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七日初入贛過惶恐灘》

《八月七日初入贛過惶恐灘》是北宋時期蘇軾的作品之一。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八月七日初入贛過惶恐灘》 

【創作年代】北宋

【作者姓名】蘇軾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

八月七日初入贛過惶恐灘

七千里外二毛人①,十八灘頭一葉身。

山憶喜歡勞遠夢②,地名惶恐泣孤臣③。

長風送客添帆腹,積雨浮舟減石鱗④。

便合與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⑤。

作品注釋

①二毛人,老人。

②喜歡,蘇軾自註:蜀道中有錯喜歡鋪。惶恐灘,在江西萬安縣。

③孤臣,失勢無援之臣。

④石鱗,像魚鱗一樣的石頭。

⑤知津,原意為譏諷孔子四處奔波。

作品簡析

年近花甲的正直詩人,再次受到朝中昏君和姦佞更瘋狂的打擊和迫害,“夕貶潮陽路八千”,被“安置”到了荒遠的嶺南。路經惶恐灘時,寫下這首對奸佞們表示蔑視的詩。

首聯寫出了當時極其艱難危險的處境,在遠離京都七千里外,水流湍急的險惡的惶恐灘上,詩人仿佛像一葉小舟,隨時都有沉沒的危險。巧妙的數字,強烈的對比,給人以驚心動魄的感覺。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文天祥這一名對大概是受蘇軾這聯詩的啟發才寫出來的,而兩人的心情確有不少相似之處。但蘇軾絕沒有柳宗元“孤臣淚已盡,虛作斷腸聲”那么悽慘,畢竟還有家鄉的“遠夢”,這喜歡雖是淡淡的,卻可抵銷一些孤臣的惶恐。諧音雙關修辭手法的運用,增添了許多機趣,一語雙意,並蒂同枝,妙合無垠,令讀者產生無窮的興味。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李白《行路難》的詩句浮上詩人的腦海,雖然此時他沒有李白那么充滿信心,卻也不乏坦然自適,不乏達觀豪放。

所以,詩人沒有愁眉苦臉,卻有詼諧和幽默,說自己可以為官家當“水手”,這官船要走的路早以嫻熟在心,還要向誰去問津。蔑視與嘲笑到此融為一爐,真是嬉怒笑罵皆成詩。倘若蘇軾能過像宋仁宗所希望的那樣,早早就成為水手長──宰相,恐怕宋徽宗、宋欽宗也不至“坐井觀天”於異域他鄉。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公元1057年(宋仁宗嘉祐二年)與弟蘇轍同登進士,授福昌縣主簿、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召直史館。公元1079年(神宗元豐二年)知湖州時,以訕謗系御史台獄,次年貶黃州團練使,築室於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公元1086年(哲宗元祐元年)還朝,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公元1094年(紹聖元年),又被劾奏譏斥先朝,遠貶惠州、儋州。公元1100年(元符三年),始被召北歸,次年卒於常州。蘇軾詩、詞、文、書、畫皆工,是繼歐陽修之後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古文方面,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作為傑出的詞人,開闢了豪放詞風,同辛棄疾並稱“蘇辛”;在詩歌上,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在書法方面,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等,今存《東坡全集》一百十五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