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軍銜百年史略》

《中國軍銜百年史略》

軍銜的授予第四節 軍銜制度的取消第一節 軍銜制度的恢復第一節

圖書簡介

作者: 劉岩 著
出 版 社:
  • 出版時間: 2007-5-1
  • 字數:
  • 版次: 1
  • 頁數: 415
  • 印刷時間:
  • 開本: 大32開
  • 印次:
  • 紙張:
  • I S B N : 9787802370661
  • 包裝: 平裝
定 價:¥28.00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在長期研究和系統整理中國軍銜制度的基礎上編著而成,以夾序夾議和集中論述相結合的形式闡述了中國軍銜百年演變歷史。 本書具有很好的學術價值和史料價值,作者占有資料豐富,對軍銜有關問題的考證和研究論據充分,分析透徹,文字表述流暢、生動。本書所闡述的內容,不僅是從事專業研究人員的重要參考,而且可成為廣大軍內外普通讀者了解“軍銜”這個“神秘”領域不可多得的好書。
《軍銜》一書出版於20年前。那時筆者包括國內有關人員對軍銜制度的研究都處在初始階段,回答的只是軍銜制度外在形式上“是什麼”的問題。對於軍銜制度內在功能上“為什麼”的問題,當時尚不具備從理論上做出回答的條件。
隨著我國及軍隊等級制度的發展,筆者在對銜級制度的研究中逐漸認識到:只有從理論上真正搞清楚軍銜的內在功能,弄清其為什麼在軍隊建設中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才能夠真正自覺地正確運用軍銜這一機制,來調整軍隊中的各種關係,使其在軍隊建設中真正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因此,在《軍銜》一書出版之後的20年裡,本人無論是在位工作期間,還是1994年離休以後,一直關注和跟蹤研究著這一問題,並在軍內外眾多刊物上陸續發表了許多有關的學術論文。

作者簡介:

劉岩,1932年1月生,山西省五台縣人,1947年5月參加革命。大專文化,專業技術少將軍銜,研究員職稱,研究生導師,終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曾長期從事軍隊幹部工作,後主要從事軍隊幹部人事制度研究。主編出版《軍銜》、《中國人民解放軍幹部制度概要》、《中國人民解放軍幹部人事管理學》、《建國前幹部工作文獻史料選編》以及參與撰寫其他著述多部。為多種大型工具書撰寫條目數百條(篇)。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軍銜的特定含義
 第二節 軍銜的基本功能
 第三節 軍銜的起源
 第四節 軍銜制度在世界上的傳播與發展
 第五節 中國古代有沒有軍銜制度
第二章 軍銜制度傳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
 第一節 裝備洋式武器進行洋式編練
 第二節 在全盤西化中引進軍銜制度
 第三節 清朝移植西方軍銜制的初衷
 第四節 中國軍銜制的初期狀況
 第五節 中國輿服制度史上的一次革命
第三章 辛亥革命後南京臨時政府設計的軍銜制度
 第一節 實行軍銜制度的意義和總則
 第二節 軍銜等級稱謂的命名及標誌符號
 第三節 軍銜的授予和批准許可權
 第四節 軍銜的晉升和服現役年限
 第五節 孫中山在軍制領域留下的珍貴遺產
第四章 北洋政府時期的軍銜制度
 第一節 軍銜的立法定製和稱號的命名
 第二節 軍銜的授予晉升及批准許可權
 第三節 職務的編制軍銜
 第四節 軍銜服飾標誌
 第五節 北洋政府軍銜制度中的幾件趣聞軼事
第五章 國民政府期間的軍銜制度
 第一節 以特級上將為頂端的軍銜體系
 第二節 軍銜的授予和轉改
 第三節 軍銜的晉升
 第四節 預備役軍銜的設定及其來源
 第五節 預備役軍官的權利義務及其銜級的歸宿
 第六節 軍銜的服飾標誌
第六章 我軍戰爭年代擬議的軍銜制度
 第一節 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後出現的新情況
 第二節 實施軍銜制度的部署過程
 第三節 軍銜的個別授予和停止實施
 第四節 我軍第二次部署評銜工作
 第五節 編制軍銜和軍銜審定原則的規定
 第六節 關於軍銜評定的若干規定
第七章 新中國成立伊始,軍銜制再度提上議事日程
 第一節 思想準備和組織準備
 第二節 評定軍隊級別,為軍銜制奠定基礎
 第三節 軍委部署實施軍銜制的準備工作
 第四節 我軍的第一部軍銜條例草案
 第五節 軍銜延期評定
第八章 為新中國的軍銜立法定製
 第一節 關於軍銜的立法形式
 第二節 軍銜等級的設定
 第三節 軍銜類別的劃分
 第四節 軍官職務的編制軍銜
 第五節 軍銜的授予、升降、剝奪及批准許可權
 第六節 軍銜的標誌符號
第九章 新中國開國將帥和六十萬校尉官誕生
 第一節 軍銜評定授予的範圍和依據
 第二節 對若干類人員評銜的規定
 第三節 軍銜的授予
 第四節 授銜儀式
 第五節 關於本次軍銜制度的起止日期
第十章 軍銜制度的取消
 第一節 取消軍銜時的國內形勢
 第二節 取消軍銜動議的提出和進行過程
 第三節 軍銜取消後的軍隊等級
 第四節 軍銜取消後的軍人服飾
 第五節 軍銜取消後出現的軍秩混亂
 第六節 軍秩混亂帶來的後遺症
第十一章 軍銜制度的恢復
 第一節 恢復軍銜制的工作正式啟動
 第二節 軍銜的立法定製
 第三節 軍官軍銜等級和類別的設定
 第四節 職務等級編制軍銜
 第五節 “八七式”軍銜服飾
第十二章 軍銜的評定授予
 第一節 評定授予現役軍官軍銜的範圍
 第二節 評定授予軍銜的標準
 第三節 評授軍銜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第四節 軍銜的授予
 第五節 軍官軍銜的批准許可權
第十三章 軍銜的調整機制
 第一節 軍銜的晉級
 第二節 軍銜的降級
 第三節 軍銜的取消
 第四節 軍銜的剝奪
 第五節 軍銜的轉改
 第六節 軍銜的保留
第十四章 預備役軍銜制度
 第一節 預備役軍銜的立法及設定
 第二節 預備役軍銜的授予對象和評定
 第三節 預備役軍銜的晉升及職務等級編制軍銜
 第四節 預備役軍銜的降級取消剝奪及保留
 第五節 預備役軍銜的標誌及其佩戴方法
第十五章 士兵的軍銜制度
 第一節 士兵軍銜的設定
 第二節 士兵軍銜的授予和晉升
 第三節 士兵軍銜的降級取消和剝奪
 第四節 士官軍銜制度改革的背景
第十六章 與軍銜制度相配套的幾項制度
 第一節 實行文職幹部制度
 第二節 為離休幹部頒發功勳榮譽章
 第三節 確認1955~1965年所授軍銜
 第四節 改革軍隊的工資結構
第十七章 中外軍銜比較
 第一節 關於軍銜等級稱號的翻譯
 第二節 中外軍銜在調整指揮關係上的異同
 第三節 中外軍銜在調整服役關係方面的差異
 第四節 中外軍銜在調整利益關係方面的差異
 第五節 中外軍官在標誌性待遇上的差異
第十八章 對軍銜功能的理論探討
 第一節 銜級是社會物質生活發展的產物
 第二節 職銜分途的意義
 第三節 銜級在幹部管理中的作用
 第四節 職銜分工的原理
 第五節 正確發揮銜級的功能
後記

書摘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軍銜的基本功能
軍銜制度產生以來,到底承擔哪些功能,認識上不是很一致。“區別軍人等級的稱號”,只是說明了軍銜首位的、主要的功能,並不是全部功能。
一、關於軍銜的等級
軍銜等級的劃分與設定,是軍銜制度的核心,但各國在軍銜等級的劃分與設定上,往往差別較大,一級不差的相同模式幾乎沒有。不過有一個共同規律,即各國都設了最下一級的兵銜,因為“軍隊的基礎在士兵”。差別主要表現在整個軍銜體系上層。元帥。這是一些國家軍銜體系中的最高稱號。元帥不是所有的國家任何時期都設。從16世紀元帥成為軍銜稱號以後,設定過的國家大致有:16世紀的日耳曼各國,17世紀的奧地利、俄國,18世紀的英國,19世紀的西班牙、土耳其、義大利,20世紀的印度、波蘭、芬蘭、羅馬尼亞、南斯拉夫、保加利亞、朝.鮮、蒙古、中國、巴西、泰國、烏干達等國。有的國家還把元帥區分為大元帥、元帥、主帥、次帥等不同級別。有的軍事大國如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兵力最多時達1200萬人,但是他們沒有設定元帥,而是依據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授予潘興以五星上將的做法,授予了數名五星上將;在聯盟作戰中,盟軍將其按照英、法、俄軍元帥的級別同等看待。
將官。這是當今世界大多數國家的最高軍銜稱號。將官級別的劃分存在著很大差異,最多的有六級,最少的只有一級。例如:剛果(金)設五星上將、四星上將、三星上將、中將、少將、準將六級。有的設五星上將、上將、中將、少將、準將,或大將、上將、中將、少將、準將五級,如美國、緬甸。有的國家設上將、中將、少將、準將,或大將、上將、中將、少將四級,如法國、俄羅斯。有的國家設中將、少將、準將,或上將、中將、少將三級,如以色列、馬來西亞;有的國家設少將、準將,或中將、少將二級,如孟加拉國、瓜地馬拉;個別國家只設少將一級,如薩爾瓦多。
校官。這是世界上除盧森堡(該國最高軍銜是上校)以外,其餘各國中等軍官軍銜的稱號。其等級絕大多數國家區分為上校、中校、少校三級,只有少數國家區分為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四級,計有中國、朝鮮、越南、摩洛哥四國。歷史上還有的國家只區分為上校、少校兩級,如蘇聯紅軍1935年實行軍銜制之初就是如此,1939年才增設了中校。
尉官。這是世界各國初等軍官軍銜的稱號。世界上凡實行軍銜制的國家均設尉官這一等級,但尉官內部劃分多少級別、由哪些級別名稱構成,則五花八門。尉官級別劃分最多的是五級,劃分的方法有三種:一是按大尉、上尉、中尉、少尉、準尉劃分,如阿富汗;二是按上尉、一級中尉、二級中尉、少尉、準尉劃分,如烏拉圭;三是按上尉、中尉、少尉、一級準尉、二級準尉劃分,如荷蘭。尉官級別劃分四級的’,大體可占世界的1/3左右,劃分的方法基本上也是三種:一是按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劃分,如尼加拉瓜;二是按一級上尉、上尉、中尉、少尉,或上尉、一級中尉、二級中尉、少尉劃分,如墨西哥、芬蘭;三是按上尉、中尉、少尉、準尉劃分,如巴基斯坦。多數國家的尉官區分為上尉、中尉、少尉三級,約占全世界的3/5。劃分三級的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少數國家設大尉、上尉、中尉,不設少尉,如蒙古。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