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審美文化史. 元明清卷》

中國審美文化史. 元明清卷 內容簡介

本書內容包括:元代昌盛的舞台大觀;文人畸士的翰墨風骨;異族情調的雅俗交融;明代奇艷的市俗世界;推尚情慾的明代小說戲曲;探求更親的明代詩歌散文;清代典雅的末代文化;古典精神的自我批判;迎接現代的審美曙光:“以怪為美”:反叛傳統、標榜自我的藝壇怪傑、渴望風雷:封建末世的兩位狂飆詩人、“來日方長”:全面革新的近代審美文化等。

中國審美文化史. 元明清卷 本書前言

作為第一部《中國審美文化史》,本書是山東省“九五”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山東大學“211工程”文藝學專業的標誌性成果。全書共分4卷,110萬字,並附有500餘幅插圖,內容遠迄上古,下至清末,填補了我國審美文化史研究尚無“通史”的空白。
 在此之前,國內的美學和藝術史著作,似成“道”、“器”分流的兩種形態:一種是“形而上”的“審美思想史”,一種是“形而下”的“審美物態史”。前者不去考察先秦時代究竟存在著哪些審美風尚和審美活動,而旨在分析孔子說過什麼、莊子說過什麼,即要從古代文獻的字裡行間來發現那個時代的審美觀念究竟達到了何種自覺的程度,即要從古代哲人的理論表述中來確認那個社會的審美理想究竟達到了什麼樣的邏輯水準;後者則不太關心思想家、哲學家的言論和著作,而著重分析陶器的形狀、書法的線條、青銅器的冶煉與製作,即要從實證的角度來發現一個時代的審美活動究竟體現為何種類型的物質形態,即要以描述的方式來說明一個社會的審美經驗究竟凝結為什麼樣式的藝術成果。應該說,這兩種類型的著作都是應該的、必要的、有價值的,但同時又是不全面、不充分、有待於發展和超越的。而當這兩種研究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也就為實現其自身的超越提供了前提和條件。於是,一種將二者統一起來的“審美文化史”便有可能出現了。
 作為一種新的研究形態,本書將“審美文化史”定位於“審美思想史”和“審美物態史”之間,它既有別於前者的概念解析與邏輯辨析,又不同於後者的知識羅列與現象描述,而是力圖在觀念與物態之間建立聯繫,使雙方相互參照和印證,用一種經過還原了的整合方式來重現圓融而統一的審美世界,以呈現“道”與“器”之間的文化形態。其結果是:一方面,審美文化作為民族“情感方式”的集中體現,它與特定時代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信仰方式”、“思維方式”之間互動滲透和彼此影響的關係進入了美學史研究的視野;另一方面,中國傳統社會的“泛藝術傾向”又使得大到政治謀略、軍事戰爭,小到烹茶飲酒、穿衣戴帽都浸沉於審美文化的氛圍之中,於是美學史也便成了一部中國歷史文化的精神縮影。
 本書“先秦卷”由“神靈隱現的史前時代”、“夏商之際的巫史藝術”、“周代禮樂的人文風貌”、“戰國激情的個性展開”四部分組成,主要論述華夏先民由實用到審美、由宗教到藝術、由飲食起居到禮樂文化的發展過程,從而將這一時期界定為中國審美文化的創始階段。作為整箇中國審美文化史的第一段流程,各種審美文化現象都在這裡發源,都有一個從無到有、從隱到顯、從萌芽到成長的發展過程。為此,該卷綜合運用了美學、哲學、歷史學、考古學、人類學、民俗學以及文獻學等各種人文科學方法,既分析了前人已有論及的藝術層面,如以石器、陶器、玉器、青銅器等為載體的工藝美術以及雕塑、繪畫、歌舞、書法和詩文,也涉獵了前人少有論及的文化層面,如禮樂制度、飲食起居、宮室建築、美育訓導、博弈娛樂乃至人格培養和塑造。這些紛紜的現象,在歷史和邏輯相統一的框架中,一步步清晰地呈現為一條人類起始階段審美文化的演變蹤跡。
本書“秦漢魏晉南北朝卷”由“秦漢之際的大美氣象”、“東漢時代的‘崇實’趣尚”、“魏晉之際的自我超越”、“東晉南朝的心靈感盪”、“古今南北的融通綜合”五部分組成,主要以政治經濟、社會階級、哲學宗教、南北文化、世態人心等的變遷為歷史語境,以樂舞、都城、宮苑、陵墓、雕塑、繪畫、陶瓷、書法、詩文、民俗、時尚以及美學思想的演進為研究對象,全方面地論述了從秦漢經魏晉到南北朝這一時代審美文化發展的豐富景觀和基本脈絡,將這一時代總體上表述為古代審美文化由“自發”狀態向“自覺”境界歷史性過渡和轉化的過程,其主要標誌大致有四:即審美文化出現了由偏於外物到走向內心、由呼喚壯美到喜好優美、由崇“實”重“形”到崇“虛”重“神”、由主“志”尚“質”到緣“情”尚“文”的深刻轉換。所以可以將這一時期界定為中國審美文化的大轉折階段。
 本書“唐宋卷”由“初唐:萬象更新”、“盛唐:恢弘壯闊”、“中唐:五光十色”、“晚唐:夕陽西下”、“北宋:人文薈萃”、“南宋:殘山剩水”六部分組成。該卷以政治經濟的發展為“經”,以宗教哲學的繁榮和南北文化的滲透為“緯”,主要論述唐、宋兩代審美文化的多樣性發展和整體性繁榮的過程。具體說來,唐代審美文化的繁榮,既得力於政治一元化的統一格局,又得利於儒、釋、道三足鼎立和多民族文化的多元滲透;宋代審美文化的繁榮,既得利於封建政治體制的成熟,又得利於南北文化的融合。前者表現為色彩紛呈的多重特色,後者表現為精工典雅的內向追求;前者以陽剛為盛,後者以陰柔為主。它們分別從不同的方面,將中國審美文化的這兩大類型推向了極致。
 本書“元明清卷”由“元代昌盛的舞台大觀”、“文人畸士的翰墨風骨”、“異族情調的雅俗交融”、“明代奇艷的市俗世界”、“推尚情慾的明代小說戲曲”、“探求更新的明代詩歌散文”和“清代典雅的末代文化”七部分組成,主要論述在異族入侵的破壞性行為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反叛性活動之複雜的社會背景下,審美文化領域中出現的一系列矛盾運動。一方面,依託於商品經濟的萌生和多民族共融、共存的社會格局,俗文化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以俗為美在文學藝術、工藝製作、社會風尚漸漸占據了主導地位;另一方面,雅文化也在不斷修正著自己的立場,並且在向俗文化學習、靠攏的過程中不斷滲透自己的精神內涵,於是出現了像戲劇、小說這樣高度地雅俗交融的大眾型藝術。與這兩大潮流相對應,復古與創新、古雅與浪漫於是就成為這一時代既互相對立又互相補充的文化潮流。鑒於這一時期審美文化綜合性、豐富性及整合性特點,本書將其界定為中國古代審美文化集大成的歷史階段。
 這種富於原創性的寫作方式不僅大大拓展了以往研究的歷史空間,開闢了美學史研究的新領域;而且以其開闊的視野、豐富的內容、新穎的方法、獨特的角度而獲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本書不僅獲得了山東省優秀圖書獎,而且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初版的4000冊即已經告罄,出版社於2001年6月份的第二次印刷又增加了3000冊。

中國審美文化史. 元明清卷 本書目錄

一、元代昌盛的舞台大觀
1.百川歸海:無雜劇在文化衝撞與交匯中誕生
2.“怨氣如火”:以叛逆為主旨的元代悲喜劇
3.剛柔相濟:南戲在北南大交流中成熟
二、文人畸士的翰墨風骨
1.“盪人血脈”:背棄傳統的新詩體――散曲
2.揮寫逸氣:元代文人畫的山水情結
三、異族情調的雅俗交融
1.大漠之風:草原風俗與新的審美趨尚
2.“藻麗不華”:凝聚東方品格的藝術陶瓷
四、明代奇艷的市俗世界
1.“僭擬無涯”:對傳統生活習規的全面衝決
2.精美絕倫:突顯創造激情和個人風采有工藝品
五、推尚情慾的明代小說戲曲
1.美在平凡:通俗小說由神向人的回歸
2.“情存理亡”:在衝突和較量中掘進的舞台藝術
六、探求更親的明代詩歌散文
1.呼喚漢唐:借亡靈重振士風的復古派文學
2.“獨抒性靈”:標榜個性美的革新派文學
七、清代典雅的末代文化
1.情系古人:以古雅為美的世俗風尚
2.氣韻盎然:傳統繪畫在歸宗復祖中走向集成
3.墨趣刀工:書法篆刻將古典美推向極致
4.薈萃群英:工藝世界的復興與集成
5.華夏豐碑:儒道精神在宮殿園林中的體現
6.無限夕暉:傳統詩文最後的輝煌
八、古典精神的自我批判
1.“人生如戲”:戲曲藝術與理性反思結緣
2.“以曲為史”:兩部名劇與兩種價值評判
3.出入幻域:批判與憚憬並存的文言小說
4.“憂患人心”:中國長篇小說最後的高峰
九、迎接現代的審美曙光
1.“以怪為美”:反叛傳統、標榜自我的藝壇怪傑
2.渴望風雷:封建末世的兩位狂飆詩人
3.“來日方長”:全面革新的近代審美文化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