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出版社: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第1版(2011年7月27日)外文書名:FiveHundredYears'HistoryofWorldFinance
平裝:208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16
ISBN:9787806886748
條形碼:9787806886748
商品尺寸:22.6x16.2x2cm
商品重量:340g
品牌:北京磨鐵圖書
ASIN:B0054NTF4K
內容簡介
《世界金融五百年(下)》《世界金融五百年(下)》從兩次世界大戰說起,揭開美國在一戰積極貸款,二戰金融支持墨索里尼、希特勒與日本政府的往事。接下來講了美國通過布雷頓森林體系、韓戰、美元與黃金脫鉤、控制產油國、掠奪俄羅斯等手段,逐步建立美元霸權的大歷史。最後講了日本金融戰敗、金融衍生品博弈、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科索沃戰、歐債危機等美國在全球發動的貨幣戰爭。
編輯推薦
美國開創紙幣大時代經濟學家加爾布雷斯曾說過:“如果說商業銀行的歷史屬於義大利人,中央銀行的歷史屬於英國人,那么,政府發行紙幣的歷史無疑屬於美國人。”現代紙幣理論與實踐的大佬正是美國人。
美國如何過上好日子
1961年美國介入越南戰爭後,美國政府既要支付巨大的軍費開支,還不能降低美國人的生活水平,只能用美元來交換西歐與日本的產品,結果出現了嚴重的貿易赤字,欠下了大量外債。按照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要求,外債只能用黃金支付,但美國卻發行了美聯儲特別債券和美國短期國庫券用來償債,這樣就相當於將美國政府的開支轉嫁到西歐與日本的頭上。對此,法國總統戴高樂批評說:“美國享受著美元所創造的超級特權和不流眼淚的赤字。她用一錢不值的廢紙去掠奪其他民族的資源和工廠。”
美國霸權藉助於美元第一
美國通過美元霸權讓外國創造的財富以掠奪性的低價源源不斷地流入美國,換言之,藉助美元霸權讓世界各經濟體納稅進貢,而美國成了現代的天朝上國。正如英國《金融時報》首席評論員馬丁•沃爾夫所說:“作為一個國家,美國是全球最大的對沖基金、最大的風險投資公司和最大的私募基金,而且她不需要任何資本金。她具有近乎無限的融資或創造信用的能力。簡而言之,美國控制著全球的購買力,這就是美國可以肆無忌憚實施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之基礎。
作者簡介
余治國,經濟學者,香港財經學院客座教授,香港管理科學院、上海盛世願景管理科學研究所兼職研究員。代表作《巴菲特陰謀——股神為什麼這么神》。目錄
第一章金融與兩次世界大戰
沒有永遠的友誼,只有永恆的利益/2
第一次世界大戰,血肉攪拌機/7
真正的贏家:美國人/9
美聯儲的前世今生/14
美國政府權力的擴張/21
美聯儲:全世界的中央銀行/24
美國意在瓦解大英帝國的經濟霸權/27
經濟危機:多米諾骨牌效應/33
大蕭條時期:中國短暫的繁榮/36
上海房地產泡沫與法幣/40
千瘡百孔的義大利/45
墨索里尼,華爾街的寵兒/48
沙赫特臨危受命/52
華爾街支持希特勒上台/56
希特勒的目的/61
第二章
美元第一
英鎊與美元的博弈/68
布雷頓森林體系:美元稱霸/72
不買賬的蘇聯/76
冷戰,妖魔化桀驁不馴的蘇聯/80
國民黨與惡性通脹/86
美國也不是萬能的/90
韓戰:讓日本鹹魚翻身,讓美國鞏固金融霸權/93
用美國的劍為美國掠奪更多的錢/98
美國精英有意讓美元變成一文不名的白條/103
美國霸權:讓世界各經濟體納稅進貢/109
石油,美元霸權的根蒂/111
左手中情局,右手弗里德曼/116
開發中國家只能發展不能發達/121
離岸金融、人口控制和金融寡頭的合謀/125
從對抗政策到緩和戰略/132
臥榻之畔豈容他人酣睡:美國對蘇聯的經濟戰/139
嚮往美國的生活方式/144
高舉弗里德曼大旗,將斯拉夫人再次變為奴隸/149
第三章
全球貨幣戰爭
日本對美國說不/156
日本的第二次戰敗/162
虛擬經濟的膨脹:投機泛濫的賭場資本主義/166
槍桿子本位制:從伊拉克轉戰阿富汗/174
以打擊恐怖主義的噱頭劍指裏海石油/181
從科索沃戰爭到歐債危機/186
普京大帝與俄羅斯的覺醒/191
奧林匹斯地獄與喬治亞,石油盧布與石油美元/196
次貸危機、伊斯蘭世界的崛起/200
美國金融霸權的衰落/204
跋/207
主要參考文獻/210
後記
跋傳統中國人大多胸懷中華傳統文化中所蘊涵的宏大而又細膩的家國情懷。在傳統中國人看來,民族、社會、家庭和個人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每個浸染了傳統文化的中國人都會將個人的命運同民族的整體命運聯繫在一起,就像“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或是“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五千年來,這種強大的族群意識一直支撐著中國人的內心世界。
當代世界,西風壓倒東風,西方文明的強勢使中華傳統文化日趨衰弱。家國情懷的語境在當代中國逐漸喪失,取而代之的則是西方文明的民族觀、國家觀與價值觀。但家國情懷的積澱卻仍然深深地印刻在許多國人心中,一旦觸碰心底便會自然流露,“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然而,自鴉片戰爭以來,國人的民族自信心受到嚴重打擊,留下百年創傷。直至今日,還有一些人的脊梁骨都是斷的。心理學有叫做斯德哥爾摩綜合徵的概念,當施暴者對被虐者施以酷刑之後,被虐者反而對施暴者抱有極度崇拜、喜愛之情。當代中國這樣的人大有人在,比如那些發明出各種讓人匪夷所思的“歷史真相”的“良心”歷史學家。他們有為鴉片戰爭叫好者,有為汪精衛翻案者,有鼓吹中國再做300年殖民地者。真是怪胎不斷,奇談不絕!
他們早已忘記上海、香港那些古舊的西洋建築下埋葬的是國人的累累白骨與惡臭的鴉片。通過閱讀本書就知道,當年中國最為強大的滙豐銀行之股東除一家輪船公司外,全是鴉片販子。上海房產大亨沙遜洋行,建造了上海大部分有名的西洋建築。最近鼓譟一時的沙遜洋行在1871年之後便代替怡和洋行壟斷中國鴉片貿易,擁有並控制了全國70%的鴉片。近代史上的鴉片貿易比奴隸貿易還要罪惡萬分。在奴隸貿易中,奴隸得到了主人的保護。因此,他們的肉體沒有被摧殘,他們的品格與思想沒有被敗壞。而鴉片卻摧殘了中國人的身體,腐蝕了中國人的品格,敗壞了中國人的思想。
不僅不了解或有意不了解歷史,他們也對當代國際政治與金融的實際狀況視而不見。小布希攻打伊拉克,明明是為了加緊對中東石油資源的控制,防止歐盟對其美元霸權的取而代之,他們偏偏辯護說是為了解放伊拉克人民。美國人駐軍阿富汗,暗地裡援助中國新疆、西藏的獨立分子,破壞中國的主權與穩定,可在他們看來,那是要將少數民族從漢族“魔爪”中解放出來。美國人將轉基因作物撒播全世界,在印度,農民破產自殺;在南美,農民苦苦掙扎。可是在他們看來,卻是美國人在傳播科學聖經,愚昧的劣等人在對抗進步!
爭做奴顏婢膝的奴才是一種病態,妄圖挾洋自重坐穩高等華人的位子也是一種病態。面對其他科技與文化先進的國家與民族,他們早已喪失了自信心與發憤圖強的精神。他們常以魯迅傳人自居。可魯迅對國人的批判飽含著愛,對閏土的愛,對祥林嫂的愛,甚至是對食人血饅頭者的愛,而他們卻是在發泄一種歇斯底里的仇恨。
他們總是鼓吹,每一個人都是獨立而自由的個體,國家與民族是一種虛構的集合體。那么,為何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後,俄羅斯男人都成了短命鬼,連普京都斥責道:“今天,我們國家的男性公民中有一半人活不到60歲,這簡直就是恥辱!”而上千萬的俄羅斯、東歐女性被迫成為失足女?為何中國女人愛外嫁美日韓?為何越南女人愛嫁中國人?為何中國辛勤勞作的農民,生活狀況還不如西歐一個遊手好閒者?旭日陽剛之類脫穎而出的人物畢竟是極少數,不可能讓每一個農民工都去做藝人。實際上,這一個個鮮活的個體背後其實都存在著一個強大或虛弱的國家與民族。
從本書中可以看到,國家與民族能否強大的關鍵因素之一便是金融,但不是那種披著科學外衣卻夾帶意識形態私貨的金融謊言。利益就是紐帶,真實就是力量,謊言在充滿利益糾葛的歷史真相面前不堪一擊。願讀者能從歷史的事實中不僅能汲取有益的知識,還能提升精神的力量,也不枉這購書的寥寥數十元。(原文發表於2010年12月16日《科學時報》)
余治國
文摘
美國意在瓦解大英帝國的經濟霸權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宣告大英帝國霸權與英鎊為王時代的結束。新崛起的美國成為最大的贏家。1919年在巴黎舉行的和會中,美國總統威爾遜的隨行人員主要是華爾街金融家,分別有:首席金融顧問保羅·華伯格、傑克·摩根、摩根財團掌舵人萊蒙特、戰爭工業委員會主席巴魯克、艾森豪總統時代的國務卿約翰·杜勒斯和他的兄弟後來的中央情報局局長艾倫·杜勒斯。德國的談判代表則是保羅在德國的兄弟。巴黎和會變成了美國金融家的盛會。
與美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英國的世界經濟霸權與英鎊霸權卻消弭在“一戰”的炮火聲中。英國政府在“一戰”期間向美國政府借入的8.5億英鎊,按照3.3%的優惠利率計算,到1933年為止,英國每年需支付給美國約3500萬英鎊,以後每年的支付額增至近4000萬英鎊,直至遙遠的1984年,債務關係才會得到全面解除。這項龐大的支出相當於整個英國海軍2/3的軍費開支,或相當於英國在教育領域的全部支出,或相當於英國戰前的負債總額。如果沒有這筆支出,大英帝國可以徹底剷平英國領土上的全部貧民窟,改建成舒適的公寓。20世紀20年代初,由於軍事工業的停滯和居民購買力的下降,英國工業品批發價格指數直線下挫了49%,其中支柱類產業如煤產量下降了29%,生鐵產量下降了67%,鋼產量下降了59%,造船噸位下降了68%,棉花消費量下降了43%。
美國要求其盟國尤其是要求英國,連本帶息清償戰時為購買美國軍火與各種戰略物資而向美國政府借的援助款項。在“一戰”之前,提供給盟國的援助一般都視作戰爭投入的成本,戰時的盟國從未被要求清償戰爭援助費用。在戰時,美國政府曾經暗示歐洲各盟國無須考慮還款問題,放開手腳地借錢即可,可現在卻違背了這個承諾。
在巴黎和會期間,英國要求取消協約國之間所有的戰爭債務。當時英國雖然欠了美國的錢,但歐洲大陸國家都欠英國的錢,英國的淨負債其實為零。英國宣稱,只要美國取消英國戰爭債務,它就將其他國家欠它的債一筆勾銷。美國不僅拒絕了這一建議,反而利用債務變本加厲地壓制英國。美國提供英國貸款的利息率,結果英國的利息負擔相當於法國的2倍、義大利的8倍。
英國並不甘心於世界霸權的喪失。它既要防止美國的壯大和英鎊霸權的喪失,又要幫助德國鞏固地區強國的地位來制衡法國,同時防止德國成為世界強國。但是,在美國取消債務的前提下降低德國賠償的建議,法國人完全不能接受。對於法國來說,雖然德國失去了殖民地及國外財產,被迫割讓了1/7的領土和1/10的人口、1/3的煤礦和3/4的鐵礦。但相對於法國來說,德國可以說是完好無損,它的主要地區並未受到戰爭的破壞。而法國本土卻是“一戰”的主要戰場。法國有價值1340億法郎的商品和財產在戰火中化為烏有,每10個法國人當中就有1個死於戰場,每10個18歲~28歲的年輕人就有3個人死去。在426.6萬傷員中有150萬人終身殘廢。德國依然保持著對法國的優勢。法國無法贊同英美兩國大幅降低,甚至取消德國賠償的建議,而是迫切地希望通過債務枷鎖將德國分裂成無數的小邦而無法保持統一。
英法宣稱,美國必須同意對德國索取巨額賠款,它們才能如數償還美國債務。但美國拒不承認盟國債務與德國賠款之間存在任何先後關係。結果,英國不得不向法、德催債來償還美國債務。法國只有壓榨德國,甚至在1921年派兵占領德國萊茵河以西的工業區,掠奪德國實物產品作為戰爭賠償。有趣的是,英美兩國卻發表聲明轉而支持戰時敵國德國,表示無法容忍戰時盟國法國赤裸裸的“侵略”行為。
其實,當時除英國外,歐洲大陸的經濟體系是一個以德國為中心的整體,歐洲的繁榮依賴於德國經濟的繁榮與德國企業的健康發展。德國為歐洲各國的產品提供了巨大的市場,這些鄰國又能以極為低廉的價格從德國進口急需的設備與技術。如果德國完全倒退成一個三流的落後國家,歐洲的經濟體系遲早也要崩潰,最終將間接影響英美甚至世界各國。
要化解各國間的沉重的網狀債務關係,也不是不可能。只是歐洲列強就必須讓德國出口商品換取外匯作為賠款基金,美國就必須要從歐洲各國進口大量商品,從而美國不得不演變為一個貿易赤字國。可美國採取了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不斷提高關稅,這使歐洲各國通過出口清償戰爭債務的可能性變成泡影。
美國所施加的債務負擔,迫使歐洲各國政府傾盡國庫所有,陷入越來越深的債務。這還剝奪了它們的產業所需的信貸,限制了它們的出口潛力。美國實際上是要削弱歐洲各國的實力,尤其是當時最為強大的大英帝國的實力,從而奪取世界經濟霸權,將英鎊這個世界貨幣趕下歷史舞台。
1924年美國主導的“道威斯計畫”新鮮出爐了。與對戰時盟友的態度完全相反,美國轉而保護起德國的利益。其實美國拒絕簽署極度壓榨德國的《凡爾賽和約》時就已表明了態度,到了1921年和德國單方面簽署《柏林條約》恢復兩國關係時,就更加明顯了。美國要求歐洲列強縮減德國戰爭賠款,但是自己卻不縮減戰爭盟國的債務。最終,美國主導的“道威斯計畫”不僅大幅削減了德國的戰爭賠款,還將其賠款鎖定,不會因世界信用的緊縮與物價的下跌而支付更多的實物。到了1929~1930年的“楊格計畫”出台後,德國事實上停止了賠款的支付。扶持德國遏制英法成為美國人現實的選擇。美國拒絕給予英國同等的待遇,這樣只要世界物價水平下降,英國就要償還美國更多的實物。“道威斯計畫”實施後,美國私人資本源源不斷流入德國,美國政府成為全世界的最後貸款人。1924~1929年,德國共得到外國貸款及投資326億馬克,其中美國資本占70%。1924~1931年,德國共支付戰爭賠款約27億美元,而同期德國得到的貸款約50億美元,其中美國向德國提供的是22.5億美元。同時,美國收回戰爭債務20億美元。這樣就形成了一個三角形的收支循環流動。美元從美國流入德國,德國國家銀行用這些美元向英、法等歐洲戰勝國償還戰爭賠款,法國再用來償還欠英國的戰時貸款,英國和其他歐洲戰勝國又向美國政府支付了這筆資金,清償它們的戰爭債務,最終又流回美國。而歐洲的債務償付進一步地提高了美國的信貸基礎,使美國私人投資者獲得更多的資本借給德國,從而形成一個規模越來越大的依賴於美國政府的資金循環網路。
在這樣的態勢下,英國人寄希望於維持國際金本位制來維持英鎊霸權,守衛自己那瀕臨崩潰的金融主導權。當時美國的私人金融家都成長於大英帝國巔峰時期,他們傾心於英國的國際金本位制,心甘情願幫助英國挽救英鎊。摩根財團就提供給英國大量援助。但金本位依賴於英國私人資本的對外輸出,同時紙幣能夠自由兌換黃金,而戰後私人金融家的作用已經被削弱,“一戰”造成的政府之間的債務破壞了戰前以英國為核心的國際貨幣和黃金體系。戰爭結束後,包括英國在內的歐洲國家已沒有足夠多的黃金來支持流通的紙幣。戰前1英鎊可以兌換4.86美元,戰後英鎊匯率下跌,1英鎊只能兌換3.4美元。英格蘭銀行採取措施讓黃金流入美國,希望美國信用擴張,發生通貨膨脹,從而使得英鎊匯率上升。但早在“一戰”開始的1914年,歐洲就有大量黃金流入美國,導致美國紙幣發行的黃金儲備急劇上漲,信用隨之擴張,從1914~1920年,美國工業設備產出提高了205%,耐用消費品提高了257%,生產過度擴張而消費卻無提高,結果發生了嚴重的通貨緊縮。英國人的伎倆自然不入美聯儲的法眼。美聯儲在黃金儲備增加19%的情況反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賣出國債和商業票據,讓美國貨幣供給減少了8%。英國迫不得已只好隨之開始了通貨緊縮的過程。
為了英鎊的穩定,1925年,在時任英國財政大臣邱吉爾的授意下,英格蘭銀行行長蒙塔古·諾曼與紐約聯儲銀行的斯特朗在法蘭西銀行、德意志銀行和奧地利、荷蘭、義大利、比利時中央銀行的支持下,將英鎊的價值穩定在戰前的水平。1925年4月28日,財政大臣邱吉爾在議會鄭重宣布,英國依照戰前匯率平價1英鎊兌換4.86美元恢復金本位制。為了支持英國恢復金本位制,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向英格蘭銀行提供2億美元的貸款,摩根財團向英國財政部提供1億美元的貸款,目的是幫助英國政府對付可能發生的對英鎊的投機性衝擊。按購買力平價估算,當時英鎊兌美元的市場均衡匯率大約是1英鎊兌換4.4美元左右,依照戰前匯率意味著英鎊匯率至少高估了10%。就像經濟學家凱恩斯指出的,如果英鎊外匯價格從比戰前含金值低10%提高到戰前含金值水平,無論英國出口何種商品,國外買主的支出將增加10%,而英國收取的收入將減少10%。
凱恩斯在《邱吉爾先生政策的經濟後果》一文中寫道:“邱吉爾力圖維持的金本位英鎊虛高,造成了信用緊縮,而這一現象將財富從一切借入者,即工商業者和農民手裡轉移到借出者手裡,最終結果是使納稅人受到壓迫,食利者獲得利益。而且在財富轉移期間,還存在另一個更加劇烈的干擾因素。假如實行的政策逐漸地提高國家貨幣的價值,用商品加以衡量時,使之比現有價值高,這就等於告訴每一個商人和每一個生產者,在某一時期,他手頭的存貨和原料的價格將穩步下跌;同時還告訴每一個用借入資金來開展經營業務的人,在他的債務關係上,他遲早會受到損失。現代企業經營所需的資金大部分是借來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勢必會使其陷入停頓狀態。對於任何一個企業經營者,這時暫時退出經營是有益的;對於任何一個打算支出的人,如果他儘可能地推遲這種行動,對他是有益的。精明、務實的人會把他的資產轉變為現金,擺脫風險,停止工作活動,賦閒在家,靜候其現金價值向他預期好了的方向穩步提高。若公眾對通貨緊縮產生了可能性預測,將會導致相當糟糕的後果;一旦對通貨緊縮產生了確定性預期,就會出現災難性的後果。”
果然不出凱恩斯所料,英國商品的出口競爭力嚴重下降,同時信用緊縮更進一步遏制了國內投資。結果,失業率高居不下,經濟陷入停滯之中。邱吉爾面對這種經濟形勢,再次壓縮軍費開支,開徵進口輪胎稅、增加酒稅、火柴稅、菸草稅、賭博稅、載重汽車額外稅等12項臨時性稅收。苛捐雜稅為他提供了300萬英鎊;他挪用修路基金,又獲得1200萬英鎊;將釀酒商的信貸期限拖後一個月,他又得到了500萬英鎊;命令資產所得稅必須一次付清,而不是一貫的兩次分付,他又提前得到了1500萬英鎊。邱吉爾因其低劣的國家財務治理能力而在英國獲得了“自羅賓漢時代以來最興高采烈的徵稅者”的頭銜,結果英國經濟更是雪上加霜。自從英國政府實施金本位措施以來,英國資本輸出總額從1919年的134億美元增加至181億美元,同期英國工業生產仍持續著1.4%的增長,但貿易卻因英鎊的堅挺而繼續赤字連連。
英格蘭銀行和美聯儲為了防止英鎊貶值預期導致對英鎊的巨大投機壓力,大幅度提高倫敦和紐約兩大資本市場之利差,以防止資本從英國外逃,或努力促進資本流入英國,以此支持英鎊的高匯價。但是,英國的高匯率、高利率政策極大地損害了英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導致了英國經濟嚴重衰退和通貨緊縮。紐約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的低利率使得信貸大為擴張,刺激人們肆意借錢投資或投機,直接催生了華爾街股市的驚天泡沫,埋下了華爾街股市最終崩潰和經濟大蕭條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