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地理結構》

《世界經濟地理結構》

《世界經濟地理結構》是陸卓明的遺著,總結了作者一生學術研究的成果。《世界經濟地理結構》分為四個部分:地理空間觀,世界生產力分布,戰略地理,以及世界地理結構的局部模式。地理空間觀從哲學層次分析事物如何在空間分布以及如何變化,作者提出了在區域論及區位論之外的第三種空間觀,即“地理結構論”。關於生產力的空間布局,作者提出,現代工業空間分布的突出特點是集中分布,由此在某一地域內造成若干片工業集中區乃至工業密集地帶農業分布表現為地域產品的多樣化而不是以往認為的專業化;全球生產力活躍的各個地區之間以“通道”相聯繫,由此形成全球兩大通道系統——海洋系統和大陸系統。對世界戰略問題的探討,著重於戰略與生產力巨觀分布之間的關係,並且對於從近代直到二戰以後的世界重大戰略問題進行了精彩的分析。生產力分布的局部模式有點類似於區域地理,但作者在掌握大量資料的基礎上,一反傳統的敘述方法,將資料打散後按照有關專題重新進行組織,時時扣住生產力的空間分布這一中心,處處以書中提出的理論來進行分析,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世界經濟地理結構
世界經濟地理結構作者:陸卓明
譯者:
ISBN:9787800704932
頁數:222條形碼:9787301181027
出版時間:中國物價出版社

目錄

第一部分地理空間 

封面封面

第二部分世界生產力分布的基本輪廓

第三部分世界戰略地理

第四部分世界地理結構的局部模式

第一部分地理空間
第一章地理空間的形成和構造
第一節空間的物質性
一空間出於物質排引
第二部分世界生產力分布的基本輪廓
第三部分世界戰略地理
第四部分世界地理結構的局部模式
二非物質事物附著乾物質事物而分布
第二節地理空間的構造
一地理空間的層次
二地理結構
三地理坐落與地理位置(簡稱坐落與位置)
四地理結構的交錯分布
第二章地理空間觀
第一節近代的主要地理空間觀
第二節區域傳統的地理空間觀
一閉合區界觀念的形成
二區域傳統構想的兩種區域模式
三區域傳統的地理空間矛盾觀
四區域傳統所使用的決定論與無規律論
第三節區位論的地理空間觀
一區位論地理空間觀的要點
二《資本論》中的區位論思想
第四節地理結構論
一地理結構論要點
二差關矛盾
三“區位”的新概念
第五節流動的區位與地理結構
一流動區位與流動地理結構的概念
二運輸工具
三流動的滯體組合
四海洋漁業
五非洲之角
第六節地理空時系統
第三章自然載層對生產力分布的作用
第一節地基與資源稀缺性的作用
第二節人類活動範圍的地理分布
一非障區與自然障區
二海洋的作用
三海洋與陸地互相切割的狀況
四造成陸地自然障區的幾個因素
五陸地自然障區與非障區的分布
六近代經濟與戰略分布格局形成過程中的差關矛盾運動
第四章世界生產力地理分布的基本輪廓
第一節現代生產力地理分布的模式與差關矛盾運動
一生產力地理分布的模式
二現代生產力地理分布模式的形成
三一個圖上作業
四生產力地理分布的擴大與融合
五小結構難返的規律
第二節工業集中分布的主要形成——城鎮群
一工業分布中的“指向”
二基礎設施費用
三城鎮群的核心作用
第三節世界上的主要工業區
一北美洲的大工業區
二西歐的大工業區
三日本的工業帶
四泛洲結構的其他大工業區
五蘇聯的大工業區
六中歐東部的工業區
七中國的大工業區
第四節農業的地域產品多樣化
農業地域專業化的理論
二農業地域產品多樣化的原因
三工業出現以後的農業地域產品多樣化的進程
四農業圍繞工業核心而分布
五農業分布與工業分布相互關係的演變
六農產品產區互相排擠的歷史趨勢
七農業地域專業化理論的失誤
第五節世界農業分布的大格局
一農業重心區的概念
二國際關聯中的農業重心區
三大工業區對世界農業的安排
第六節礦業的散置
一礦業散置與礦業重心區
二礦業分布與工業分布的關係
三當前世界礦業分布演變的一個趨勢
第七節世界上的礦業分布
一世界礦業分布總勢
二各大區的礦業分布
第八節世界上的通道網
一通道的分布
二交通蛛網與中心——地域系統
三世界上兩大通道系統的形成
四海洋通道系統
五大陸通道系統
第九節現代生產力在世界上分布的基本輪廓
第十節生產力的地理分布與國際貿易
一國際貿易理論和地域分工論
二市場是製造出來的
三物質資料生產過程本身是最大的市場
第五章新中國建立後中國生產力布局的回顧
第一節計畫經濟階段(1949——1977年)
一1949——1955年
二1955——1966年
三1966——1976年
第二節市場經濟階段(1977年至今)
一關於工業分布
二關於農業分布
三關於經濟區劃
四通道網的加強
第三節前景
第六章物質的軍事地理
第一節經濟政治軍事三位一體
第二節軍事區位
一軍事區位的組編
二近代軍事區位的物質性能
三近代軍事區位的運行機制
第三節戰鬥、戰場、戰術陣勢
一戰鬥與戰場
二戰術陣勢
三戰術通道的控制
第七章戰略布陣
第一節戰略力量的劃分
第二節戰略規模公式
一戰略力量的規模
二戰略關聯的規模
三戰略關聯範圍的擴大
四戰略區位規模
第三節戰略布陣與世界戰略地理結構的模式
一戰略極
二戰略通道
三後方戰略基地與前進戰略基地
四主要鋒場
五大戰區與戰略圈
第八章回顧近代的世界戰略對抗
第一節第二次世界大戰及以前
一早期的包圍與反包圍鬥爭
二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的戰略極
三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包圍與反包圍鬥爭
第二節日本的擴張陣勢
一侵占中國東北
二進攻中國經濟重心區
三準備南侵
四進攻東南亞的陣勢
第三節德國的擴張陣勢
一德國擴張陣勢的準備
二建立“大日耳曼”
三攻占北歐與西歐大陸
四英國戰役
五進攻巴爾幹
六進攻蘇聯
第四節英國的防禦陣勢
一英國本土
二埃及
第五節英美蘇聯合陣勢的形成與西方戰區的搶攻
一英國倡導反法西斯聯合陣勢
二英美蘇聯合陣勢的形成
三西方戰區的戰略轉折
四西方戰區搶攻的開始
五最後搶攻
第六節東方戰區的戰略反攻
一兩個戰區戰略反攻陣勢的不同
二日本戰略進攻的停止
三太平洋反攻初期
四奪回菲律賓
五東方戰區的搶攻
第七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地理總結
第九章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世界戰略鬥爭
第一節戰後世界戰略力量的變動
一世界級戰略極的變動
二弱小戰略極的群起分立
三大區級戰略極的起伏
第二節戰後的包圍、反包圍鬥爭與主要戰場
一戰後的包圍與反包圍鬥爭
二戰後的主要戰場
第三節核戰略
一矛優勢的頂峰
二戰略目標與戰術目標之間矛盾的發展
三戰略陣勢的降級與武器級別鏈
第十章沖積洲(三角洲)重心區
一尼羅河三角洲
二東南亞的沖積洲型重心區
三南亞的沖積洲型重心區
四日本的大工業區和沖積洲
五中國的沿海重心區與沖積洲
六波河重心區
七波斯灣頂的國際爭端
第十一章通道型重心區與通道鬥爭
一馬六甲海峽重心區
二馬六甲海峽與新航道
三東亞加工出口帶與世界RXD結構的形成
四西奈半島兩側的通道鬥爭
五新月地帶的油管鬥爭
六黑海海峽重心區
七巴拿馬運河與新航道
第十二章高地在熱帶和乾旱區的重心作用
一非洲南部的經濟地理結構
二從伊朗高原到蒙古高原的高地半高地重心區
三科迪勒拉山系的高地重心區
四小結
第十三章大中東的河流、水源和陸上交通線
一幾條河流的水源分配
二水源與交通線
三非洲之角
四移牧路線和水源
五沿河流穿行自然障區
第十四章沿海與內地
一澳大利亞
二南美大陸外環與“最後邊疆”的開發
三非洲大陸
四亞歐大陸
五小結
第十五章美國生產力分布模式的驗算
第一節工業的分布
一工業集中分布的過程
二近距作用是造成工業集中分布的主要原因
三美國工業分布的大格局
第二節農業的分布
一農產品種類結構
二各種農產品的分布與農業地帶
後記

點評

北京大學百人聚會慶祝世界經濟專業暨國際經濟系成立50周年的首項紀念活動動議,是為已故教授陸卓明出版《世界經濟地理結構》一書。聽到此事,圈外的我,心情也是很激動的。雖然,1988年碩士畢業後到中國科學院地理所世界地理研究室工作,1991年回到母校北京師範大學任教“世界地理”課程至今,我一直無緣機會得到北京大學陸卓明先生的嫡傳指導,但自從我看到《世界經濟地理結構》的第一眼開始,陸老的思想、精神、故事就一直伴著這本教材影響著我。
北師大的區域地理教學與研究在全國有著重要地位,20世紀70-80年代,我校教師主編了長期主導區域地理四駕馬車課程的教育部部頒教材《中國自然地理》、《世界自然地理》、《世界經濟地理》、《中國經濟地理》(參編),獲得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的獎勵。順應當時的教學改革潮流,1991年北師大地理系將世界自然地理和世界經濟地理合併為世界地理(6學分,兩學期),我也是同年開始“世界地理”教學的。以後,隨著地理學新興學科的出現、教學改革更加強調精簡學時和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世界地理課程逐漸從12學分,降至6學分、4學分、3學分,世界地理教學也更加強調自然地理基礎上的世界經濟地理教學。但是,很明顯,非常有限的學時和囊括世界多尺度區域、多要素關聯的“世界地理”研究與教學內容,為每一個主講“世界地理”的教師帶來新的挑戰。
探索中,我嘗試著以“典型化菜系+專題教學”開展本科“世界地理”教學。例如,第一大“菜系”為“世界自然地理”(10學時)。傳統的世界自然地理,屬於從自然看自然,教學內容是自然地理要素(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土壤、植被、水文、氣候等)的系統分析,以及區域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差異性特徵。這些內容,章節結構相似,漫漫長路,形成以往6學分120學時的教學。而幸運的是,此時我看到了《世界經濟地理結構》。第一章《自然障區、自然非障區》,力圖從人文視角看自然地理要素,用新的研究視角和基本概念----障區、非障區,了解自然世界的兩分結構的影響因素、在全球的分布,然後配合幾個專題(自然非障區確定方法、人地關係中“地對人”作用的視角、人地關係中“人對地”作用的視角等),從人類對自然的利用角度,了解地球上哪些區域適宜人類活動,從更綜合、更關聯的角度介紹自然世界,對Understandingthephysicalworld的教學目標形成一條捷徑,有效地協調了學時與內容的矛盾,也培養著學生多角度、立體化的思維觀。
於是,我的“世界自然地理”“菜系”內的6盤“主菜”構建起來了:
1.研究視角與基本概念:借鑑陸老《世界經濟地理結構》教材分析思想和基本概念、方法。
2.世界自然地理結構:以陸老的“自然障區、非障區”的二分法,綜合先修自然地理學各要素地理,構建起世界自然地圖。
3.區域類型界定方法:以東歐平原為例,基於對區域自然地理要素的了解,用排除法確定自然非障區/自然宜農空間,然後用俄羅斯人口、城市、交通、產業等分布特徵進行驗證。
4.自然條件與生產力布局:人類長期利用自然條件形成人類活動的模式、地理結構,在三角形重心區(以埃及尼羅河三角洲最為典型)、外環型結構(以澳大利亞最為典型)等模式中得到體現。
5.自然條件與民族文化、資源觀:以日本危機文明的地理基礎、日本資源觀、資源詛咒命題等專題,典型闡釋人地關係的“人”與“地”的相互作用。
6.區域自然地理示例:北美洲自然地理
這樣的一個體系,第1、2、4節內容主要取自《世界經濟地理結構》教材。其實,與其說這是一部教材,倒不如說這是一部包含學術底蘊、教育深情的著作。一般的優秀教材,至多可以達到實現集成創新;而陸老的著作式教材,自成一體,獨具匠心,不見地理八股,不求縟節建模,確能真正把地理學關注的自然、經濟、政治、軍事、人口、文化、語言、宗教等要素結為一個有機聯繫整體,感覺到世界經濟地理是那么貼近生活,對生活有用!這在其它教材尤其是國內教材真的難以覓見蹤影,實現了教材建設中的原始創新。不難看出,不經歷過風雨難能見彩虹,只有將畢生才智用於一手材料蒐集、系統思考、探索創新,才能為後人留下這部惜世珍寶的大教科書。
陸卓明先生,學界後人感激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