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什麼要改革》

《中國為什麼要改革》

全國政協常委胡德平回憶父親胡耀邦的新著《中國為什麼要改革》,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該書匯集他近年來撰寫的各類文章20多篇,凝結父子兩代人在不同時期對中國改革的深度思考。

基本信息

簡介

《中國為什麼要改革》《中國為什麼要改革》

《中國為什麼要改革》一書以溫家寶《再回興義憶耀邦》、曾慶紅《在紀念胡耀邦同志誕辰九十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為序言。作者從自身的獨特視角出發,對胡耀邦同志在“文化大革命”中、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以及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期間,關於中國改革問題的理論思考和實踐探索進行了探討與分析。包括胡耀邦對於中國計畫經濟體制、工業化道路、農業發展道路和“真理標準”大討論、反對封建主義等重大理論實踐問題的反思和探索,以及胡耀邦關於就業住宅城市建設消費等重大民生問題的見解與思考。

作為胡耀邦的長子,胡德平從直接史料出發,力求將胡耀邦在20世紀60年代直至整個80年代這一時段的心靈史展現給世人,“尤其是當他的心路思緒已盡,無路可走原地打轉時,他是怎樣在荒原上邁出的第一步。這種思想的腳步,尤其是尋路的思維腳步,正是本書最為關注也是至今還未研究到位的問題。”

內容簡介

全書體現了胡耀邦同志的經濟思想、發展思想以及對民生問題的強烈關注。其中的大部分內容,對於中國當下的改革與社會發展來說,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和現實意義。他對“全民所有制”的看法,對民營企業的看法,對住宅問題的看法,對於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之間關係的看法等等。此外,書中還收錄了作者回憶胡耀邦同志與戰友、朋友等交往的相關文章。

特點

作者從直接掌握的大量第一手資料出發,將研究的時間跨度從上世紀60年代延續至今,探尋胡耀邦力主改革的思想歷程,尤其是當思緒已盡,無路可走、原地打轉時,他怎樣邁出第一步。該書力圖通過追索改革初衷,由此還原改革的歷史。
《中國為什麼要改革》一書中的胡耀邦經濟思想,對解決目前中國社會的經濟難題仍有極強的借鑑意義。胡德平說:“我國人民對改革事業的真切感受究竟如何?人民民眾中的整體利益和局部利益應該如何區分?在黨中央崗位上工作的同志對改革事業的根本思考是什麼?人們都非常希望得到真實的答案。本書的最大特徵就是它的真實性。”

該書以經濟體制改革為主要內容,但從中同樣可看出胡耀邦憂國憂民、力推改革、不計個人安危的高尚品格。“文革”中,胡耀邦曾向毛主席寫了一封長信,直言對“千萬不要忘記階級鬥爭”“頑固地不理解”,這種犯忌之語,在1959年廬山會議後黨的高級幹部中已極為罕見。該書第一章講述胡耀邦在“文革”期間的經濟思想,以《“一葉知秋”的萬言書》、《打破二元化對立的社會經濟結構》、《“地盡其利”和資源共享》、《關於貧富懸殊問題》、《我國工業化的道路》等篇,回答中國為什麼要改革這一問題。

作者簡介

胡德平胡德平

胡德平,男,漢族,1942年11月生,湖南瀏陽人,原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長子。北京大學歷史系黨史專業畢業,大學學歷。1984年胡德平作為中共中央整黨領導小組的特派員到了湖北省。由於學歷在高幹子弟中是較高的,而且在學術領域小有成就,他順理成章地進入了政界。他在湖北時,幫助成立了一家民間科技組織,同時支持創辦了曾經轟動一時的理論刊物。從湖北返京後,胡德平出任中共統戰部秘書長,之後,被提升為統戰部副部長,1992年進入中央黨校學習,在選舉黨的十四大代表中,他以較高的票數當選為代表。

胡德平是從事統戰、民營企業和光彩事業工作的。其中,統戰、光彩事業的核心是義善之舉,美德之舉,屬“義”範疇,而其中的民營企業則是市場之舉,利益之舉,屬“利”範疇。而胡德平業餘從事的《紅樓夢》及《廢藝齋集稿》的研究,是一種學術上的工作。有意思的是,胡德平卻將統戰工作、民營企業、光彩事業、《紅樓夢》和《廢藝齋集稿》的研究這些看起來自相矛盾、相互衝突的“義”“利”之爭巧妙地聚合起來,合理地統一於自己的言與行、正業與副業之中。

作品: 《說不盡的紅樓夢:曹雪芹在香山》、《百家講壇:紅樓夢六家談》(主講:胡德平,周思源等)、《中國為什麼要改革———思憶父親胡耀邦》

改革目的

對於改革的目的是什麼,胡德平在書中寫道:“很早以前,父親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很明確的:‘藏富於民,讓人民富起來。’一直以來,他既不認可蘇聯和東歐那種加重民眾負擔的高積累模式,也不贊成高度競爭追求高額利潤的資本主義模式,而是希望中國走出一條以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來推動農、輕、重生產為序的社會主義新模式。”

耀邦同志主張全民“共產”國有資源,“共產”勞動對象。他是否主張貧富之間也來一個平均主義的大“共產”呢?非也!他是堅決否定這一政策的。耀邦同志主張社隊利用地下資源,興辦企業,又反對平均主義,那么是否會帶來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和貧富懸殊的兩極分化呢?耀邦同志對此問題也有自己的分析。
1949年以後,我國消滅了剝削階級,但卻加重了工人與農民、城市與鄉村之間的等級色彩。“工之子恆為工,農之子恆為農”。所以我國的貧富問題,既有生產力的發展、物質豐富的問題,也有政治問題和體制問題。這是我國二元化對立的經濟結構上的必然反映。
30年的改革開放使我國人民的精神面貌、生活水平大大改觀。農村中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也一去不復返了。這使我國有更強大的物力、財力解決貧富懸殊的問題。如今,徹底消滅貧困的國家在世界上已經出現,如北歐幾國。我們的基尼係數還大大超過日本、西歐諸國,應警鐘長鳴,不能長期如此。
改革開放的今天,我認為一定要把中國為何要改革的道理尋問到底,如貧富問題、公共資源問題、多種經濟成分問題。一直要問到一加一等於二,像自然數公理那樣的程度,才能找準我們改革的出發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