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史》
《中國美術史》是論述中國美術和與之相應的中華民族審美意識自發生以至清末發展演變史的專著。由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雕塑家王朝聞任總主編,2006年由齊魯書社、明天出版社出版。
《中國美術史》以時代先後為序,分列11卷:原始卷、夏商周卷、秦漢卷、魏晉南北朝卷、隋唐卷、宋代卷(上)、宋代卷(下)、元代卷、明代卷、清代卷(上)、清代卷(下),加附卷《年表索引卷》,共12卷。全書約500萬字,彩色圖版及線描插圖、圖表和黑白圖片各近5000幅,圖文並茂,體大思精,是我國20世紀規模最大、最有力度的多卷本中國美術史巨著。
這部由國內外近百名美術史家歷時17年編寫的《中國美術史》全書12卷,約500萬字,收有近5000幅彩色圖片和大量插圖,以豐富、翔實的史料為依據,對各個時代的中國美術作品、美術家、美術現象進行了研究,全面展示了中國美術上自史前下至清末的發展面貌,揭示了其發生、發展的規律,按總主編王朝聞先生的話說,“是作為審美主體的中華民族與他們所創造和接受的美術之間的審美關係發展史”。《中國美術史》的創見性、科學性和系統性代表了我國美術研究的最新最高研究成果。其規模之大、包容之廣、研究之深入以及出版之精美,都超過以往所有同類著作,是迄今為止最完備的一部中國美術史,堪稱20世紀中國美術史之最。
著名美學家王朝聞先生早有一個夙願,就是修一部時代需要的、比較全面、系統的中國美術史。1983年起,王朝聞先生不顧年邁,以“朝聞道,夕不甘死”的精神率領近百名美術史家集體攻關。王老一再提醒大家,一部科學著作獨立的價值就在於它不可代替的特殊性,我們不能不超過前人,因為前人沒有我們這樣的條件。後人可能會超過我們,但後人不能代替我們的獨特性和獨立性。
以審美關係為主線是這部美術史書的特點之一。即把中國美術史看成是中華民族與其所創造和接受的美術之間的審美關係的歷史,看成是由歷代美術作品、美術現象所體現的中華民族的審美意識、審美理想、審美趣味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演變發展史。
中國美術史源遠流長。御龍圖與美術風格總是在變化的歐洲不同,中國美術幾個世紀以來保持了令人驚奇的延續性。明朝時的作品還可以看到唐朝時的影響。一幅清朝的畫作與一幅宋朝的是非常相似的。一個原因就是中國對傳統的尊崇。藝術家的首要任務不是創新,而是儘可能逼真的臨摹舊有的作品--這並不被認為是抄襲,反而一定程度上是創新
這部規模巨大的《中國美學史》有以下特點:
一、圖文並茂,體大思精。本書內容包括從史前到清末的繪畫、書法、雕塑、工藝和建築等造型藝術的各個門類,以時代先後為序,共12卷,全書約500萬字,線描插圖、圖表和黑白圖片3000餘幅,彩色圖版近4000幅。
二、觀點新穎,方法獨到。本書不僅第一次詳盡而系統地展示了中華民族美術的全貌,探討了美術各門類的淵源,不同時代的流變興衰和各種風格流派及藝術思潮發展的內在規律,還以中華民族審美意識的發生、發展和演變為綱統攝一切美術現象,提出了一整套有獨到見解的美術史觀。它不僅在許多課題上彌補了美術史研究的空白,而且以其全新的研究方法開啟了美術史研究的一代新風。
三、特色鮮明,方便實用。為便於讀者掌握美術史的發展脈絡,編寫者對各個時期的美術現象均做了高度的概括。如對明代美術,不只進行了時代的分期,而且分流派做了介紹,並極其洗鍊地總結了明代美術的三個特色:文人畫成為主潮流,主要體現在文人畫諸特徵的盡情闡發和文人畫體系的完善;工藝美術的文人化,反映最明顯的是文房清玩,其裝飾美感的重要性已逐漸凌駕於實用功能之上;美術中世俗情趣的滲透,直接披露當時現實社會的世俗日常生活和商業市民的審美趣味。以此治美術史,自然會給讀者莫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