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經典100句:六祖點津》

《中文經典100句:六祖點津》

《六祖壇經》是佛教經典中唯一一部中國人的著作。內容主要記述六祖慧能一生的行誼及禪學經義,由其弟子法海集記而成。現代國學大師錢穆曾推其與《論語》、《孟子》並列,為研究中華文化的必讀之書。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六祖點津》:原版引進台灣商周“中文經典100句”叢書。
內地獨家引進唯一簡體中文版本
台灣國學大師季旭升總策劃
輕鬆讀經典,領悟幾千年大中華智慧
快樂學做人,從此一輩子求已不求人
慧能,一作惠能,中國禪宗第六代祖師。著名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作者。武則天對慧能崇敬有加,贈賜無數,唐憲宗追謚慧能為“大鑒禪師”,宋太宗加謚為“大鑒真空禪師”,宋仁宗又加謚為“大鑒真空普覺禪師”,宋神宗再加謚為“大鑒真空普覺圓明禪師”。《六祖點津》從禪即平等、禪在人間、禪須自悟、禪重實踐和禪無欲求五個方面闡釋了《六祖壇經》中100句禪宗精義,深入淺出地引領我們進入玄奧迷人的禪境。

內容簡介

目前所見之《六祖壇經》版本至少有六種,分別為壇經祖本、敦煌本、惠聽本、契嵩本、德異本、宗寶本,內容略有差異,愈是後面記載愈是豐富。現今最廣為流傳的版本,是元代至元二十八年(公元1291年)成書的宗寶本,此版本於明代之後大為流行,正式題名為《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點津》經典名句依據的版本是宗寶本,其內容較上述諸本更為豐富,文字也較為簡單,適合讀者作為《六祖壇經》入門的工具書。

目錄

第一篇人有南北,佛性無南北——禪即平等
1.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2.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
3.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
4.佛法是不二之法
5.法無四乘,人心自有等差
6.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
7.明與無明,凡夫見二
8.處凡愚而不減,在聖賢而不增
9.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日道
10.動用三十六對,出沒即離兩邊
11.來去相因,成中道義
12.其法無二,其心亦然
13.自性若悟,眾生是佛
第二篇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禪在人間
14.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15.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
16.無住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從中出
17.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
18.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19.世人性本清淨,萬法從自性生
20.皮肉是色身,色身是宅舍
21.雖去吾千里,如常在吾邊
22.誰知火宅內,元是法中王
23.吾說無常,正是佛說真常之道也
24.不知方便者,猶春池拾礫
25.直道不立文字
26.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萌
27.諸佛出現,猶示涅榘。有來必去,理亦常然
28.葉落歸根,來時無口
29.有道者得,無心者通
第三篇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禪須自悟
30.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31.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
32.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33.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34.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
35.迷時師度,悟了自度
36.不是風動,不是旖動,仁者心動
37.某甲講經,猶如瓦礫;仁者論義,猶如真金
38.即時豁然,還得本心
39.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
40.自若無道心,暗行不見道
41.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
42.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43.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
44.學道常於自性觀,即與諸佛同一類
45.諸佛妙理,非關文字
46.我知定慧因,雙修離諸物
47.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
48.不見一法存無見,大似浮雲遮日面
49.聖諦尚不為,何階級之有?
50.住心觀淨,是病非禪
51.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
52.自在神通,遊戲三昧
53.和尚坐禪,還見不見
54.道由心悟,豈在坐也
55.有情即解動,無情即不動
56.不見自性外覓佛,起心總是大痴人
第四篇迷人口說,智者心行——禪重實踐
57.於菩提樹下,開東山法門
58.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
59.迷人口說,智者心行
60.常行十善,天堂便至
61.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62.定慧一體,不是二
63.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
64.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
65.前罪既不滅,後過復又生,何名懺悔
66.但信佛無言,蓮花從口發
67.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
68.若但勞勞執念,以為功課者,何異氂牛愛尾
69.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
70.三車是假,為昔時故;一乘是實,為今時故
71.經誦三千部,曹溪一句亡
72.諸惡莫作名為戒,諸善奉行名為慧,自淨其意名為定
73.一華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74.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第五篇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禪無欲求
75.求法即善,覓祖即惡
76.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77.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78.行者、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
79.一切即一,一即一切
80.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
81.離境無生滅,如水常通流
82.於一切法,不取不捨,即是見性成佛道
83.先除十惡,即行十萬;後除八邪,乃過八千
84.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只在剎那.
85.貪嗔是地獄,愚痴是畜生
86.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87.自心歸依自性,是歸依真佛
88.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慧型滅萬年愚
89.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
90.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
91.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92.惟有過量人,通達無取捨
93.慧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
94.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痴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
95.正劍不邪,邪劍不正
96.湛然常寂,妙用恆沙
97.惡用即眾生用,善用即佛用
98.毀譽不動,哀樂不生
99.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見三毒是魔王
100.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

精彩書摘

第一篇 人有南北,佛性無南北——禪即平等
1.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名句的誕生
大師告眾日:“善知識①!菩提②自性③,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④成佛。善知識!且聽慧能行由⑤得法事意。”
——《行由品》第一
完全讀懂名句
①善知識:佛教用語,用來稱呼同道之人,或對僧人、信眾較親密的暱稱。
②菩提:佛教用語,常譯為覺、道、智,指豁然覺悟的智慧。
③自性:自己的真心本性。
④直了:不經任何修煉就頓悟、悟解。
⑤行由:過去的經歷、緣由。
語譯:六祖對大眾說:“諸位好朋友啊!菩提自性,原本即是清淨覺道。只要能體悟最原始的自性,當下頓悟即可成佛。諸位好朋友啊,暫且來聽聽我慧能得法的緣由經過吧!”
名句的故事
本篇出自《行由品》,亦是慧能對信眾開宗明義的闡釋。慧能是唐代中期的人,以不立文字、重視頓悟聞名,在他的帶領下,中國佛教轉向新的發展。中國中古時期是宗教大為活躍的年代,在戰爭頻繁、政治不穩定,加上外族統治的困難下,宗教於是成為人們心靈寄託的所在,佛教也在此風潮下傳播、壯大。然而我們若將禪宗與其他宗派作比較,會發現其最大特色在於傳教方式的突出。禪宗於六祖慧能之後分裂為南宗禪、北宗禪,南宗禪由慧能所領導,北宗禪則由較為正統的神秀所繼承。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南宗禪一枝獨秀,影響遠遠大於北宗禪。然而,若是從當時的影響力而言,北宗禪在唐代中後期仍為顯教,吸引著絕大多數的信徒,也是官方較為支持的宗派。
為何南宗禪較不受正統佛教或政權的喜愛呢?其原因正為本篇名句所言:“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在過去印度佛教教義中,偏重從外在修煉、肉體的苦行尋求解脫,可是在禪宗的詮釋下,佛性不僅是人人內心皆備,更能透過自我的頓悟脫離本世苦海而成佛。禪宗如此新解可謂打破了過去佛教各宗派的做法,故在當時頗引人側目。但此亦是中國佛教的重要開端,是佛教中國化的成果,並啟迪了宋明理學對“天理”的討論,不論是程朱學的“性即理”,抑或是陸王的“心即理”,皆受到禪宗的影響。故慧能所言“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遣詞簡要、詞義亦不難,卻標舉著中國佛教史的重要開始。
歷久彌新說名句
在《行由品》中,介紹六祖慧能於南方的發跡歷程。慧能因父親左遷至嶺南,而於南方長大,早年艱苦,采柴販賣。一日巧遇客人背誦《金剛經》,慧能一聞經語,心即開悟,於是到黃梅縣禮拜五祖弘忍大師。大師看到這位來自窮鄉僻壤的小伙子,不禁刁鑽問道:“汝是嶺南人,又是獠,若為堪作佛!”(你來自南方,又是未開化的野蠻人,如何學佛法?)慧能聰明地反駁道:“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貓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於是弘忍大師便將慧能留下,並差派他至破柴房裡工作。
這段記載完整收錄於《行由品》,是慧能初顯其才能的開始。然而,其中卻有不少值得懷疑的地方,為求更進一步精確掌握,需先對佛教系譜的建立稍作說明。佛教系譜的建立往往是後設追述,由後人重建、評價前人的地位,故其中亦帶有不少撰述者的主見與抉擇,且會因撰述者的不同而有迥異的排列。即便是已為人所詳的六祖慧能,在其前後傳承亦有多種爭議,編排者的考量各有不同,並不特彆強調師徒間的衣缽關係。故此處對慧能崛起前的紀錄也摻雜了不少傳聞與誇飾,不能全盤信任,否則便未免太污衊五祖弘忍了,作為一代禪師,如何能說出這種罵人又帶偏見的話呢?
南北差異在現今社會中似乎不太感受得到,但在中國古代卻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課題。對南方的經營雖從春秋的吳越、三國的東吳、東晉以來陸續紮根,但真正南方勢力的崛起還有待唐末,尤其是宋代以後才逐漸興起,不論是經濟或政治中心都漸漸南移。在唐代小說《封氏聞見記》中便有一則記載北方人對出身南方官員的諷刺,故事主人翁都是我們熟悉的人物——張九齡與賀知章。他們兩人都出身南方,九齡罷相後,在朝廷中跟賀知章說:“我因為事故較多(所以罷相),不能跟你一起當官,我覺得很遺憾。”賀知章詼諧應答:“我承蒙您張相公庇蔭不少,有您在朝堂,沒人敢罵知章作獠。但是您罷相以後,開始有人以'你'單字來稱呼我。”張九齡一聽不禁大為慚愧。原來他們兩人都來自南方,過去朝堂官員顧忌宰相是張九齡南方人,故不敢用獠、獦獠來諷刺他們,如今九齡罷相,一些嘲諷、不尊重的話漸漸出來。
2.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
名句的誕生
欲學無上菩提,不可輕於初學①。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②。若輕人,即有無量無邊罪
——《行由品》第一
完全讀懂名句
①初學:指初始求學,尚未深造之人。
②沒意智:指智慧被埋沒。沒,音“莫”,沉溺、掩沒。
語譯:想要學習無上菩提之道,便不可輕忽初學者。地位低下的人也會有過人的智慧;地位尊貴的人也會有心智迷失之時。若輕傲人,將造無量無邊、難以計算的重罪業障。
名句的故事
五祖弘忍命門徒寫作偈詩來表達自己心中對佛法的悟性,大弟子神秀率先在南邊走廊的牆壁上寫了一首詩:“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雖然弘忍知道神秀這首偈還未真正即心見性,卻還是命門徒學習誦讀,依著它修行。
一天,有個小和尚口中誦念著神秀這首偈詩,慧能聽見了,知道這首詩還未能得到佛法的真諦,於是請小和尚帶他來到寫著這首偈詩的牆前。因為慧能並不識字,便請小和尚誦讀這首偈詩給他聽,當時在場的一位江州別駕名叫張日用,高聲為慧能誦讀了詩,慧能聽後,說自己也有一首詩,想請張別駕替他寫出來。慧能來此求師,八個月來都只是做些劈柴春米的工作,張別駕見他地位低下,便說道:“你也要作偈詩,真是件稀奇的事。”慧能回答他:“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若輕視初學者,如何能學得無上菩提之道?張別駕聽罷,不僅為慧能寫偈詩,還請慧能將來若得佛法,別忘了來渡化自己。
慧能的偈詩,即:“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令在場僧眾驚奇嗟嘆不已,認為慧能來此不久,竟然對佛法有如此高的領悟,果然不可以貌取人啊!
歷久彌新說名句
禪宗的四祖道信,在湖北黃梅的東山傳道時,有一天忽然在路上看到一個小孩子,年紀只有七歲,但說的話非常奇特。道信感到很好奇,於是問這個小孩:“你姓什麼?”小孩回答說:“我的姓不是通常的姓。”法師接著問:“那是什麼姓?”小孩答道:“是佛性。”法師又問:“你沒有姓嗎?”小孩答:“是的,因為萬物皆空,所以我自性空寂。”法師於是對身邊的人說:“這孩子不是一般人,在我滅度後二十年內,他將大張旗鼓地弘揚佛教。”這則公案中的小孩,即是幼年的禪宗五祖,弘忍。他以修辭上的諧音,“性”換“姓”,來表示萬物皆空的佛家思想,年紀雖小,但展現出來的智慧與佛性,卻不容小覷。
《史記·淮陰侯列傳》中有“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的句子,意思是說聰明的人雖然對問題深思熟慮,但偶爾也會失誤出錯;反而才智平庸的人,在他的萬般考慮中,必定有一點是值得採納的。諺語中也有“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的說法,意思是相同的。人在自己拿手的事物上。有時會被自己的成見或感情所困,不見得能夠關照全面,反而是初學者雖然沒有廣博的知識,卻也因為沒有既有的成見包袱,而能直達問題核心。任何輕視初學者,或者仗勢自己的能力而恃才傲物的,往往是最得不償失的人啊!
3.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名句的誕生
有情①來下種②,因地③果④還生。無情⑤亦無種,無性⑥亦無生⑦。
——《行由品》第一
完全讀懂名句
①有情:一說指有情識的生物。另一說認為是“眾生”的異名,包含有情的生物和非情的草木等。
②種:種子。一說比喻生死輪迴相續。另一說指成佛的種子,即得佛果之因。
③因地:一說指原因、緣由。另一說指修行佛道,由因行至證果間的位階,即“果位”之對稱。地:位地、階位之意。
④果:一說認為一切生命形態和生活遭遇,都是過去意志行為的“果”,而過去意志行為則是造成果的“因”。另一說指成佛的果位。
⑤無情:一說指沒有情識之物。另一說指超越有情、非情,與天地萬物同根相通,無我執之情。
⑥無性:一說指沒有自性、佛性。另一說指不著於有自性、無自性之相;如同佛家經典《金剛經》中常以“即相非相”的句式來闡述義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