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人以什麼理由來記憶》
ISBN:978-7-80762-789-0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團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作者:徐賁
譯者:
版次:第1版
《人以什麼理由來記憶》講述人以人性道德的理由來記憶。哪怕對那些與我們只有淺淡關係的人們,我們也與他們因人性道德的記憶而聯繫在一起。藉由人類共同創傷的記憶,各種社會群體、國族社會,有時候甚至是整個文明,不僅能夠辨認出人類苦難的存在和根源,還會就此擔負起一些重責大任,警惕袖手旁觀的冷漠。正如英國歷史學家IanKershaw所說,“通往奧茲維辛的道路,為之開道的是仇恨,為之鋪路的是冷漠。”對於人類共同的災難,記憶研究最關心的不是我們願意記憶什麼,而是我們由於道德責任而應該記憶什麼。我們應該記住的是那些直接毀滅共同人性的邪惡事件。
目錄
前言
序 人以什麼理由來記憶?
第一輯 政治和存在主義
以驕傲的反抗積極生活:阿倫特和存在主義
往事和爭議:《艾克曼在耶路撒冷》
抗惡的防線:阿倫特論“思想”和“判斷”
公民政治和文學的阿倫特
公共視野中的“革命”和“政治自由”
站在極權道德廢墟上的雅斯貝爾斯
世界公民和理性破碎的世界:雅斯貝爾斯的普世主義信念
存在主義在美國
乾淨的手和骯髒的手:存在主義政治的分歧 悲劇想像和公共政治
個人良知和公共政治:捷克現象學回顧
第二輯 記憶和見證
為黑夜作見證:維賽爾和他的《夜》
見證文學的道德意義:反叛和“後災難”共同人性“記憶竊賊”和見證敘事的公共意義
“罪人日記”的見證
公共傳媒和創傷記憶
災難見證和公民運動 我也會是艾克曼嗎?電醒世界的社會心理實驗
人性一文化一制度:文化決定論和納粹極權
政治神學的教訓:失節的施米特
施米特現象和右翼批判理論:《危險的心靈:戰後歐洲 思想中的施米特》 “施米特熱”和國家主義
作者簡介
徐賁,美國麻薩諸塞州大學英語文學博士,美國加州聖瑪利學院英文系教授。著作包括SituationalTensiOrlS of Cntic-Intellectuals.DisenchantedDemocracy, 《走向後現代和後殖民》 ,《文化批評往何處去?》,《知識分子——我的思想和我們的行為》,《通往尊嚴的公共生活:全球正義和公民認同》。
書評
徐賁的《人以什麼理由來記憶》,直接談論的是西方的事情,但對中國具有強烈的針對性,因而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對作惡者惡行的牢記,是對作惡者予以寬恕的前提。沒有“牢記”就無所謂“寬恕”,正如沒有“沉淪”就無所謂“拯救”。對曾經的災難的記憶,是通向社會和解的必由之路。泯滅災難記憶的和解,意味著災難還會重演,因而這樣的和解必定是短暫的和虛假的。但當苦難過後,有各種因素在阻礙著人們對苦難和惡行的記憶,有各種力量在把人們往遺忘之路上拉,因而,對苦難和惡行的記憶,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抗爭。“拒絕遺忘”,其實也是魯迅的精神之一。讀徐賁的這本書,常常讓人想到魯迅的告誡和憂思。——王彬彬
徐賁的《人以什麼理由來記憶》,是對德國、東歐記憶學說的介紹與分析;大意是德國、東歐的政治之災難,是起於人心的崩壞;故記憶的理由或目的,就是道德的淨化。第二冊書,即《親歷歷史》,是不同人在反右或“文革”中的親歷記,作者有受迫害的,也有“謀欲”迫害人的,雜處於一書,很有“階級調和”的氣味。書里的文字,多細膩而真實,頗可還原當時的氣氛與情景。但持此書與徐著比較,似我們對往事的記憶,猶不脫日常的悲歡,與一時政治的良劣;至於由記憶中來的對精神、文明與道德的哲學之思考,則罕有所及。這個區別,自非定高下的標準。因一方面說,日常的經驗與情操,往往最有裨於道德;陳義太高(如那些“主義”),又焉知不是人心失常的根源?但從另一面看,若無適度的超驗之壓力,日常的情操與道德,又往往退化,乃至失去。所以怎么辦呢?取兩書並讀吧:即使得不到答案,也會得一思考的機會的。 ——繆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