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愛卷》

《仁愛卷》

《仁愛卷》是由作家王婷所著,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一本關於中華傳統美德的書籍,適合於學生閱讀。全書分上下兩卷。

基本信息

圖書詳情

叢書名稱:中華傳統美德叢書
圖書圖片圖書圖片

ISBN:978-7-305-05596-6
作者:王婷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中國圖書館分類號:D648
印張:7.500印張
開本:1/32
印刷用紙規格:880*1230
頁數:240頁
印刷色:單色
定價:¥15.00元
適讀年齡/年級:國中,高中,職專,大學
適讀對象:學生用書

簡介

倫理道德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族傳統倫理道德的內容十分豐富,其中那些體現民族智慧、反映人民利益、符合進步潮流的部分,在歷史進程中不斷積澱、升華,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最富生命力的精神核心,是中國人世世代代生存、發展的基本準則,也是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寶貴思想支撐。

章節目錄

總序
上篇概論
一、仁愛概念及其歷史流變
(一)仁愛的內涵
(二)仁愛的歷史流變
二、中國古代道德與政治生活中的仁愛思想
(一)仁與修身
(二)仁與孝慈
(三)仁與日常交往
(四)仁與治國
(五)仁與邦交
三、仁愛的現代意義
(一)從仁愛、兼愛到博愛
(二)物質主義的衝擊
(三)和諧社會是仁愛社會
中篇故事
堯禪
虞舜孝悌
虞舜攝政
湯王伐葛
伊尹出仕
網開一面
放逐太甲
盤庚遷都
古公仁民
讓位季歷
禮賢下士
虞芮之爭
仁感天下
武王仁政
周公占卜
周公輔政
“共和”之治
鮑叔牙知人薦賢
百里奚舉賢
大義送糧
岐人報恩
智取由余
楚鄭立約
季札讓位
功成身退
誓死盡忠
子產仁政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用人之道
隱語喻政
威王論寶
老子傳道
穰苴治軍
修政以德
孔丘論回
史魚尸諫
榮辱與共
禮賢下士
交友無類,唯賢是以
黃歇護主
負荊請罪
豫讓報恩
不教而民從其化
公儀休清廉自正
以身殉法
以死殉職
諷諫威王
馬之安葬
君臣之義
緣理設喻
從諫如流
蕭何輔政
蕭規曹隨
張良拾屐
直言不諱
親嘗湯藥
救人危難
與民休息
廢除連坐
廣開言路
廢除肉刑
仁德厚民
申屠嘉肅禮
公私分明
敢言直諫
以仁待友
張釋之跪系襪帶
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
長者孟舒
身先士卒
布衣封侯
扇枕溫衾
兄弟爭死
改惡從善
孔融讓梨
懷橘遺親
知恩圖報
仁厚寬恕
劉表徵兵
忠君報國
曹公善後
高堂隆上諫
百姓不徙附,誠以德先之
拓跋孤大義讓位
慕容氏以德收民夷
王慧龍以仁作屏藩
陝城大戰
仁者之威
賢人高允
棄官奉親
勤修德政
獨孤皇后仁愛儉約
韋仁壽修仁撫夷
軍帳夜哭
崔仁師斷案
守之以信,待之以仁
長孫皇后仁義孝敬
以人為鏡
連坐法令
狄仁傑安定河北道
婁師德盛德包容狄仁傑
仁愛之本
嫉惡舉利
招賢治蜀
仁愛百姓
為治之道
代人養母
下篇名言
一、仁的內涵
二、為仁之方
三、仁與修身
四、仁與人際交往
五、仁與治國
後記

書摘

上篇概論
仁愛思想是貫穿儒家學說的主線,是儒學整個思想體系的核心內容,自其問世以來經歷了一個漫長而曲折的發展歷程,積澱了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群體智慧,其博大精深的理論內涵滲透於道德、政治、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歷史的滌盪中愈磨愈真、歷久彌新,成為指導中國社會和諧發展的不竭源泉。
一、仁愛概念及其歷史流變
在中國哲學的演變和發展史上,仁的觀念由來已久,源遠流長。先秦時期,孔子以愛釋仁,孟子以心性論仁,荀子以禮釋仁;漢代董仲舒以天人感應論釋仁;隋唐時期的思想家將仁學道統化;宋明理學時期,二程和朱熹以生生言仁、以體用言仁,將仁普遍化、本體化;晚清時期,以康有為、譚嗣同為代表創立的“維新仁學”,在理論上嘗試融合西方的自由、平等、博愛、科學的精神於其新學體系中;在此基礎上,近代一批知識分子建立了力圖通過吸納融合西方文明而重建儒家仁學形上學的新儒學;孫中山提出了自己的博愛型仁愛觀;中國共產黨尋愛之理,始終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宗旨。儘管不同時期,人們以不同的方式把握仁這一概念,但仁學體系始終是以愛為中心、把仁愛作為人倫的原則和人道的基石,因此我們可以把儒家仁學稱為愛的哲學。
(一)仁愛的內涵
就“仁”這個概念來講,《說文》云:“仁,親也,從人二。”親,即與人相親,有愛人義。那么從“人、二”會意為何就是仁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