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二十幾風歲要懂得的99條人生經驗指點迷津,不可或缺的智慧讀本,啟迪心智,獨一無二的人生指南。
歲月沉澱,99條人生經驗說透生命內涵;智慧閃光,99個人生感悟指明成功航向。
人生經驗是時間沉澱下來的智慧。99條人生經驗,幫你把握人生中的關鍵問題,讓你在輕鬆的閱讀中感悟智慧,把握自己的人生航向,全面掌控自己的成功人生。
面對青春的豐富多彩和陷阱重要,你需要選擇正確的人生方向,掌握必備的人生經驗,這樣才不會迷失前進的方向,遭遇失敗的打擊,被成功拒之門外。99條人生經驗能夠幫助你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健步如飛。
在惶惑、煩惱、痛苦和失落時,從前人經驗中獲取前進的智慧;在面對青春的煩躁、感悟的混亂、事業的迷茫時,點亮理性的明燈;在面臨挑戰、遭受挫折、感到無望、心情沮喪時,汲取奮鬥拼搏的力量。
前言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千百年來這句話一直被大多數中國人所認同,它不僅指出了各個年齡段的人應該達到的人生境界,也為現代人的人生規劃提供了某種程度的參考。其中,“三十而立”的意思是人在30歲前後有所成就。許多名人的故事都為此語作出註腳:李嘉誠30歲時已經是遠近聞名的塑膠花大王;楊元慶30歲時是聯想微機事業部的總經理;布林和佩吉30歲時也已是家喻戶曉的知名人物,他們創建的Google已經在全球普及……
當然,這些名人的成功不可能憑空而來,我們在看到他們成功的同時,也應看到其成功背後的人生積澱。沒有前30年的積累,30歲的人生絕不可能發生質變,更不可能如此精彩。而在前30年的量變階段,20-30歲這10年又顯得尤為重要。
二十幾歲是人生的黃金時期,是我們為將來儲蓄人生資本的重要時期。二十幾歲的人已經從親職教育和學校教育中掌握了不少知識,但他們在社會的大舞台上還只是一顆青澀的果子。當人們踏進社會的時候,才發現社會並不那么簡單,很多事都在繞著潛規則運轉。缺少人生經驗的人常常在現實中碰壁,甚至難以生存,更別說取得大的成就了。這些規則潛伏在表象的後面,無數人用金錢、名譽、幸福甚至生命去撞擊才拾得一絲感嘆,換來幾番悔恨,而時間也已隨之流逝,當年過30,再回首的時候,發現一切都有點晚了。
人生沒有草稿,生命沒有給人安排那么多“錯了再改”的時間,誰也不想在未來磕磕絆絆,讓自己遍體鱗傷。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年輕就要做這些規則的犧牲品,也不要以為只有遭遇不幸的人才能明白人世間的真相。其實,很多潛規則就在前人總結的人生經驗里,這些經驗帶著刻骨銘心的創痛,由一代一代人以血的代價而證明無誤。前人和成功人士也曾年輕過,也曾和我們一樣深一腳淺一腳地在社會的深雪地上一路跋涉。他們錯過,這些錯誤給他們帶來丁難以彌補的遺憾,他們曾為此慨嘆人生無情,渴望重新活過,最後,他們痛定思痛,將那些教訓總結出來,希望後人可以不必經歷和他們一樣的痛苦。這些經驗能夠讓後來的年輕人少走彎路,在成功的道路上事半功倍。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任何對前人總結的經驗採取漠視態度的人,都注定要湮沒在複雜的生存環境之中。
基於此,我們編著了《二十幾歲要懂得的99條人生經驗》一書,本書總結了99條前人的人生經驗,通過有趣的故事和生動的說理將其一一展現。與其他講述人生經驗的書相比,本書有一個顯著的特色,那就是充分發揮了懷疑精神和逆向思維的作用,挑戰在多數人心目中習以為常的觀念,指出其不合理性,從而另闢蹊徑,揭示了在社會中生存的種種法則。對於涉世不深和為追求幸福生活而付出代價的人們,本書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其實,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經驗就是前人留下的道路,順著前人走出來的路走下去,就可以更加明確成功的目標,在走向勝利的途中避免迷失方向。
希望本書能夠幫助年輕人擺脫慣性思維的束縛,了解足夠多的社會經驗,為迎接30歲的輝煌作出最好的準備。以前人的經驗為鑑,將使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在人生道路上闊步前行!
精彩書摘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有一個非常勤奮的青年,很想在各個方面都比身邊的人強,但經過多年努力,仍然沒有長進,他很苦惱,就向智者請教。
智者叫來正在砍柴的3個弟子,囑咐說:“你們帶這個施主到五里山,打一擔自己認為最滿意的柴火。”年輕人和3個弟子沿著門前湍急的江水,直奔五里山。
等到他們返回時,智者站在原地迎接他們。年輕人滿頭大汗、氣喘吁吁地扛著兩捆柴,蹣跚而來;兩個弟子一前一後,前面的弟子用扁擔左右各擔4捆柴,後面的弟子輕鬆地跟著。正在這時,從江面駛來一個木筏,載著小弟子和8捆柴火,停在智者的面前。
年輕人和兩個先到的弟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沉默不語;唯獨劃木筏的小弟子,與智者坦然相對。智者見狀,問:“怎么啦,你們對自己的表現不滿意?”“大師,讓我們再砍一次吧!”那個年輕人請求說,“我一開始就砍了6捆,扛到半路,就扛不動了,扔了兩捆;又走了一會兒,還是壓得喘不過氣,又扔掉兩捆;最後,我只把這兩捆扛回來了。可是,大師,我已經很努力了。”
“我和他恰恰相反,”那個大弟子說,“剛開始,我倆各砍兩捆,將4捆柴一前一後掛在扁擔上,跟著這個施主走。我和師弟輪換擔柴,並不覺得累,反而覺得很輕鬆。最後,又把施主丟棄的柴挑了回來。”
劃木筏的小弟子接過話,說:“我個子矮,力氣小,別說兩捆,就是一捆,這么遠的路也挑不回來,所以,我選擇走水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