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人生:重尋一顆寧靜的心》

《不一樣的人生:重尋一顆寧靜的心》

《不一樣的人生》的出發點不是要傳輸給你信息或試圖讓你信服什麼,也不是要開發你的思維,讓你去分析,評論,贊同或是反對。本書將帶你進入到蘊含在你自己內心深處的那種寧靜--最容易呈現也是最容易得到那片的寧靜。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北京創澤文化發展有限公司面對生命的試煉,若能以寧靜的心態處之泰然,生命的每個階段都將會無限精彩一部拯救了無數顆墮落心靈的經典之作;一部喚醒內心熱忱的不朽之作 自《紐約時報》設立全美暢銷圖書排行榜以來,在榜上駐留時間最長的作品之一《不一樣的人生》我們看到的社會充滿活力,但人們卻越發浮躁現代人心靈的困惑、煩惱、焦慮、恐懼、失望,這種情緒壓的人喘不過氣激發你心靈深處的天分,讓你對寧靜有一個全新、真實的理解,成為你找到人生真實意義的開端。縱觀歷史,無論是宗教信仰還是哲學教導,都在強調心靈的平靜。非寧靜無以致遠,當人們沉寂在無端的苦惱中時,當人們受困於內心衝突的煎熬時,不約而同地追求內心的平靜,而本書的賣點就在於此。本書的讀者群體非常廣泛,在物慾橫流的社會氛圍中,很多人的心靈陷入了困境,身心疲憊,性格扭曲,情感僵化等心理陰影橫亘在人們面前,揮之不去,成為了實現其完美人生的巨大阻礙。我們看到的社會充滿活力,但人們卻越發浮躁現代人心靈的困惑、煩惱、焦慮、恐懼、失望,這種情緒壓的人喘不過氣激發你心靈深處的天分,讓你對寧靜有一個全新、真實的理解,成為你找到人生真實意義的開端。

內容簡介

人們的靈魂渴望回歸平靜,而人們的足跡卻常常偏離自身的願望。現代社會雖充滿活力,但也越發浮躁,很多人的心靈陷入了困惑的無底洞,煩惱、焦慮、恐懼和失望的消極情緒壓得人們喘不過氣來……如果你正在與每日煩惱鬥爭,那么請翻開這本書,本書將激發你心靈深處的天分,它將會讓你對寧靜有一個全新而真實的理解,並成為你找到人生真實意義的開端。基於對人類的關懷和同情,該書的作者,偉大的心靈導師李普曼不遺餘力地投身到拯救心靈的工作中,多年的牧師生涯使他對人心和人性洞如觀火。本書中,他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與數千年傳承下來的宗教精神和傳統智慧巧妙地結合起來,力圖幫助現代人擺脫心靈世界中的種種困惑,克服人性的弱點,實現完美人生。

作者簡介

約書亞?羅斯?李普曼(1883—1936),猶太人,美國著名哲學家、文學家,是一位在美國家喻戶曉的牧師,也是很多人的心靈導師。美國眾多知名人士,包括馬丁?路德?金、約翰?甘迺迪、拿破崙?希爾、芭芭拉?史翠珊、史蒂文?史匹柏……都是他的擁躉。他曾在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的國際頻道上主持心理節目,每次廣播有數以百萬計的美國聽眾。上世紀中葉,李普曼以主教的身份寫作了本書,希望世人能夠體會到心靈的祥和平靜才是生活的至上法則,金錢、權利不過是俗世眾人追逐的表面幸福。他說:“人是自然之子,純淨和平靜的心靈是實現人生意義的重要前提。然而,紛繁喧譁的塵世中,許多人自覺或不自覺地淪為了追求功名利祿的機器。追求金錢,地位、情慾和名譽的過程,也是將心靈弄得疲憊不堪的過程。人是終究要回歸自然的,當你祛除心靈上的塵埃,才會發現寧靜的心靈和完美的人格才是人生的終極的追求。”這一點,無論在何時,都會引起大眾的關注和共鳴。

媒體評論

《不一樣的人生》是自《紐約時報》推出全美暢銷圖書排行榜以來,榮登榜首時間最長的作品之一。這部作品駐留暢銷圖書第一名的時間長達58周,而排在前五名的時間也長達三年之久!作為一部探討心靈志趣、精神修養和人生問題的優秀作品,能夠在美國各地如此暢銷,能夠在如此廣泛的讀者中掀起一股關注心靈的熱潮,不能不稱作為出版界的一個奇蹟。--摘自《紐約時報》書評世界上最寬闊的東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心靈。--雨果雖然我們走遍世界去尋找美,但是美這東西要不是存在於我們內心,就無從尋找。--愛默生除真摯的心靈外,別無高貴的儀容。--拉斯金提防別人不如提防自己,最可怕的敵人就藏在自己心中。--斯帕克

目錄

第一章從內心深處解讀人生哲學在人的一生中。追求心靈的寧靜是一個永恆的話題,也是人生哲學中最根本和最重要的事情。那么,要想讓心靈重歸寧靜,我們該向何方探尋?向何處訴求?採取何種態度?堅守何種原則呢?人類心靈的永恆追求保持平靜的心並不等於逃避生活內在的自我交流和反省心理學對我們的幫助宗教賜予我們的精神財富分裂與聯合:新的人生觀寧靜心靈的兩種調劑殊途同歸的宗教與心理學第二章探尋善與惡的心理根源經驗主義哲學家愛默生曾說過:“上帝在造物時,給每個事物都留下了一個缺陷。”這句話是想讓作為人類的我們感覺到自身的不足和謙卑,但同時也讓我們備受鼓舞。法國作家、哲學家蒙田也曾說過:“人類是非道德的生物,卻注定要完成道德上的使命。”如果失去了理想,人是無法生活的。因為人始終有著追求真和善的衝動,這就是人性的本質。人在本性上具有善惡意識,就像是樹要開花,花要結果一樣。原罪和懺悔:病態的道德觀對善惡動機的精神分析釋放出壓抑在心底的衝動宗教懺悔的片面性探求心理衝突的根源幼稚的道德觀的入侵用訴說的方式來緩解內心壓力第三章首先要學會正確地愛自己我們常常被教導著:“要像愛自己一樣愛你的鄰人。”對這句話做出這樣的解釋也許更恰當:“首先應該學會正確地愛自己,這樣才會愛你的鄰人。”愛自己並不是一種自私自我實現是一項終身事業幼稚行為的心理基礎自卑感是對自我的憎恨放棄是為了得到勇敢地接受自己人性中含蘊著愛的無限潛能第四章人類對愛的無限渴求人生最大的快樂源自於被他人認可,也就是說,我們能得到他人的賞識,心中不再感到孤獨,這便是快樂的源泉。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依賴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模仿不要假借愛的名義去恨一切皆因愛而生愛是完整人格的一部分寬容彰顯大愛寬容是自由的堡壘宗教教義中的愛與恨第五章消除恐懼與焦慮的情緒我們生活在一個並不安全的世界中,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遇見無數的恐懼和焦慮。未來的世界是不可預知的,為了能夠在這個世界中存活下去,我們必然會感到恐懼和焦慮,這是每個人必須付出的生存代價。儘管這種情感體驗是正常想像,但控制這種情感以使自己的心靈回歸寧靜也是可以的。適度恐懼的正面作用病態的恐懼感恐懼感的心理根源與孩童時代的情感作別正確地克服對自身的恐懼對經濟問題的恐懼在信仰中克服恐懼第六章消除悲痛的步驟沒有悲傷的存在,人類也許就不能做到以深刻的思想和認真的態度去生活。我們要敢於直面悲痛,並超越它。當所愛之人離開我們之時適當地宣洩自己的悲痛消除悲痛的三條原則情感不成熟的人消除不必要的負罪感宣洩是超越痛苦的良方要將真相告訴孩子具備直面現實生活的勇氣第七章生命短暫的有益啟示死神是我們的老師,它既能使我們認識到自己夢想的高貴。又能讓我們意識到生命的脆弱。我們的年齡越小,越不成熟,我們就會越難接受人在世間的生活終究會結束這一事實。死亡也是生活的朋友欣然接受命運的歸宿生命的終極目標第八章人類應該信仰什麼上帝對人們說:“人啊人,我創造了地球,給你們鑽石、黃金和會發熱的煤,我給你們水源,給你們肥沃的土地,但你們用它們來做了些什麼呢?人啊,你們自己已經找到了開啟能量寶庫的鑰匙,但竟然還無法選擇自己的命運:你們究竟是選擇毀滅,還是生存?”信仰上帝的根基個人信仰的演變過程具有自由選擇權的人宇宙給人類的偉大啟示美國人所要塑造的上帝觀第九章寧靜是心靈的永恆歸宿多元主義者認為,人並不是單一的自我,而是在許多的自我中穿行——一個幸福快樂的自我,一個悲傷、憂鬱的自我,一個發怒的自我。從兩種角度去探求內心心理分析的樂觀導向多重性格的複雜性呼吸英雄的空氣疏通堵塞靈魂的通道心靈重歸寧靜的重要法則致謝譯者後記

精彩書摘

在不安的恐懼和焦躁中,人們在努力地尋求自我解救之道,以便讓自己度過心理危機,並懷著足夠的勇氣直面所遇到的困難。他們需要的(也是我們全體人類都需要的)拯救並非是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法,事實上,這樣的解決方法是從來沒有存在過的。他們真正需要的是能夠始終保持心理上的波瀾不驚,這種心靈、精神上的境界可以幫助你抗拒一切我外界的混亂和災難。當然,這而所說的心靈的寧靜並不是躲進象牙塔裡面,試圖逃避喧囂的世界,就像英國著名哲學家懷特海所說的:“逃避並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追求心靈的寧靜並不是一種消極的自我麻醉,而是這樣一種心態:我們能夠平靜地接受時事的困擾和命運的打擊,但我們仍然對生活存滿熱忱,因為我們懂得,人生途中的困擾和挫折是在所難免的,這樣的打擊阻擋不了我們前行的道路,我們依舊會積極地投入到生活中去,我們仍然努力去創造,去奮鬥。人生中,追求心靈的寧靜是永恆的話題,也是人生哲學中最根本和最重要的事情。那么,要想讓心靈重歸寧靜,我們該向何方探尋?向何處訴求?採取何種態度?堅守何種原則呢?在我還是一個年輕小伙的時候,有著許多美好和遠大的夢想。一次,一位年老的智者讓我們列出自己認為在將來的生活中最美好的和最重要的事物,很多人列出了他們渴望擁有的巨額財富,而我卻列出了自己內心所嚮往的所有東西:健康、愛情、美貌、才華、權利、財富和聲望,以及其他的、我認為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美好的事物。在絞盡腦汁,將所有美好的事物列在這個清單上後,準備將這張單子遞給了年老的智者,他是我們的精神導師和道德榜樣。由於年輕,我當時還很自負,或許是為了在他面前佯裝自己的成熟和興趣的廣泛,在我遞給他這張清單時,很自信地堆這位智者說:“人生中全部的美好事物都囊括其中了,如果誰擁有這些,他就會生活在無比美滿的幸福之中了,他會像上帝一樣。”在這位智者的眼角里,我隱隱約約地仿佛看到了一絲從容的微笑。他沉思片刻之後,淡定地對我說:“這是一份很好的人生答案,我看得出你是在深思熟慮之後才列出這張清單的。但是,我親愛的朋友,你漏掉了最為關鍵的一點,如果你缺少這一點,就是你擁有清單上列出的所有美好的東西,也會變成可怕的痛苦,你列出的這些實物獎成為你整個人生中難以承受的沉重累贅。”智者的話可謂當頭棒喝,我一下子變得有些不安了,用有些不高興的聲音問道:“我漏掉什麼了嗎?”他用很短的鉛筆頭將清單上的所有答案都劃掉,他這輕描淡寫地一划卻在不經意間摧毀了我年輕時代的美好夢想。隨後,他鄭重其事地寫下了五個字:心如止水。他語重心長地對我說:“這是上帝為他的眷顧者留下的特殊的禮物。上帝將才能和美麗賦予了許多人;擁有健康和名望的人也為數不少。但是,只有心靈的寧靜才是他賜予人們的最後恩典,是上帝之愛的最好顯示,他小心翼翼地將其賦予人類中的少數。絕大數人都未能得到這份禮物,有些人終其一生,直到行將就木也沒有盼來這份禮物的降臨。”他看著我雙眉緊鎖的表情,進一步地解釋說:“這可不是我個人得出的觀點,我只是在解釋大衛王的《詩篇》、馬可?奧勒留的《沉思錄》以及中國道家的創始人老子(老子的觀點令人信服,卻總是將自己的智慧歸於前人的智慧,這很讓人佩服)的觀點。這些智者無一列外地認為,上帝(或自然)是宇宙之王,他們將世俗的財富和堆積在了庸人的腳下,但是降臨在他們自己頭上的卻是安寧的甘泉,賜予自己的則是一顆寧靜的心靈。”人類心靈的永恆追求對於那時候年輕氣盛的我來說,能夠毫無保留意見地全部接受這位智者的觀點,是極其困難的。但二十多年過去後,我個人的經歷與職業上的閱歷卻證實了這位先哲的觀點。我現在終於能夠領會:心靈的寧靜乃是上帝至賜予人類最美好的事物,只有經過深思熟慮,才能將其定位為生活的真正目標。此時,我已經明白,任何財富也不會換來這種心靈上的寧靜。此外,我也明白了,即使是沒有充足的物質條件,甚至沒有健康的體魄,人也能夠長久地保持心靈的寧靜。經過生活的磕磕絆絆和艱難困苦,我逐漸地意識到,只要內心是安寧的,再困苦的生活也阻擋不了你追求幸福的樂趣;而一旦內心充滿了不安和躁動,即使有著巨大的財富和權力,也會覺得生活索然無味。保持內心的安寧是人類的永恆追求。深入研究一下人類歷史上所有偉大的哲人,佛陀、邁蒙尼德、托馬斯的學說,你就不難發現,他們不同的思想學說都源自於同樣一種胸懷,即人類心靈的寧靜。在各個時代,不安無助的人們都給自己鑄造了不同的信仰教條。仔細觀察和分析一下他們的祈禱,便會發現,他們都只是在祈求同樣的生活目標——賴以為生的麵包和心靈上的安寧。成熟的人們不再徒勞地追求毫無價值的東西。當他們熱淚盈眶地直面往後的人生時,他們追求的是力量、勇氣和理解。今天,當人們祈禱時,他們在向上帝發出悲痛的呼號,他們祈求內心的平靜。因為心靈的寧靜是人們對抗不安的最後堡壘和躲避喧囂的避難所。當代人沿著地獄旁邊的小徑前行,這個地獄的景象比起但丁在《神曲》中的描述有過之而無不及。當人們沿著美其名曰為“文明”的道路闊步前行時,他們的內心卻受著焦慮的侵蝕,甚至人格因為情感的劇烈衝突而頻臨分裂的邊緣。物質上的匱乏困擾著他們,政治上的勾心鬥角及譏諷衝擊著他們。他們因此而變得垂頭喪氣,十分脆弱。在人生一帆風順之際,他們會歡欣雀躍。但在屢遭挫折後,卻焦慮不安,一蹶不振。,仿佛自己頭上始終懸掛著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威脅著自身的生存。他們戰慄、恐懼,試圖用醉生夢死的萎靡生活來麻痹自己的靈魂。現代人的生存狀態真實地暴露了出來,他們感到身心疲憊,恐慌無助,就像著名作家托馬斯?艾略特筆下的普魯弗洛克一樣。心靈的寧靜並不等於逃避生活在不安的恐懼和焦躁中,人們在努力地尋求自我解救之道,以便讓自己度過心理危機,並懷著足夠的勇氣直面所遇到的困難。他們需要的(也是我們全體人類都需要的)拯救並非是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法,事實上,這樣的解決方法是從來沒有存在過的。他們真正需要的是能夠始終保持心理上的波瀾不驚,這種心靈、精神上的境界可以幫助你抗拒一切我外界的混亂和災難。當然,這兒所說的心靈的寧靜並不是躲進象牙塔裡面,試圖逃避喧囂的世界,就像英國著名哲學家懷特海所說的:“逃避並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追求心靈的寧靜並不是一種消極的自我麻醉,而是這樣一種心態:我們能夠平靜地接受時事的困擾和命運的打擊,但我們仍然對生活存滿熱忱,因為我們懂得,人生途中的困擾和挫折是在所難免的,這樣的打擊阻擋不了我們前行的道路,我們依舊會積極地投入到生活中去,我們仍然努力去創造,去奮鬥。嚴肅的社會改革者也許會對我的論點嗤之以鼻,他們會問:“世界一片混亂,亟需重建。人們有保持心靈寧靜的權利嗎?人們有條件去保持心靈的寧靜嗎?”我們的回答是:“首先必須重建個人的心靈世界,這樣才能談得上重建社會。如果社會上中的每個人都內心失衡,怎么可能建立一個穩定的社會。只有保持心靈的寧靜,個人才會安分,社會才會穩定——人們內心安寧是保持社會穩定的必不可少的先決條件。保持社會穩定的平衡力量來自人們的內心世界。馬可?奧勒留在他的《沉思錄》中說:“人們應該在內心中時時加固靈魂的聖殿。佛祖而,聖殿將會轟然倒塌,化為灰燼。”但是,只有靈魂保持安寧時,我們才能時時加固精神的聖殿。內在的自我交流和反省尋求心靈的寧靜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心靈的寧靜從來不是裝在瓶子中的,可以像別的物品那樣隨便買到,也不像化妝品那樣塗在皮膚上即可增加美麗。在飯前學一點,或者進修這心理調節的課程,這樣是不可能獲得心靈的寧靜的。我一直認為,經常讀書,尤其是文學、哲學和藝術方面的作品能夠陶冶人們的情操,有助於幫助人們淨化心靈。這種想法確實有一定的道理,很多人也一定有著這樣的體驗。但我又想到了,很多偉大的學者和藝術家並非心靈寧靜,而常常表現出常人沒有的焦躁不安和悲哀痛苦,他們經常由於自己的事業而陷入瘋狂。這也說明,智力的活動並不總能給人帶來心靈的寧靜。著名作家歌德筆下的浮士德就是那些不安的當代人的真實寫照。浮士德努力鑽研,科學、哲學、數學等學科他無所不通,但他並沒有獲得快樂,這位痛苦的悲劇式英雄,發現自己只有與邪惡力量持續戰鬥時,才會尋找到生命的滿足。通常,人們在聽貝多芬的偉大樂章時能夠變得特別鎮靜,在聽蕭邦的《黃昏的沉思》時,也會得到同樣的安慰。但是,音樂只能給予人們一時的內心寧靜。在人們的內心世界緊張狂亂到難以承受之時,它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人們的情緒,麻痹人們的靈魂,讓人們的精神世界得以短暫的平息。除了音樂,視覺上的美觀也能給人帶來暫時的安慰,雖然很少有人能夠真正地因為田園詩般的美景而得到心理的完全釋重。優美的繪畫作品所表現出來的多樣的色彩和協調的比例,也會給觀看者提供有益的啟示,以便他們獲得心靈的安寧。但是,繪畫作品並不能無限地滿足人們精神世界的需求。除了音樂和繪畫外,要想保持心靈的寧靜,還有什麼能夠帶來心靈的寧靜呢?千萬不可以求助於酒精——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酗酒,而且喝酒的人數大有上升之勢,過度飲酒和慢性毒藥幾乎沒有區別。更不可求助於鎮靜劑和安眠藥——在美國,人們為了尋求精神上的鎮靜,吞服了大量的催眠藥劑;此外,我們也不該在情慾的放縱下尋求安慰,儘管有許多的電影和報刊將情慾誇大為生命的全部內容。當然,在追求名利的過程中也不能得到心靈的安寧。英國詩人,著名政論家約翰?彌爾頓對此有著精闢的看法,他說:“追求名聲是高貴心靈的致命弱點。”同樣的,在追求財富的過程中也不會得到心靈的安寧。很多人妄圖抓住巨額的財富,但卻避免不了財富像水銀一般從指間流走。暫時的靈魂麻痹也無法使人擺脫心靈的桎枯。只要願意,任何人都可以讓自己麻醉,但這種麻醉的做法一旦停止,原先的焦躁不安就會加倍地發作。最後,愛也不是尋求心靈安定的可靠港灣。愛只是造成完美幸福的幻想,它有時甚至會造成生命的傷痕,破壞掉人們的幸福。在人生中,既然追求心靈的寧靜是永恆的話題,也是人生哲學中最根本和最重要的事情。那么,要想讓心靈重歸寧靜,我們該向何方探尋?向何處訴求?採取何種態度?堅守何種原則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