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第1版(2010年4月1日)叢書名:日本京都大學中國研究系列之一
平裝:488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16
ISBN:9787509712221,750971222X
條形碼:9787509712221
商品尺寸:22.6x14.8x2.6cm
商品重量:780g
ASIN:B003JFM6Q4
內容簡介
《中國近代棉紡織業史研究》作者蒐集、整理並細緻地分析了散存於日中兩國的史料,並以棉花價格和棉紗價格的變動為軸線,清晰地描繪了19世紀後半期至1930年代近代中國棉紡織業的演變過程。《中國近代棉紡織業史研究》不僅是清末民初經濟史研究成果之,還對我們理解現在和未來的問題有著多方面的啟發。編輯推薦
《中國近代棉紡織業史研究》是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媒體推薦
眾所周知,數據統計史料十分欠缺,是中國經濟史研究的最大障礙;而棉紡織業則屬例外,可從數量上進行把握,因而研究較多。本書在該領域成果豐富的研究史上的最大貢獻,是利用棉紗和原料棉花價格變動的眾多史料,將看上去枯燥無味的數據背後的歷史挖掘、呈現了出來。本書不僅是清末民初經濟史研究成果之一,還對我們理解現在和未來的問題有著多方面的啟發。
——本野英一(《歷史與經濟》第180號)
本書最大的貢獻在十通過細緻的史料整理和分析,明確揭示了近代中國棉紡織業的市場結構。作者搜尋了散存於日中兩國各種史料中的統計數據,並將其立體地組織起來,形成了一幅中國棉紡織業發展過程的清晰圖像。
本書的另一一成就在於,作者就中國近代棉紡織業各地區迥然不同的發展過程,提示了一個進行多角度考察和分析的方法。本書研究了地處內陸的四川、長江中游平原地帶的湖南、長江三角洲的武進(杭州)等條件不同的地區,深刻分析了各地特有的社會狀況,從而具體、明確地揭示了中國近代棉紡織業甚而整箇中國經濟在各地完全不同的發展過程。
——久保亨(《歷史學研究》第771號)
本書最大成就在於,作者蒐集、整理並細緻地分析了散存於日中兩國的史料,並以棉花價格和棉紗價格的變動為軸線,清晰地描繪了19世紀後半期至1930年代近代中國棉紡織業的演變過程。治中國近代經濟史者都知道,由於缺少最基本的數據,定量分析十分困難。進入1930年代,國民政府留下了一些統計資料,但如作者所說,19世紀後半期至20世紀前半期的統計數據極少這種狀況未變。而經過作者的艱辛努力,一條全新的分析軸線一以貫之,使近代中國棉紡織業史更加清晰,這一點應予以高度評價,本書的出版亦因此而成為該領域研究的劃時代成就之。
毋庸贅言,本書的出版,無疑將中國近代棉紡織業史研究推進到了新的境地,使得今後的研究方向和課題更加清晰。
——富澤芳亞(《史學雜誌》第113編第1號)
作者簡介
森時彥,1947年生於日本奈良縣,京都大學文學博士。1973年在京都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修畢碩士課程,翌年博士澡程中退。1974年至1984年任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助手,1984年至1988年、1988年至1995年分別任愛知大學法經學部和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副教授,1995年任該研究所教授,1999年後兼任該研究所東方部主任、漢字信息研究中心主任、所長等職。2007年後兼任現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編著有《中國近代城市與鄉村》(2001年)、《中國近代化的動態結構》(2004年)、《日本在華紡織公司與中國社會》(2005年)、《20世紀中國社會的社會結構》(2009年)等。目錄
中文版序言緒章
第一章中國近代機紗普及過程
前言
第一節機紗普及的三個階段
第二節1890年代的意義
第三節1920年代的供求關係
結語
第二章中國傳統棉紡織業的重組
前言
第一節沙市與四川市場
第二節武進工業化過程
結語
第三章中國棉紡織業的“黃金時期”
前言
第一節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棉紡織業概況
第二節“黃金時期”到來
第三節民族棉紡織業遭遇挫折
結語
第四章“1923年蕭條”和中國棉紡織業重組
前言
第一節織布類型與機紗需求傾向
第二節中國棉紡織業結構性蕭條
第三節近代部門的形成
結語
第五章中國棉紡織業市場結構的轉變
前言
第一節內陸民族紗廠的動向
第二節重組階段的開始
第三節1920年以後的棉花流通
第四節重組時期的市場結構和湖南第一紗
結語
別章中國棉紡織業的近代化過程
前言
第一節門戶開放前夜的傳統產業
第二節歐美資本主義的入侵
第三節中國近代棉紡織業的誕生
第四節中國棉紡織業的黃金時期
第五節中國棉紡織業的重組過程
第六節農村蕭條和中國工業化水平
結語
參考文獻
別表
索引
譯後記
序言
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附屬現代中國研究中心自2007年4月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從人文學角度分析和探究現代中國的深層次結構”這一項目的研究。這是由總部設在東京的“人間文化研究機構”主持的共同研究項目,為期五年;而將京都大學中國學研究的成果,按“信、達、雅”的標準翻譯介紹給世界學術界,也是該項目之一環。關於該項目,我曾有幸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國史研究室主任汪朝光先生做過交流。汪先生向學術專業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作了推薦,並引薦了社長謝壽光先生和時任總編室主任的楊群先生。其後,經與謝、楊兩位先生在北京、京都多次交換意見,決定出版“日本京都大學中國研究系列”叢書,把京都大學出版的中國研究專著和論文集譯成中文,每年出版一冊。本書就是該叢書具有紀念意義的第一輯。
本書日文版由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於2001年4月出版,是東洋史(即“亞洲史”)研究叢書第58輯。承擔翻譯工作的,是現代中國研究中心成立後不久作為客座副教授前來赴任的袁廣泉先生。袁先生為翻譯本書,包括校對在內,前後費時近兩年,使中文版充分達到了“信、達、雅”,甚至比日文版更準確、更容易理解。當然,本書內容由我負全部責任,研究價值如何,願仰各位讀者不吝評判。
後記
森時彥先生治中國近現代史,尤以中國近代棉紡織業史為主要領域,其治學之嚴謹、見解之獨到、業績之豐富,世界學術界早有定評。而《中國近代棉紡織業史研究》集先生二十餘年研究之精要,日文版在2001年4月出版後,國內學術界同人期待中文版早日問世。先生委託我翻譯此書,我感到責任重大。好在可就近請教,使我學到了許多東西。值此即將付梓之際,我要說,除完成囑託的輕鬆外,更多的是對有幸仔細學習此書的感激。必須感謝的還有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的楊群先生、徐思彥女士及校閱者和各位工作人員。楊先生十分關心本書的翻譯和出版,譯者曾當面請教楊先生意見,獲益良多。徐女士不僅委託國內高水平學者對譯稿進行校對,指出了不少翻譯方面的問題,還親自細緻地反覆核校,並與技術人員一起就本書大量表格的編排等反覆嘗試改進;對於譯者的意見也非常耐心、真誠,儘量採納。本書得以翻譯出版,全賴上述各位在各方面的支持和鼓勵,藉此機會一併表示感謝。
本書翻譯儘量保持原著的結構和體例;譯文儘量忠實於原文,力避臆測性刪減和修飾,以反映原著思路。但譯者水平有限,不足之處尚多,敬請各位讀者指正。
文摘
甲午戰爭後,日本開始正式開拓中國市場,當然非常關注這時銀錢比價的劇烈波動情況。日本駐重慶領事館1897年5月的報告指出銅錢升值的傾向時說“銅錢自兩三年前始一路攀升”,然後稱“原因主要歸於供應不足”,並對因世界性銅錠價格暴漲、熔制錢充銅錠出售、其價甚至高於制錢面額的現狀,作了詳細介紹。另外,1896年6月,駐沙市領事館的報告也指出制錢減少導致銅錢升值,稱“銅錢告匱,錢價日昂”。不過,儘管偶爾有報告對1890年後半期銅錢急劇升值給予關注,並指出其原因,但據筆者所見,還沒有報告將其與進口動向聯繫起來並作分析。直至1904年以後銅錢開始暴跌,領事館才開始把銀錢比價與進口動向聯繫起來論述。在1909年2月的報告中,漢口領事館鑒於“清國內地及下層社會使用最多的流通貨幣是銅錢”,論述了“銅錢相對墨西哥銀元(或兩銀)貶值,致使日用品暴漲,導致購買力減弱”的關係,並明確指出,特別是來自外國的進口商品,在銀兩貶值的共同作用下,“其銷路陷入困境”。長沙領事館1907年7月的報告也稱:外國機紗進口額在湖南“比之數年前之進口額,減少三成左右”,而其最大原因是,進口機紗消費者是“將其用於織造土布”的“鄉下人”,用銅錢幾串幾文來購買,故“錢價暴跌”導致消費減少。上文引用過的沙市領事館1906年4月的報告也稱:“最顯著之事實,如去年銅錢鑄發幾無限制,致使錢價暴跌不止,慮不及此之商賈等突遭重大打擊,均蒙受損失甚多”。可以想見,1904年以前,曾因銅錢升值而獲益的沙市的疋頭鋪,自翌年始轉而因銅錢貶值而飲泣。由上述可知,對華出口順利增長時,日本方面並不刻意探究其原因,但出口減退日益明顯時,則開始與銀錢比價變動聯繫起來探究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