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彩繪本-西遊記》
ISBN編號: ISBN-978-80749-224-5
詳細目錄
前 言 《西遊記》約成書於16世紀中葉。它和《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都是我國明清時期最有代表性的長篇小說。《西遊記》在中國小說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明代神魔小說的傑出代表,在中國以及世界各地廣為流傳,成為備受人們喜愛的古典文學作品。
吳承恩,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淮安府山陽(今江蘇省淮安市)人,約生於1500~1510年間,約卒於1582年。吳承恩從小就很聰明,很早入學,少年時就已名滿鄉里。但成年後的他在科舉進身的道路上卻屢遭挫折,到40多歲才補了一個歲貢生,50多歲時任過一段時間的浙江長興縣丞。吳承恩晚年辭官回鄉潛心著述,《西遊記》大約就寫成於這一時期。
《西遊記》的成書過程跟《水滸傳》、《三國演義》有類似之處,其故事都是經過長期的流傳和許多人的創作,最後由一位作家作了總結性的再創作而完成的。唐太宗時期僧人玄奘赴天竺(今印度)取經的史實,經《大唐西域記》和《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的記述和某些誇張,在後代廣為流傳,並演化成帶有神話色彩的故事。至南宋時期的說經話本《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已初步具有了《西遊記》故事的輪廓,猴行者已取代唐僧而成為取經故事的主角。到元代又出現了更加完整生動的《西遊記平話》。由宋元至明初,取經故事也活躍在戲劇舞台上,其中某些內容均與《西遊記》相似。吳承恩在前代積累下來的有關唐僧取經的各種材料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再創造,並根據自己對現實生活的感受、認識,最終創作成書。
《西遊記》故事情節生動、奇幻、曲折,顯示出作者藝術想像力的豐富大膽。書中人物既有濃厚的神奇色彩,又有很強的現實感,是神性(幻想性)、人性(社會性)、物性(自然性)三者的有機結合,這是《西遊記》人物的突出特點。孫悟空、豬八戒是全書中刻畫得最成功的形象。孫悟空的樂觀、機智、勇敢、堅定、神通廣大,豬八戒的貪婪、好色、懶惰、蠢笨等特點,都表現得活靈活現。相比之下,唐僧、沙和尚這兩個人物則顯得貧弱,不夠鮮明豐滿。至於那些數量眾多的神佛妖魔,有的寫得比較有個性,有的則由於作者落筆時少花氣力,典型化不夠,給人的印象十分淡薄。
《西遊記》的語言藝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作者以高超的語言運用技巧,使全書不少章回妙趣橫生,有的遊戲筆墨還成為諷刺世態的武器,表達了深刻的思想內容。《西遊記》的語言多數是口語化的散文,生動活潑,富有表現力。作者汲取了民間說唱藝術和自己家鄉方言口語的精華,大量採用了民間辭彙和成語,運用得貼切自然,使人物語言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而且富有濃烈的生活氣息和幽默詼諧的藝術情趣。但書中也有一些韻語,或講宗教玄理,或表明身份,或描繪戰鬥場面以及山水風景,精彩之處不多,且往往給人以雷同之感,藝術成就總體上平庸。
現存《西遊記》最早的刊本是明萬曆二十年(1592)金陵唐氏世德堂《新刻出象宮板大字西遊記》,1954年出版了整理本。世德堂本的出現時間距吳承恩去世僅十多年,較好地保存了原作的風貌。本書以世德堂刊本為底本,並參照其他幾種善本以及今人的校勘本整理而成。書中配有大量精美彩色繡像,圖文相釋,供讀者賞玩。由於編者水平有限,書中難免有不當之處,敬請讀者朋友批評指正。
相關詞條
三國演義 水滸傳 紅樓夢 長篇小說 吳承恩
參考連結
(1) [東方圖書網] http://www.sogobook.com/page/002.asp?b_id=21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