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同根同源的文化展演研究》

《兩岸同根同源的文化展演研究》

該書由作者潘峰所作,出版於2011年。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兩岸同根同源的文化展演研究兩岸同根同源的文化展演研究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第1版(2011年6月1日)
叢書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研究叢書
平裝:208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16
ISBN:7510809525,9787510809521

內容簡介

兩岸同根同源的文化展演研究:以台灣民俗村和閩台緣博物館為例》運用勒菲夫爾提出的“空間三維說”作為文化展演的分析框架,以理解當前中國話語中的“同根同源”是如何成為一個自在的表征體系進行運作,並作用在兩處人造景觀(泉州的中國閩台緣博物館和廈門的台灣民俗村)的空間建造、主題化和實踐當中。《兩岸同根同源的文化展演研究:以台灣民俗村和閩台緣博物館為例》試圖通過一種理論建構的案例討論,直接將戲劇表演的三要素——演員、觀眾和文化腳本納入複合的、多維度的互動當中。研究關注消費的社會文化力量和國家意識形態:(1)是如何塑造文化景觀的形象並賦予意義,並在一定程度上與大眾文化達成某種契合;(2)表述是如何通過記憶、行動和形象(想像)的方式讓“同根同源”的主流話語在不同機構間進行意義的轉換;(3)在意義賦予過程之同時,重視觀者的主體性,以及對意義解讀的各種實踐。這樣的解讀是如何合理地鑲嵌在文化展演的表徵結構當中,並通過身體的移動實踐展現他們各自的主體性。

作者簡介

潘峰,1978年6月出生,浙江溫州人。中央民族大學人類學專業牛業,獲得法學博士。現為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原民政部幹部管理學院)社區服務系物業管理教研室講師。主要研究方向:人類學研究方法、建築藝術文化、物業管理社會學。曾參與國家重點課題《中國家譜總目》編錄工作、國家社科基金資助項目《人類學研究方法》教材編寫,奔赴福建省廈門市曾厝垵、後埔社區等市級城中村改造工程項H的實地研究,協助印尼華僑從事“閩南建築文化”博士後課題的調研等,奔赴香港參加香港理工大學套用社會學系組織的社會工作培圳。存《台灣研究集刊》等中文核心期刊,舊家級、省部級刊物上發表等學術論文10篇以上。學術成果獲得中央民族大學課外學術科技作品大賽、文史哲類二等獎、中央民旅大學吳文藻民族學與社會學獎~一等獎,中國閩台緣博物館徵文大賽省級二等獎。

目錄

代序
前言
緒論
第一節緣起
第二節研究方法
一、田野工作的過程
二、實地調查方法
三、材料整理
第三節文化展演的理論研究:溯源、發展和當代轉向
一、來自劇場的表演概念
二、人類學的引進:劇場外的社會表演
三、從“被看”轉向“看”:關注視覺體驗的文化展示研究
四、一點思考
第四節主題公園和博物館的研究現狀和思考
一、西方學者的研究取向
二、台灣學者的相關研究
三、大陸學者的研究偏重
四、大陸的主題公園、博物館研究現狀的反思
第五節分析框架和章節安排
第一章“同根同源”的兩種展演
第一節經濟的維度:廈門台灣民俗村
一、台商投資的熱土:廈門經濟特區
二、旅遊經濟成為城市發展的動力
三、潮流中:一個台商的民俗村投資案例
第二節政治維度:中國閩台緣博物館
一、作為“閩南文化的核心區”:泉州古城
二、將“閩南文化”壓縮:閩台緣博物館的緣起
第二章建造“同根”景觀
第一節再造:台灣少數民族的建築符號
一、旅遊市場的定位
二、移植:從台灣到大陸的“同根”文化
三、大眾文化的形塑:紮根大陸的建築改造
四、建造實踐:從照片到實體的文化雜糅
第二節再生產:“閩南紅磚厝”的建築符號
一、尋找“同根”建築的依據
二、紅磚厝作為“閩南特色”建築的代表
三、紅磚厝符號的空間再生產
第三章展示物的表述
第一節直接表述:“緣”的物品分類
一、“緣”成為展示主題
二、陳列設計的分類實踐
三、物品擺放的“純潔化”敘事
第二節含蓄表述:“正宗”商品的“同根”展覽
一、採購:選擇“熟知”的商品
二、商品的“舞台
三、“正宗”中的“同根同源
四、消費背後:本土化行銷的策略
第四章空間實踐
第一節“權威空間”的角色“扮演”:博物館和參觀者的互動
一、進入博物館空間
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