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望診》

2.發現中國醫學望診在發展過程中,始終貫穿著一種思想,即:五官分應五臟;局部對應臟腑;局部對應周身,我們稱之為“人體臟器疾患在體表的有序映射”。 12.闡述了中國醫學望診形成和發展的傳統文化基礎和醫學理論基礎;並總結出人體臟器疾患在體表有序映射的幾種主要形式。 對中國醫學望診的發展史、望診的理論基礎及臨床經驗進行了全面的研究。

中國望診 內容簡介

本書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中國醫學望診的發展史、望診的理論基礎和臨床經驗以及其他有關問題展開了比較全面深入而又系統的研究,其主要貢獻有以下幾個方面:
1.在系統考察中國醫學望診發展過程的基礎上,整體勾畫出中國醫學望診發展史的輪廓以及耳診、舌診、目診等幾種主要局部診法的發展過程。
2.發現中國醫學望診在發展過程中,始終貫穿著一種思想,即:五官分應五臟;局部對應臟腑;局部對應周身,我們稱之為“人體臟器疾患在體表的有序映射”。這種思想認為臟器疾患都會有規律地映射在體表的相關部位,而且這種映射是分層次的;每個臟器疾患可以同時映射在不同部位(區域),而且不同部位(區域)的敏感程度和表現形式不盡相同。
3.經過考證認為,葛洪是最早倡導舌下絡脈診法者;並指出了葛氏把尿液實驗用於望診的輔助診斷的意義。
4.考證了小兒食指絡脈診法的起源,認為小兒食指絡脈診法起源於唐代是可信的。
5.指出周學海在“面部臟腑肢節分位”方面的主要貢獻,即首次將面部以縱線劃分為9個區域,然後將人體各個臟腑肢節映射在相應區域,並以圖的形式勾畫出一幅相對固定的“面部臟腑肢節分點陣圖”。
6.在周學海研究的基礎上,首次繪製出“面部臟腑肢節分位映射圖”。
7.對前人的耳診經驗進行了臨床驗證,並發現耳廓在反映某些臟器的病理信息時存在左右交叉現象。
8.總結出耳穴陽性反應的四大特性。
9.發現了曹炳章先生最早提出的有關以舌體之形色診察人體質的史料,並由此提出了“形態氣質學”的概念。
10.分析考證了古人在討論“五輪學說”時所涉及的幾部較早的古代文獻的成書年代;認為“五輪”名稱首見於《龍樹眼論》
11.認為八廓學說在臟腑的分位配屬問題上,曾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分位配屬法,我們稱之為“輪廓重合分位配屬法”和“八方分位配屬法”。
12.闡述了中國醫學望診形成和發展的傳統文化基礎和醫學理論基礎;並總結出人體臟器疾患在體表有序映射的幾種主要形式。
本書是一本開創性的中醫理論專著。對中國醫學望診的發展史、望診的理論基礎及臨床經驗進行了全面的研究。內容涉及到望診的指導思想,及舌診、耳診、小兒食指療法等。

中國望診 本書目錄

第一章緒論
第二章望診發展研究
第一節先秦:望診理論基礎奠基
一 望診經驗的原始積累
二 《黃帝內經》的望診思想
第二節漢唐:望診經驗積累
一 兩漢時期的望診經驗
二 兩晉時期的望診經驗
三 隋唐時期的望診經驗
第三節宋元:望診經驗發展
一 望診經驗的豐富
二 舌診專著的問世
三 小兒食指絡脈診法迅速發展
四 望診在法醫學中的套用與發展
第四節明清:望診著述迭出
一 望診論述浩繁
二 望診專著增多
第五節現代:望診全面興盛
一 望診著述逐步繁榮
二 中醫望診全面發展
第三章耳診發展研究
第一節秦漢:耳診理論的建立與實踐
 ……
第二節晉唐-清末民國:耳診理論與實踐的繼承與發展
第三節現代:現代耳診理論與實踐的提高和發展
第四章舌診發展研究
第一節先秦:舌診的初步國中與探討
第二節漢唐:舌診經驗的積累
第三節宋元:舌診經驗的總結和專著的誕生
第四節明清:舌診經驗的全面總結與發展
第五節現代:舌診的文獻整理與現代研究
第五章目診發展研究
第一節殷商-南北朝:目診實踐與理論知識的積累
第二節隋唐-明清:目診實踐與理論的充實發展
第三節現代:目診實踐與理論的整理提高
第六章望診形成和發展的基礎
第一節望診形成和發展的傳統文化基礎
第二節望診形成和發展的醫學理論基礎
第三節人體臟器疾患在體表有序映射的主要形式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