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商聖》

《中華商聖》

子貢的經營理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內儒外商,為富當仁。以仁為本,以和為貴。與時逐而不責於人。貧而無諂,富而無驕。從善如流,嫉惡如仇。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能否認的是,我們現在處在的是一個西方商業規則構築成的氛圍中,而《中華商聖》,在這種身不由己的大浪潮中,注入了一道自己的奔騰著的血液。從范蠡到胡雪岩,我們不難發現一個規律,中西方的經濟、商業規律有著驚人的相似,如范蠡在豐收的年景囤積糧食,再到災荒的時候買,在獲利的同時還起到了平抑物價的作用,這不得不說是為別人創造了價值,自己順便盈利,同時這也是西方商業的中心思想。也許我們習慣了從諸多書著中品讀也許我們習慣了從諸多書著中品讀商業模式、盈利、風險控制等等的論述,其實,最根本的只是這幾個字:為別人創造價值。

《中華商聖》《中華商聖》

內容簡介

他們是一群血液里奔騰著商業力量的“騎士”;他們是一群於政府間遊刃有餘的“大紅人”;他們是一群在民間廣泛傳誦的“財神爺”。他們一度呼風喚雨,左右行業經濟;他們曾經官商一體,操控國家財源;他們經歷起起伏伏,但始終延續著商業經濟血脈。他們的影響依然還在,他們曾經是我們民族的商業圖騰,是中華史冊上彪炳千秋的商魂……

內容欣賞


相傳,在殷商的先祖之中,有一個人名叫王亥。他馴服了牛,發明了牛車,使畜牧和運輸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他帶領著其部落的人遠足,與其他部落以物易物,使大家都感到非常便利。在當時,他的部落被稱之為“”,並且很快便富裕了起來,到王亥的七世子孫成湯宣威中國的時候,便建立起了一個強大的王朝——商。後來,由於從事以物易物的人大多是商朝人,其他地方的人便都稱呼他們為“商人”,久而久之,“商人”一詞也便成了經商之人的專用名詞,並且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范蠡
范蠡(約公元前518年~前445年),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國宛邑(今河南南陽)人,生於宛郡的內鄉縣,出身貧苦,但素有大志,見識高卓。范蠡在青年時就已經學富五車、滿腹經綸,而且聰敏睿智、胸藏韜略,頗有聖人之資,再加上他精通劍法,可以說是文武雙全。然而,他卻懷才不遇,只好每日修身養性,過著“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的隱居生活。終於有一天,楚國宛令文種到各地訪求名士,才發現范蠡這匹“千里馬”。

知斗則修備,時用則知物。論其有餘不足,則知貴賤。薄利多銷,無敢居貴。務完物,無息幣,財幣欲具行如流水。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時勢必有盛衰,順其自然,待機而動。農商兼顧,去末取實,候時轉物,逐什一之利。善治生者,擇人而任時。樂善好施,好行其德。
范蠡的經營理念
在歷史上,范蠡不僅是春秋末期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謀略家,還是創造了無數財富且富可敵國的古代商人,他被歷代經商者頂禮膜拜,是人們所公認的“商聖”。
1.范蠡的傳奇一生
范蠡(約公元前518年~前445年),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國宛邑(今河南南陽)人,生於宛郡的內鄉縣,出身貧苦,但素有大志,見識高卓。范蠡在青年時就已經學富五車、滿腹經綸,而且聰敏睿智、胸藏韜略,頗有聖人之資,再加上他精通劍法,可以說是文武雙全。然而,他卻懷才不遇,只好每日修身養性,過著“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的隱居生活。終於有一天,楚國宛令文種到各地訪求名士,才發現范蠡這匹“千里馬”。據《史記》記載:“文種為宛令,聞其賢,得蠡而悅。”兩人一見如故,縱論天下大事,高談富國強兵之道,十分投機。於是,文種把他推薦給楚王,范蠡從此開始步入仕途。但是後來,楚國忠臣伍奢被楚王殺害的事件給范蠡的心頭蒙上了一層陰影,他認識到了楚國的衰落和政治的黑暗。最後,他找到文種,說出自己心中的感受,兩人一同棄楚國而去,投奔了越國。在當時,南方的吳、越兩國同時崛起,常年戰事不斷,越王允常正求賢若渴。范蠡和文種的到來,使越王甚為高興,與兩人縱論天下大事,深契於心,隨後越王便封范蠡和文種為大夫,成為越國的重要謀士。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駕崩,其子勾踐即位。吳王闔閭聽說了允常的死訊之後,便趁越國人心不穩之際興師伐越,交戰於樵李(今浙江嘉興)。兩軍對陣,勾踐用死囚做死士,在吳軍面前叫陣,然後這些人就在吳軍陣前自殺。吳國軍士見狀,大驚失色,人心浮動。勾踐率領越軍趁機發起攻擊,原本強大的吳軍瞬間潰散,一敗塗地。吳王闔閭在混戰中也身負重傷,只好退兵,返回姑蘇城內。沒過多少時日,吳王闔閭的傷病惡化,生命岌岌可危。臨終前,吳王闔閭把其子夫差叫到床前,叮囑他一定不要忘記與越國的仇恨。夫差即位後,日夜操練軍隊,秣馬厲兵,準備消滅越國。勾踐見狀,決定先發制人。范蠡和文種認為時機不利於越國,極力勸阻,但勾踐求勝心切,根本聽不進任何不利之言,於公元前494年率兵進攻吳軍守地——夫椒(今浙江紹興),吳越大戰就這樣開始了。夫椒一戰,越軍大敗,勾踐的軍隊只剩下了殘兵敗將五千餘人,無奈之下,只好退守會稽山。會稽山雖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但夫差率軍只圍不攻,不久,缺水少糧的越軍支持不住了,傷殘兵士的哀號遍布山野。見此情形,勾踐欲拔劍自刎,吳王闔閭再次竭力勸阻,並設法用重金賄賂了吳王夫差身邊的寵臣,才得以保全勾踐的性命。從此,文種回國主持政事,范蠡則隨勾踐及妻室來到吳國,住進石屋,開始了忍辱負重的人質生涯。勾踐在吳國寄人籬下,受盡了吳王夫差的嘲諷和欺凌。但范蠡足智多謀,終於使勾踐取得了吳王夫差對他的信任。范蠡對夫差說,當初勾踐只是心浮氣盛,所以才膽敢進攻夫椒,但如今他對吳王的謀略心服口服,願意回國對吳王每年納貢稱臣。現在越國無人治理,一片混亂,連年饑荒,倒不如放勾踐回國,每年可以進貢更多的財物。在范蠡的努力之下,勾踐在作了3年人質後返回越國。歸國後,范蠡向勾踐提出了一整套休養生息的政治主張,他說:“廣天下,尊萬乘之主;使百姓安其居,樂其業者,惟兵。兵之要在於人,人之要在於谷。谷多,則兵強。王而備此二者,然後可以圖之也。”這一主張得到了勾踐的贊同。在范蠡與文種的鼎力輔佐下,勾踐大赦天下,減收稅賦,使人民得以還田勤耕,充實了國庫和糧倉。隨著生活的日益殷實,越國人丁日趨興旺,皆具“帶甲之勇”,國力迅速恢復和發展,一躍成為東方強國。在公元前473年,勾踐終於滅掉了宿敵吳國,報了會稽之恥。接著,范蠡又協同勾踐北渡淮河,在徐州大會齊、晉等諸文種侯,使周元王不得不封勾踐為伯,號令中原,被諸侯稱為“霸王”。在范蠡的輔佐下,勾踐成為春秋時期的最後一位霸主。此時,勾踐欲封范蠡為上將軍,把越國分一部分給他作為酬謝,但范蠡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沒有接受越王的封賞,並執意棄官從商。據說,范蠡從商之後,曾經更換過三個地方,但是他無論從事什麼行業,都是天下名流,名垂後世。特別是在陶邑(今山東定陶)的時候,其資產由“十萬”到“千金”,再至“巨萬”,成為當時排名第一的富賈。由於當時范蠡自稱為“朱公”,因此在民間也就有了“陶朱公”之稱。
子貢
在司馬遷的《史記·貨殖列傳》中,子貢列在了中國歷代富翁排行榜的第二位,緊隨范蠡之後。另外,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里,有關子貢的傳記在孔門眾弟子中也是耗費筆墨最多、篇幅最長的一個。由此可見,在司馬遷的眼中,子貢確實是一個極不尋常的人物。子貢(公元前520年~前456年),春秋時衛國人,本姓端木,名賜,亦稱衛賜,又名子贛,到了立字時方取名為子貢。
白圭
商祖白圭,祖籍初周(今河南洛陽),是群雄並起的戰國時代人。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說:“蓋天下言治生祖白圭。”由於白圭對經商的重視,他的一套理論及成就,後世商人把他尊為本行業的祖師爺。白圭是戰國時期經營農產品的商人,因擅長經商致富而名滿天下。
呂不韋
呂不韋,大約出生於公元前290年至公元前280年之間,卒於公元前235年,衛國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人。呂不韋出生之時,衛國已經日漸衰敗。呂不韋為求發展,在公元前265年來到嚮往已久的趙國國都邯鄲。邯鄲城的繁華,讓呂不韋眼花繚亂。他一邊花天酒地,流連於歌樓舞榭之間,一邊也沒忘記他是為獲取財富而來的,是要搜尋一種能大大贏利的商品。很快,這種一本萬利的貨物就被呂不韋發現了。
沈萬三
在600多年前,中國商界出了一位曠世奇才,他就是元末明初的首富——沈萬三。在“商聖”的行列中,沈萬三可是一個響噹噹的名字。沈萬三大約出生在元大德末年,即1307年前後,大概比朱元璋大21歲。沈萬三原名沈富,字仲榮。他在兄弟中排行老三,後來發達了,於是人們都叫他“沈萬三秀”,在《明史》中又被叫做沈秀
伍秉鑒
2001年,美國《華爾街日報》(亞洲版)刊登了一個《縱橫一千年》的專輯,統計出了上幾個世紀世界上最富有的50個人。其中,有六位中國人入選,他們分別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和坤、劉瑾、宋子文和伍秉鑒。這六個人中,又唯獨伍秉鑒是以純粹的商人身份出現,所以伍秉鑒也是人們最關注的焦點

伍秉鑒天下第一大富翁:
1.世界首富伍秉鑒
2001年,美國《華爾街日報》(亞洲版)刊登了一個《縱橫一千年》的專輯,統計出了上幾個世紀世界上最富有的50個人。其中,有六位中國人入選,他們分別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和坤劉瑾宋子文伍秉鑒。這六個人中,又唯獨伍秉鑒是以純粹的商人身份出現,所以伍秉鑒也是人們最關注的焦點。伍秉鑒(1769~1843年),字成之,號平湖,別名敦元、忠誠、慶昌,祖籍福建。其先祖於康熙初年定居廣東,開始經商。到伍秉鑒的父親伍國瑩時,伍家開始參與對外貿易。1783年,伍國瑩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成立怡和行,並為自己起了一個商名叫“浩官”。該商名一直為其子孫所沿用,成為19世紀前期國際商界一個響亮的名字。1801年,32歲的伍秉鑒接手了怡和行的業務,伍家的事業也開始快速崛起,伍秉鑒成為了廣州行商的領頭人——總商。在經營方面,伍秉鑒同歐美各國的重要客戶都建立了緊密的聯繫,並依靠超前的經營理念在對外貿易中迅速崛起。伍秉鑒不但在國內擁有地產、房產、茶園、店鋪等,而且他還大膽地在大洋彼岸的美國進行鐵路投資、證券交易並涉足保險業務等領域,同時他還是英國印度公司最大的債權人,東印度公司有時資金周轉不靈,常向伍家借貸。正因為如此,伍秉鑒在當時西方商界享有極高的知名度,成了洋人眼中的世界首富,曾被一些西方學者稱之為“天下第一大富翁”。1840年6月,鴉片戰爭爆發。儘管伍秉鑒曾向朝廷捐巨款換得了三品頂戴,但這絲毫不能拯救他的事業,他不得不一次次向清政府獻出巨額財富以求得短暫的安寧。1843年,伍秉鑒在中國的動亂中病逝於廣州,享年74歲。伍家所積累的財富是驚人的。據1834年伍家自己的估計,他們的財產已有2600萬銀元,按照國際銀價換算,這個數目相當於今天的50億元人民幣。而且,伍家在珠江岸邊的豪宅,據說可與《紅樓夢》中的大觀園媲美。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