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背景
1949年4月20日至6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決定突破國民黨軍長江防線作戰,即渡江戰役。
1948年9月12日至1949年1月31日間的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後,國民黨軍總數為180萬左右,其中正規軍約為115萬,完全失去了有效的戰略防禦能力。國民黨反動派一面繼續玩弄“和平”陰謀,以求拖延人民解放軍發起渡江作戰;一面糾集殘兵敗將組織軍事防禦,重點是長江防線,企圖利用長江天險陰止人民解放軍南下,以造成“南北朝”的局面,再待機反撲。
1949年2月、3月,中共中央、中共中央軍委決定:以第二、第三野戰軍的7個兵團之24個軍及華東、中原軍區所屬部隊共約百萬人,由在淮海戰役期間以鄧小平、劉伯承、陳毅、栗裕、譚震林組成的中共總前委指揮,以第四野戰軍一部協同,於4月間發起渡江戰役。
中共中央為爭取國共兩黨在八項條件的基礎上舉行談判與達成和平協定,數次決定推遲發起渡江作戰時間。4月15日,國共兩黨代表團擬出了《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商定於20日前簽字。但是,到20日國民黨政府拒絕簽字,使和平談判宣告破裂。當夜,由第三野戰軍第七、第九兵團7個軍為主組成的中集團首先實施渡江作戰。21日,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向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出向全國進軍的命令。
渡江戰役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突破江防,占領南京。
第二階段:圍殲自蕪湖、南京、鎮江地區南逃之敵,控制浙贛鐵路。
第三階段:占領武漢、南昌,攻克上海和殲滅湯恩伯集團主力。
具體內容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從1000餘華里的戰線上,衝破敵陣,橫渡長江。西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域。20日夜起,長江北岸人民解放軍中路軍首先突破安慶、蕪湖線,渡至繁昌銅陵、青陽、獲港、魯港地區,24小時內即已渡過30萬人。21日下午五時起,我西路軍開始渡江,地點在九江、安慶段。至發電時止,該路35萬人民解放軍已渡過2/3,餘部23日可渡完。
這一路現已占領貴池、殷家匯、東流、至得力德、彭澤之線的廣大南岸陣地,正向南擴展中。和中路軍所遇敵情一樣,我西路軍當面之敵亦紛紛潰退,毫無鬥志,我軍所遇之抵抗,甚為微弱。此種情況,一方面由於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銳不可當;另一方面,這和國民黨反動派拒絕和平協定,有很大關係。國民黨的廣大官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聽見南京拒絕和平,都很泄氣。戰犯湯恩伯21日到蕪湖督戰,不起絲毫作用。湯恩伯認為南京江陰段防線是很鞏固的,弱點只存在於南京九江一線。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
我東路35萬大軍與西路同日同時發起渡江作戰。所有預定計畫,都已實現。至發電時止,我東路各軍已大部渡過南岸,餘部23日可以渡完。此處敵軍抵抗較為頑強,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戰中,我已殲滅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占領揚中、鎮江、江陰諸縣的廣大地區,並控制江陰要塞,封鎖長江。我軍前鋒,業已切斷鎮江無錫段鐵路線。
相關資料
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相繼取得了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偉大勝利,在長江以北殲滅了國民黨反動軍隊的主力。
國民黨反動統治雖然已經面臨總崩潰的局面,卻一面展開“和平攻勢”,玩弄和談騙局,爭取喘息時間,以便伺機反撲;一面積極部署所謂“千里江防”,企圖以此阻止人民解放軍南進,並且在對長江防線經過三個半月的苦心經營之後,於4月20日悍然拒絕簽訂國內和平協定。4月21日,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立即發布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奮勇前進,堅決、徹底、乾淨地殲滅中國境內一切敢於抵抗的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全國人民。”4月22日2時,解放軍在西起九江東北的湖口,東至江蘇省江陰的長達五百公里的戰線上強渡長江。
在徹底摧垮敵人的長江防線的同時,新華社播發了毛澤東同志撰寫的訊息《我三十萬大軍勝利渡過長江》,報導了中路軍萬船齊發、突破敵陣、占領南岸廣大地區的戰況。同日夜,毛澤東同志又撰寫了這則全面報導前線最新戰況的新聞稿。4月23日晚間,解放軍占領了蔣家王朝巢穴——國民黨22年來的反革命統治中心南京城,宣告國民黨統治的徹底崩潰。同年4月,中共中央已由西柏坡遷至北平(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