或者是因為維斯康蒂太熱衷於馬勒的《第五交響曲》了。維斯康蒂將那望年的斷臂之戀演繹得如此透徹悽美,又充滿了理性。那種柏拉圖式的暖昧,那種混合著導演、父親和情人的溫柔目光。維斯康蒂將曼的小說拍成電影永恆地保留了下來,電影的名字,《魂斷威尼斯》。
不,伊並不是要和導演說這些。她只是順便想到了托馬斯·曼和維斯康蒂。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