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出版社: 立信會計出版社; 第7版 (2010年2月1日)
叢書名: 立信財經叢書
平裝: 673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7542924052, 9787542924056
條形碼: 9787542924056
尺寸: 23 x 18.2 x 2.6 cm
重量: 862 g
作者簡介
胡欣,1939年出生於湖南桃江,196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經濟地理專業。曾在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從事經濟地理學研究,後相繼在國家建設部城鄉建設經濟研究所、政策研究中心從事城市經濟與區域經濟研究。主要專著與合著有:《中國經濟地理》、《城市經濟學》、《城市建設經濟學研究》、《現代城市建設經濟學》、《流動人口對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及對策》等。《中國經濟地理》在日本翻譯出版。《自然資源的布局及開發》專題論文,則收集在中國香港的《中國經濟大趨勢》中。在建設部工作期間曾參與編制城市規劃。
內容簡介
《中國經濟地理:經濟體成因與地緣架構(第7版)》內容簡介:2008-2009年,隨著“金融海嘯”向實體經濟和各地域經濟體蔓延,幾乎無一倖免。然而,也有一些有利變化悄然而至,即以美、歐為主宰的經濟地域全球化格局發生了改變,而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的獨立影響加大。
作為全球成長最快的地域經濟體,中國在世界的地位從未像今天這樣重要,以至於2007-2008.年短短的兩年內,中國內地就已成長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並可望於2010年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本來,世界經濟已經呈現出重心向新興國家轉移的結構性調整,這一趨勢已持續了十多年,只不過“金融海嘯”的出現和美、歐、日的經濟衰退,加速了上述調整的步伐而已。
概括而言,一個發展勢頭多年居世界前列的新崛起大國或地區,必然會產生很多的經濟學現象,經濟地理學在其中亦有豐富的內涵需要認識和表述。而以工業化、城市化為主要特徵的第一次現代化,將可能在2020年前後實現,這必然要涉及它們的地域載體及其布局形態,並由此而對各主要區域乃至全國的經濟結構和經濟布局產生深遠的影響。
國內經濟發展布局,已有多年面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推進以及工業結構演變中的重新重化工業化潮流和高耗能及重污染。雖然從世界經濟史來看,任何一個國家在崛起為工業強國時,都會造成環境破壞,但因中國崛起的速度與規模空前,故污染的累積與爆發也屬空前,而與經濟高速成長相伴而至的巨大生態損失,勞動力資源損傷,布局性、結構性環境隱患等,都使資源、環境問題嚴重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
多年來的高增長所付出的代價很大,不少地方出現的粗放式發展模式表現為:快速增長一環境污染一污染積累一生態災難一可持續發展受到拖累,使之面臨發展與環保兩難抉擇。
目錄
緒論
一、研究經濟布局與地理環境關係的學科(2)
二、介於經濟學、地理學;規劃學之間的學科,區域合作機制興起及其影響(2)
三、地理學輕視區域地理研究,經濟學還算重視區域經濟(3)
四、各種區域、次區域合作機制興起、區域協調發展及參與涉及地域空間建設重要項目綜合論證是中國經濟地理學在當前的主要研究內容(4)
第一章 經濟布局概論
第二節 我國經濟發展與布局的展開
一、經濟發展及世界地緣經濟新格局(8)
二、大區域布局失衡與“西部大開發”,經濟重心沿海化與經濟地域多元化(9)
三、市場經濟發展推動城市化進程加快(10)
四、經濟發展的區域化趨勢及問題(10)
第二節 影響經濟布局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布局問題受多種因素影響,自然、社會經濟因素變化加快,並對經濟布局的影響加大(11)
二、自然資源“約束”對經濟發展和布局的影響增大,資源嚴峻形勢日趨加劇,資源已成發展瓶頸(11)
三、人力資源能力,知識與智力因素對經濟布局的影響力更趨明顯,高素質勞動者已成為資本的載體,並直接影響科技含量高的一些部門的配置(12)
四、技術與工藝流程的變化對經濟布局的影響(15)
五、政治環境和政策變化對經濟布局的影響(16)
六、地域文化及商幫對經濟布局的影響(19)
第三節 經濟布局合理化: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一、布局問題涵蓋(21)
二、重要教訓(22)
三、經濟布局合理化思路;國際勞動地域分工理論的應驗及反覆(22)
第二章 農業布局及其區域比較因素分析
第一節 農業經濟結構和布局的變化
一、農業內涵變化,相關政策改變(32)
二、農業經濟發展及結構演變,農產品供求格局改變(32)
三、人世促使我國加快農業改革及結構調整(33)
四、農業生產的地域性,生產要素配置最佳化;農業格局最佳化(33)
五、農業經濟發展難題及對布局影響(34)
第二節 區域比較優勢,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
一、區域特色及區域比較優勢(34)
二、向區域化、優質化、產業化方向發展(34)
三、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35)
第三節 世界主要穀物生產國及其地理基礎
一、穀物生產國際比較(35)
二、水稻育種技術突破與稻作地理,長江流域水稻帶(36)
三、小麥生產地理分布,專用小麥帶建設、布局(38)
四、玉米生產地理分布,專用玉米優勢區建設、布局(40)
五、大豆生產長期萎縮,大豆振興計畫與優勢區域布局(41)
第四節 商品糧基地選址與建設,糧食增長中心北移,水資源瓶頸
一、人均耕地遞減,耕地總體質量不高(42)
二、商品糧基地選址與建設(42)
三、糧食減產、糧食安全、糧食儲備及其區域對策(43)
四、區位選擇和國家投入及政策激勵(43)
五、耕地整理、造地增糧與相應的地理基礎(44)
六、全國糧食生產地理重心轉移,流通格局改變(44)
七、北糧南運與南水北調,水資源短缺及最佳化配置(45)
八、大西線調水構想及高成本障礙;缺水問題解決之道(47)
九、國際農業合作與進口糧源保障體系;“海外屯田”論分析(48)
第五節 經濟作物對地域條件的特別要求及其生產與布局調整
一、我國經濟作物種植業的發展和布局特徵(49)
二、棉區布局大調整(49)
三、主要產棉區的建設與布局(51)
四、油料作物種植及其地理分布;重點區域布局選擇(53)
五、糖料作物地理分布,蔗區布局大調整(54)
六、菸草、茶葉種植和桑蠶業地理分布變化(55)
七、水果生產地理分布,蘋果、柑橘優勢產區布局(58)
第六節 林業定位變化,分區域林業建設與布局
一、林業定位重大轉變,滿足生態產品需求賦予林業新使命(58)
二、森林的非采伐性貢獻以及“碳匯功能”等開始受重視(59)
三、森林資源及其配置狀況是林業發展基礎(60)
四、森林資源的地理分布及林業布局(60)
五、天然橡膠雙重特質及地理分布的局限性(64)
六、中止數十年超強度採伐,保護天然林,營造人工林(64)
七、集體林權改革和商品林、公益林分類經營及其區域界定(65)
八、境外森林資源利用及開發方式(66)
九、總體布局構想與分區域林業建設(66)
十、荒漠化危害,成因分析及對策(67)
第七節 牧業發展中的過牧危害及生態災難,牧業基地建設
一、牧業經濟地位上升(67)
二、牧業結構變化,新的產業鏈及產業化模式(67)
三、牧業地區分布概況;養牛業國際比較(68)
四、牧業生產類型區;牧業布局因過牧及草原生態災難而改變(69)
五、牧業發展前瞻,無序發展的災難性後果,重點建設的牧業基地(71)
第八節 漁業結構變化及產業布局改變
一、漁產居世界之首,但加工差距大(72)
二、漁業產業結構變化(73)
三、發展漁業的資源條件(73)
四、過度捕撈,海洋污染;漁民“失海”(74)
五、長江漁業資源衰退(75)
六、從資源條件變化到發展戰略調整,建立三個優勢區(75)
七、專屬經濟區制度對海洋捕撈業的重要影響(76)
八、漁業地理分布的變化(76)
九、主要漁港、漁場、漁獲物產地(78)
第三章 能源布局及能源運輸路徑選擇
第一節 能源資源與能源結構
一、能源資源總量大,但油氣資源不足(82)
二、地理分布和運輸格局,運輸高成本因素(82)
三、能源自給率不低,但能源結構性矛盾突出(82)
四、高油價時代來臨及其對能源結構與布局變化及地緣經濟的影響(84)
五、替代能源快速發展,可再生能源比重上升,並開始由替代能源向主流能源轉變(84)
第二節 煤業布局由北向西延伸
一、煤業發展變遷及地位變化(85)
二、保有儲量大,分布相對集中,但優質資源漸少,地質開採條件漸差,必須考慮煤炭資源安全(85)
三、北煤南運、西煤東運格局長期存在(86)
四、主要煤企;產銷基地(87)
五、體制調整、布局變化與產業結構轉化;山西煤炭基地建設;西部煤炭基地新格局;地域布局調整的原則(87)
六、集中度低,粗放經營,礦難頻發,小煤礦屢禁不絕(88)
七、煤層氣分布的地域性,環保、礦難雙重壓力促進煤層氣開發利用(88)
八、煤業發展與合理布局前瞻;13個大型煤炭基地建設(89)
第三節 石油:稀缺戰略資源;探明不足,布局幾經轉移;石油輸入及運輸通道選擇
一、“石油峰值”時代到來及其經濟影響(90)
二、油價影響世界經濟布局版圖(90)
三、石油資源探明不足,人均資源量更低(91)
四、石油工業發展及地位變化,勘探開發布局轉移(91)
五、石油安全與經濟安全,運油路徑及戰略儲油基地(93)
六、石油工業地區分布概況(94)
七、陸上主力油田及其開發利用評介(95)
八、海上油田(96)
九、主要石油企業市場份額及經營格局(97)
十、新的石油發展格局:國內增產,國際合作開發(98)
十一、尋求穩定油源,石油輸入選擇與戰略;主要運輸通道及其對經濟布局影響(99)
第四節 天然氣:氣源偏西,用戶居東,西氣東輸及境外氣源布局態勢
一、天然氣工業發展滯後,“油氣產量比”失調及其對策(101)
二、資源總量仍然不足,運輸距離過長(102)
三、已發現的天然氣富集地(102)
四、陸上主力氣田及其開發利用評介(103)
五、海底天然氣田(105)
六、周邊氣源,俄氣、土氣南下與澳氣北上及緬氣東輸;LNG項目布局(106)
第五節 煉廠布局及影響布局因素分析
一、煉油企業地位上升,煉廠布局原則變遷;風災對布局集中度過高的影響(108)
二、主要煉油基地的形成;銷售布局與消費結構;煉油增量最大的基地(109)
三、煉廠沿江、沿海布局比較分析;對環保與安全要求高,運輸成本不應成為唯一因素(110)
四、新廠擇深水岸線而建,但須注意颱風路徑(111)
五、四條運輸通道建立對煉廠布局的影響(111)
六、高油價對煉廠布局影響,油砂、油頁岩資源評價(111)
第六節 電力:最佳化區域結構與電源布局
一、二次能源特徵及其布局;大企業集團組建規模化與結構特徵(112)
二、電力瓶頸一區域性缺電一結構性矛盾(112)
三、最佳化區域結構和電源布局及其要素分析(113)
四、水火電之比幾經起伏,“水電比”也並非越高越好(114)
五、最佳化電源結構與結構調整趨勢分析(114)
六、火電發展快,污染總量很大;火電布局及環境選擇,燃煤電廠選址;潔煤技術使煤電布局重獲生機(115)
七、水力資源與主要水電基地(116)
八、水電開發布局,部分地區過度開發,水電經濟過熱,布局過於集中,水電產業鏈結構不當,對區域經濟結構以及生態環境與景觀均有害(118)
九、抽水蓄能電站開發,對最佳化電源布局的影響;選址要素(120)
第七節 新能源大力開發及其地域分布
一、大力開發新能源時代背景(121)
二、綠色電力—風電:從微不足道躋身世界主流能源;我國風電資源、政策、布局,主要風電場選址條件分析(121)
三、核電發展起伏大,核電基地、建設,布局的主體思路及變化(124)
四、擇地批量建造大型核電;沿海與內陸布局比較,核電站選址特殊性、複雜性;廠址儲備(126)
第八節 西電東送,全國聯網;涉及地理區域及效益;電網毀損地理因素分析
一、能源地理分布的局限性,大地域範圍能源資源最佳化配置(129)
二、跨省電網及其布局,規模效益急劇擴展,但對自然、氣象災難估計不足(130)
三、全國聯網、西電東送主要涉及的地理區,效益與負面影響(132)
四、西電東送主通道(133)
五、西電東送與巨觀經濟布局(134)
六、電網毀損及其自然地理因素分析(135)
第四章 製造業結構重組及布局變化
第一節 世界製造業生產經營方式與布局的新變化
一、製造業全球生產經營的傳統方式(138)
二、製造業跨國公司的新變化,布局也隨之改變(138)
三、追溯製造業的歷史變化及對大國崛起的重要性(138)
第二節 中國製造業結構重組、地位上升及國際比較
一、製造業發展概況,其“黃金髮展期”及轉型期(139)
二、重新重工業化及重化工格局長期存在對製造業結構與布局的影響(139)
三、在世界製造業中地位變化(140)
四、製造業主要部門結構、地域結構概貌(141)
五、製造業人工成本優勢明顯,現有所削弱,但仍是全球“成本窪地”之一(141)
六、正在成為“世界工廠”,同美、日、德、印製造業發展和布局的比較分析(143)
七、國際勞動地域分工及對製造業布局的影響(145)
第三節 鋼鐵業跨區域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臨港布局成為首選
一、鋼鐵業從“夕陽產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145)
二、鋼鐵工業的特殊敏感性,國際併購潮及其新格局(146)
三、產業集中度低,過度、無序投資擾亂合理布局(148)
四、布局特徵、製造流程和產業技術政策變化(149)
五、依賴進口礦對生產成本與企業布局的巨大影響,迫使其布局向深水港近旁轉移(150)
六、鋼鐵產業發展及布局上承接國際轉移的條件分析;產業布局轉移與污染轉移(151)
七、主要鋼鐵企業、生產基地特色;尋找出海口,構建布局新空間(152)
八、主要鋼鐵集團擴張趨勢和淘汰落後產能及跨區域重組(154)
九、跨區域重組與布局轉移,臨港布局成為首選(155)
十、關聯度高的有色金屬工業(155)
十一、有色金屬工業發展轉型與布局改善(156)
第四節 機械電子工業:組建企業集團,調整布局
一、機械工業發展水平,布局變化(159)
二、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和軟體業的結構、布局演變(160)
三、汽車工業格局初步確立,跨國公司在華布局基本完成;自主知識品牌發展相對滯後(163)
四、船舶製造業基地的分散與整合;岸線資源影響布局,主要造船基地布局特徵
……
第五章 交通運輸網路構成及其布局變化
第六章 鄉鎮經濟發展與布局調整及區域集群配置
第七章 城市發展、城市化及其空間格局
第八章 區域經濟聯繫與區域協調發展
第九章 對外開放地域格局,國際產業轉移與資本地域流動
第十章 華東地區經濟
第十一章 中南地區經濟
第十二章 華北地區經濟
第十三章 東北地區經濟
第十四章 西南地區經濟
第十五章 西北地區經濟
第十六章 台、港、澳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