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銀行學》

《中央銀行學》

《中央銀行學》體系完整,詳略適當,邏輯嚴謹;密切聯繫我國現實情況,實踐套用性強;資料充實,體現學科的最新成果與趨勢,是高校金融學專業的必修課教材。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中央銀行學是從巨觀視角研究現代市場經濟和金融運行規律,探討經濟與金融穩定發展機制的一門學科。本書共分12章,由中央銀行體制、業務活動、貨幣政策以及金融監管四個部分組成。本書體系完整,詳略適當,邏輯嚴謹;密切聯繫我國現實情況,實踐套用性強;資料充實,體現學科的最新成果與趨勢,是高校金融學專業的必修課教材。

內容簡介

中央銀行學是從巨觀視角研究現代市場經濟和金融運行規律,探討經濟與金融穩定發展機制的一門學科。本書共分12章,由中央銀行體制、業務活動、貨幣政策以及金融監管四個部分組成。第一篇介紹中央銀行制度,包括第2章中央銀行的形成和發展、第3章中央銀行的性質與職能、第4章中央銀行的制度類型與獨立性問題。第二篇介紹中央銀行業務,包括第5章中央銀行的資產負債業務、第6章中央銀行的支付清算與其他業務。第三篇介紹貨幣政策理論與操作,包括第7章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目標、第8章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工具、第9章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傳導機制與效應。第四篇介紹中央銀行金融監管,包括第1O章中央銀行的金融監管、第11章中央銀行對金融機構與市場的監管、第12章中央銀行的對外金融關係、

作者簡介

黃國安,上海理工大學金融研究所教授,統計學碩士點學科帶頭人。長期從事統計學、中央銀行學、證券投資學和投融資理論與政策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已出版著作、教材10部。
研究方向:投融資理論與政策,金融信息統計分析,經濟管理統計。

目錄

第1章 總論
第一節 中央銀行學的研究對象
第二節 中央銀行學的學科體系
第三節 中央銀行學的特點與方法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
第一篇 中央銀行制度
第2章 中央銀行的形成和發展
第一節 中央銀行的形成
第二節 中央銀行制度的發展
第三節 中國中央銀行制度的形成與發展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
第3章 中央銀行的性質與職能
第一節 中央銀行的性質
第二節 中央銀行的職能
第三節 中國中央銀行的性質和職能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
第4章 中央銀行的制度類型與獨立性問題
第一節 中央銀行的制度類型
第二節 中央銀行的資本構成類型
第三節 中央銀行的組織結構類型
 第四節 中央銀行的獨立性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
第二篇 中央銀行業務
第5章 中央銀行的資產負債業務
第一節 中央銀行的業務活動與資產負債表
第二節 中央銀行的負債業務
第三節 中央銀行的資產業務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
第6章 中央銀行的支付清算服務與其他業務
第一節 中央銀行支付清算服務的產生與發展
第二節 中央銀行的支付清算運作
第三節 中央銀行的經理國庫業務
第四節 中央銀行的會計業務
第五節 中央銀行的統計分析業務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
第三篇 貨幣政策理論與操作
第7章 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目標
第一節 貨幣政策在巨觀經濟運行中的功能
第二節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
第三節 貨幣政策的中介指標和操作指標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
第8章 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工具 
第一節 貨幣政策工具概述
第二節 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
第三節 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其他貨幣政策工具
第四節 我國的貨幣政策工具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
第9章 中央銀行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及效應 
第一節 主要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理論
第二節 貨幣政策傳導渠道
第三節 貨幣政策效應
第四節 我國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及效應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
第四篇 中央銀行金融監管
第1O章 中央銀行的金融監管
第一節 金融監管的一般理論與發展歷程
第二節 金融監管的必要性及體制
第三節 中央銀行金融監管的目標與原則
第四節 中央銀行金融監管的內容與方法
第五節 中國金融監管體制的產生與發展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
第11章 中央銀行對金融機構與市場的監管
第一節 中央銀行對商業銀行的監管
第二節 中央銀行對貨幣市場的監管
第三節 中央銀行對資本市場的監管
第四節 中央銀行對外匯市場的監管和外匯管理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
第12章 中央銀行的對外金融關係
第一節 國際金融合作與協調的發展
第二節 中央銀行金融監管的國際協作
第三節 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國際協調
第四節 中央銀行在對外金融關係中的作用
本章小結
思考與練習

精彩書摘

第1章 總論:
第二節 中央銀行制度的發展:
中央銀行制度在經歷了初創期後,其發展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為中央銀行制度的推廣期;二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至今,為中央銀行制度的強化期。中央銀行制度的推廣期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各國大多採用金本位制,而戰時都停止兌換黃金並禁止黃金出口,這實質上中斷了金本位制。當時,為了適應戰時財政需要,各國中央銀行大肆發行貨幣,向財政大量借貸,引起通貨膨脹。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深受通貨膨脹之苦的各國都深感穩定幣值的必要性,於是1920年在比利時的首都布魯塞爾舉行了歷史上第一次國際金融會議。會議強調,通貨膨脹的根源是財政赤字,穩定幣值的關鍵是財政平衡,貨幣發行銀行要擺脫各國政府政治上的控制,按照穩健的金融政策活動。但當時因為銀行券已經代替貴金屬成為流通貨幣,要完全恢復金本位制比較困難。所以,穩定幣值不得不依靠中央銀行。因此,會議建議各國應建立中央銀行,由中央銀行集中貨幣發行,這有利於控制貨幣發行和穩定幣值。
1922年在瑞士日內瓦國際經濟會議上各參會國強調了中央銀行政策,建議包括新成立的國家在內的各個國家設立中央銀行,並充分發揮中央銀行的作用,共同維護國際貨幣體系,穩定經濟。
從1921年到1942年,中央銀行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先後設立與改組的中央銀行達43家,其中歐洲有16家、美洲有15家、亞洲有8家、非洲有2家、大洋洲有2家。主要有蘇聯國家銀行(1921年)、澳洲聯邦銀行(1824年)、智利中央銀行(1926年)、土耳其中央銀行(1931年)、印度儲備銀行(1935年)、阿根廷中央銀行(1939年)和愛爾蘭中央銀行(1942年),等等。
……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