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規劃新教材:哲學與人生》

《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規劃新教材:哲學與人生》

《哲學與人生》由“堅持從客觀實際出發,腳踏實地走好人生路”,“用辯證的觀點看問題,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堅持實踐與認識的統一,提高人生髮展的能力”等五個單元組成,旨在讓學生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和方法,指導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正確看待社會的發展,正確認識和處理人生髮展中的基本問題,引導學生樹立和追求崇高理想,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哲學與人生》內容豐富,體例新穎,通過案例教學和名言、相關連結、體驗與探究等欄目的設定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目錄

第一單元堅持從客觀實際出髮腳踏實地走好人生路
第一課客觀實際與人生選擇
一、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
二、客觀實際是人生選擇的前提和基礎
三、人生選擇的多樣性和可能性
四、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人生道路
第二課物質運動與人生行動
一、物質在運動中存在
二、人生存在於行動中
三、人生路是自己走出來的
四、敢於行動,善於行動
第三課自覺能動與自強不息
一、意識的能動性
二、人生是自覺能動的過程
三、自信自強對人生髮展的作用
四、積極進取,自強不息
第二單元用辯證的觀點看問題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
第四課普遍聯繫與人際和諧
一、用聯繫的觀點看問題
二、用聯繫的觀點看待人際關係
三、人際和諧是積極健康的人生態度
四、營造和諧的人際關係
第五課發展變化與順境逆境
一、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
二、人生是一個在曲折中發展的過程
三、順境和逆境是人生髮展中不可避免的兩種境遇
四、以積極的心態對待挫折和逆境
第六課矛盾觀點與人生動力
一、用矛盾的觀點看問題
二、矛盾是人生髮展的動力
三、正確處理人生矛盾,積極促進自身發展
四、堅持內外因相結合,促進自身發展
第三單元堅持實踐與認識的統一提高人生髮展的能力
第七課知行統一與體驗成功
一、堅持實踐和認識的統一
二、在知行統一中提高人生髮展能力
三、成功與失敗伴隨人生的發展
四、在知行統一中體驗成功
第八課現象本質與明辨是非
一、透過現象認識本質
二、在認識事物本質的過程中提高人生髮展能力
三、明辨是非是做人的基本條件
四、識別假象,把握本質,明辨是非
第九課科學思維與創新能力
一、科學的思維方法
二、科學思維方法與人生髮展能力
三、現代青年必須具備創新能力
四、運用科學思維提高創新能力
第四單元順應歷史潮流樹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第十課歷史規律與人生目標
一、歷史規律和個人目的、動機
二、人生目標和社會發展
三、人生目標和個人成長
四、正確樹立自己的人生目標
第十一課社會理想與個人理想
一、理想源於現實又高於現實
二、社會理想和個人理想
三、理想對人生有著重要的作用
四、樹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第十二課理想信念與意志責任
一、理想信念的關係及其作用
二、實現理想要有堅定的信念
三、實現理想要有堅強的意志
四、實現理想與人生責任
第五單元在社合中發展自我創造人生價值
第十三課人的本質與利己利他
一、人的本質具有社會歷史性
二、個人與集體、社會密不可分
三、正確處理公與私、義與利的關係
四、正確處理利己與利他的關係
第十四課人生價值與勞動奉獻
一、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統一
二、人生價值的實現
三、在勞動創造中實現人生價值
四、樹立正確的苦樂觀和生死觀
第十五課人的全面發展與個性自由
一、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是社會進步的最高目標
二、人的全面發展
三、人的個性自由
四、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實現美好人生
·查看全部>>

前言

“哲學與人生”是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必修的德育課程之一。根據中等職業教育的現狀和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特點,我們以十七大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依據教育部最新頒布的中等職業學校《哲學與人生教學大綱》編寫了本書,供全國中等職業學校教學使用。
有人說:“哲學是人生的導師,至善的良友,罪惡的勁敵。”哲學是一門古老的學問,它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並影響著我們的人生。《哲學與人生》把哲學與人生結合起來,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原則,對哲學課程作出創新,突出哲學對人生的指導作用。本書由“堅持從客觀實際出發,腳踏實地走好人生路”,“用辯證的觀點看問題,樹立積極的人生態度”,“堅持實踐與認識的統一,提高人生髮展的能力”,“順應歷史潮流,樹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在社會中發展自我,創造人生價值”五個單元組成,旨在讓學生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和方法,指導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正確看待社會的發展,正確認識和處理人生髮展中的基本問題,引導學生樹立和追求崇高理想,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本書內容豐富,體例新穎,通過案例教學和名言、相關連結、體驗與探究等欄目的設定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書由蘇婭、李陽龍、於一才、韋啟教擔任主編,方璇、戴吉、寧清江擔任副主編。由於編者的學術水平有限,時間倉促,書中難免存在一些不當之處,懇請廣大讀者不吝批評指正,以便再版時修訂,使之日臻完善。

精彩書摘

任何構想“脫離物質的運動”或“脫離運動的物質”的觀點都是錯誤的。構想“脫離物質的運動”的觀點,會陷入唯心主義;構想“脫離運動的物質”的觀點,會陷入形上學。哲學史上,唯心主義總是想方設法抽掉運動的物質主體,把運動歸結為精神的運動。主觀唯心主義把運動看做是自己的思想、表象和感覺等主觀意識的運動,認為只有我的感覺在交替變化,只有我的表象在消失和出現,在我之外什麼也沒有,僅此而已。客觀唯心主義把運動看做是“絕對精神”、“天命”、“理”、“道”之類的所謂客觀精神的運動。無論是主觀唯心主義還是客觀唯心主義,都認為運動可以離開物質,運動是純粹精神的活動。而形上學的觀點則認為,事物在本質上是不運動、不變化的,即使有運動和變化,也只是位置的移動和數量的增減,不會發生質的變化。同時,形上學還認為,運動變化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內部,而在事物的外部,一切運動變化都是由於外力推動的結果。牛頓就認為“動者恆動,靜者恆靜”,而要改變這種物質狀態,就需要外力的推動。“外力,只有外力才是改變事物運動狀態的唯一原因。”由於頑固地持有形上學的觀點,牛頓在探討天體運動的原因時不得不求助於“神的第一次推動”,最終陷入了宗教神學的泥潭。恩格斯指出“哥白尼在這一時期的開端給神學寫了挑戰書;牛頓卻以關於神的第一次推動的假設結束了這個時期”,使“科學還深深地禁錮在神學之中”。可見,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物質世界運動發展的根本原因不在別的什麼地方,而就在物質世界本身,否認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的形上學觀點是完全錯誤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