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處世經》

《中華處世經》

《中華處世經》介紹了古代聖賢處世哲學蘊涵著豐富的人生哲理,方圓相濟,得失不患,韜光養晦處世之道,掌握這些策略和技巧,不但可以提高自身的品行,還會在人處世時如魚得水、遊刃有餘。

基本信息


目錄

第一章在方圓中通曉事
第二章在善行中避禍招福
第三章在得失中磨練心志
第四章在修身中完善品行
第五章在謙恭中學會生存
第六章在自然中領悟真義
第七章在忍耐中彰顯胸襟
第八章在治家中修養心性
第九章在困境中體味人生

前言

處世是一種哲學,也是一門藝術。處世無方者,經常到處碰壁、舉步維艱;處世得法者,常能左右逢源、進退自如。在充滿激烈競爭的人類社會中,掌握為人處世的技巧,會使我們更清楚地認識和了解人性,從而贏得更多成功的機會。所以,如何獲得處世的技巧便成了永恆的話題。正所謂“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本書就是通過解讀古代聖賢的處世哲學,揭示為人處世的智慧及人生哲理。
人生本來就是一個自我完善和提高的過程,不同的人會用不同的方式演繹自己的人生,但是如果缺少了處世的智慧,生命便會黯然失色。古代聖賢深諳處世之道,我們應該仔細領會先人的思想精髓,在為人處世中做到方圓相濟、廣施善行、得失不患……這樣,才能在瞬息萬變的社會中立於不敗之地。
懂得方圓相濟的人才能見容於天下。所謂方就是指規矩和法則,圓是指圓通、寬厚。這是一個人心智健全和成熟的表現。
多行善事的人才會得到上天的福報。古人云:“人生一日,或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虛度。”一個人能夠心懷慈悲之心,及時行善,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給後代子孫種下了幸福的根苗。
得失不患的人才能寵辱不驚、志存高遠。因為患得患失的人心中掛念的只是外物,絕非道德的修養。而君子從來不會被眼前的得失所左右,這樣的人才能心無旁騖,有所作為。
恪守律己之規才能做到修身養性。

精彩書摘

錢財本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視之如糞土的確很有道理。有位猶太人說過:“只有智慧是屬於自己的。”有這樣一個故事,三個人在海上旅行,突然遇到了風浪。其中有兩位商人,一位學者。兩位商人有許多的金銀財寶,但在風浪中完全沉沒了。他們由此變得一無所有,而那位學者卻沒有任何的損失。等到上了岸,學者便用智慧很快就積聚了足夠的財富。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又不能不談到錢。中國的文人向來是看淡金錢的,他們視仁義值千金,視錢財如糞土。可是仔細分析這句話,我們會發現仁義的可貴其實也是用千金來衡量的。有時人們更相信,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錢卻萬萬不能。一分錢難倒英雄漢的故事,大家應該都很熟悉。比如秦瓊賣馬,何其悲哉!楊志賣刀,何其壯哉!錢是現實存在的媒介,我們的生活需要它。現代社會競爭激烈,許多人為了生活在努力地拼搏,用自己的雙手去賺取金錢,這也是高尚的。如果你能像巴菲特那樣用智慧獲得錢財,那么你就是偉大的。
易卜生說:“金錢可以是許多東西的外殼,卻不是裡面的果實。它能帶來藥品,卻不能帶來健康;能帶來相識,卻不能帶來友誼;能帶來享受,卻帶不來幸福與寧靜。”易卜生的話充滿了文人的理想氣息,卻也有著一種追求幸福的夢想。我們努力地去追求金錢,還不是為了讓生活更加幸福?因此,金錢沒有罪,追求金錢也沒有錯,只要你的心是善良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